《情系山乡》:第1章

 

------第1章------

故乡的古银杏

在我的故乡——乌当区百宜乡罗广村朗道布依山寨门前,矗立着两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一雌一雄,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雄树伟岸英俊,雌树婀娜多姿,宛若一对情深意笃的情侣。树的主干胸围8米有余,高30余米,枝干屈曲盘旋,千姿百态。瞧,那树干上长出的气根,犹如一个个倒悬的石钟乳,十分逗人喜爱。每到夏日,树荫覆盖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将几户农家掩映在绿荫深处。远远望去,别有一番景象,美丽极了!

尽管,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在古银杏的主干上刻下道道皱纹,留下斑斑痕迹,但是,他们依然是那么繁茂苍劲,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不正是咱勤劳的布依族人民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的象征?我,热爱家乡,更依恋那故乡的古银杏!

提起故乡的古银杏,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年春天,他们突然间化作一个朝气蓬勃的布依族小伙和一个如花似玉的布依族姑娘,到遥远的地方去对歌。对歌场上,他们的歌声婉转悠扬,娓娓动听,令人陶醉,姑娘和小伙子们便对他们产生了爱慕之情。对歌结束后,都纷纷要求他们留下住址和姓名。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姓白,就住在山那边的村子里。后来,当姑娘和小伙子们来到村子里,找遍了整个村子,也没有一家姓白的。只看见村子前边那两棵参天屹立的古银杏,正张开热情的双臂,不时迎风招展,象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啊,多么神奇、美妙的传说!

然而,在那十年浩劫的日子里,这两棵古老的银杏树,和勤劳朴实的布依山寨人民一样,也没有逃脱被受摧残的厄运。就因为她被村民们当作“风水树”、“神树”,在她的身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于是她便被当作“四旧”,成了“专政的对象”,曾经被一些不懂事的“红卫兵小将”刀砍斧削,还用锯子锯去她上面的好多气根。此情此景,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转瞬间,三十余年过去。今天,每当我一次次从古银杏树下走过,又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无忧无虑、满怀憧憬的少年时代。

老人们说:那古银杏树上的喜鹊窝里,有灵芝草,吃了灵芝草,就会长生不老。怎么才能找到灵芝草呢?只有把喜鹊窝里的喜鹊蛋偷回来煮熟了再放回去,喜鹊的爸爸妈妈孵不出小喜鹊来,就会去遥远的天边衔来灵芝草,才能孵出小喜鹊来,这样,就可以找到灵芝草了。照着老人们说的,我们确实这样做了,可是,还是一直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只是偷吃了几个喜鹊蛋。我们还在古银杏那葱茏婆娑的树枝间藏猫猫、捉迷藏,共享童年、少年的乐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银杏和山寨的布依人民一样,焕发着青春与活力。雄银杏可惜早已惨遭雷击,雌银杏却成了村里人的“摇钱树”,每年都要为村民们增加几千元的经济收入。如今,村子里,无论是办喜事,还是过佳节,喜欢唱歌,热爱生活的布依族村民,都要欢聚在古银杏树下,载歌载舞。他们把摘下来的银杏树叶当作萧笛,吹奏优美动人的歌曲,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

每当深秋时节,金黄的银杏树叶,犹如一只只纷飞的蝴蝶,翩翩起舞。树下铺满一层厚厚的杏叶,一脚踏上去,软绵绵的,还不时发出沙沙的声响。此时此景,倘若你是诗人,一定会顿生灵感,欣然命笔,写下一首首绚丽的诗篇;倘若你上画家,一定会浓墨重彩,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倘若你是音乐家,你一定会用最美的音符,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歌谣。

啊,我依恋家乡的古银杏,我更眷恋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

原载《贵州民族报》创刊号文艺副刊,原题为《银杏礼赞》,后分别发表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校刊和《新天通讯》副刊。

我爱家乡的红辣椒

曾记得,孩提时代,奶奶要我猜一个谜,谜面是“一棵树子矮又矮,树上挂满红狗崽”(打一植物名称)。我拍拍小脑袋,皱皱眉头,很快便说出了谜底——“红辣椒”。奶奶夸我真聪明。

我从小爱吃辣椒,也常跟着母亲一块到地里去种辣椒,为辣椒除草、施肥和摘辣椒。小时候,我因身体素质不好,营养不良,常常感冒、咳嗽,家里又无钱医治。每次感冒,母亲便用生姜与糊辣椒面做成“姜辣汤”叫我喝下,又用生姜刮太阳穴、命门、人中、喉头等穴位,然后用生姜捣碎包扎足三里,用被子捂住脑袋,睡一觉,发一通汗,第二天,感冒便渐渐好了。于是,“姜辣汤”便成了我童年时代常用的“感冒药”。被誉为“百宜三宝”(辣椒、天麻、折耳根)之一的红辣椒也因此而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由于从小爱吃辣椒,因此也学会了一些用土法加工制作辣椒食品的方法。如“阴辣椒”、“面辣椒”、“泡辣椒”、“酸辣椒”等的加工与制作。“面辣椒”可是我们布依族人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一道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其加工制作的程序是:先用清水将青椒洗干净、切碎,与糯米面搅拌均匀,然后放在饭甑或蒸笼里蒸熟;或用文火烘干,或在阳光下晾晒;干后用袋子或坛子装起来。有客人到来,便用“面辣椒”与腊肉一起炒。做成“面辣椒炒腊肉”招待客人。其特点是酥脆爽口、又辣又香,大可增进食欲。

秋天,是辣椒成熟的季节。倘佯在故乡——百宜的土地上,瞧,那一丘丘、一块块,不,简直是一大片成熟了的红辣椒,仿佛是着了火——到处一片火红。尤其是旭日东升时,辣椒与彩霞交相辉映。此时此景,是天上的彩霞染红了地上的辣椒,还是地上的辣椒映红了天上的彩霞,也许,谁也说不清楚。

每逢赶集,蜿蜒的乡村公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背上背着的,肩上挑着的,手上提着的,一篓篓,一担担,一篮篮红辣椒,格外鲜红、亮丽。长长的辣椒“运输队”,远远望去,宛若一条缓缓蠕动的“火龙”,从山寨的深处伸向热闹的乡场。

乡场上,更是别有一番景致。购买百宜辣椒的顾客争先恐后,有男的,也有女的;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有职工、也有经商的农民。汽车、三轮车、摩托车、来来往往,把个狭长的百宜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瞧,那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们,已不再是从前土里土气的乡下妹,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叫你难以分辨谁是城里的千金,谁是乡下妹子。小伙子们,也一个个西装革履,扬眉吐气,已不再是从前的乡巴佬。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因为,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审美意识的一代新型农民青年。

小吃摊边,一个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谈得是那样的投机,笑得是那样的开心。他们昔日脸上的愁云淡雾早已消失,他们额上的皱纹,似乎少了好些。是呀,自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富民政策日益深入人心。家乡人民的日子,就像家乡的辣椒一样火红,像家乡的米酒一样舒心。

据老人们说,百宜乡种植辣椒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勤劳的百宜人就开始种植辣椒,并通过百宜至下坝的古驿道,人挑马驭,将百宜辣椒运往贵筑、龙里、贵定等县城销售。百宜辣椒从外形上,体长肉厚、色泽鲜红,因其果实细长,又称“线椒”。尖端有一细小的弯钩。干椒呈半透明状。其味辣中带香,辣椒色素含量高。百宜辣椒以其独特的外形与优良的质量,倍受外地客商的青睐,二十世纪80年代就远销四川、湖南等地。为了进一步扩大百宜辣椒的种植面积,使之成规模、上档次、创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百宜乡人民政府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与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在百宜乡创建了种植面积4000余亩,年产干辣椒120万斤的“百宜辣椒生产基地”,为百宜辣椒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呵,我爱故乡的红辣椒,我更爱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家乡人民。愿家乡人民的日子,就像这家乡的红辣椒一样火红!

原载2000年1月1日《新天通讯》创刊号,入编《山情水韵》。

新寨河峡谷游

百宜乡境内,有一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植被优良,占地面积两万余,被人们誉为贵阳市郊的“梵净山”的旅游开发处女地——新寨河峡谷。

2000年1月5日,天公作美,虽说是隆冬季节,天气却格外晴朗、暖和。吃过午饭,我与省旅游专家汪公、红跃集团公司老总及区旅游局的领导一行12人,从百宜乡政府所在地百宜街上驱车来到洛坝村新寨村民组。沿着崎岖的山涧自上而下,传过大约500米长的箭竹林,便是新寨河峡谷的腹地。因时值冬季,往日水流湍急的河谷,已成潺潺的小溪,多为山间渗出的清泉汇集而成。水质淳净,简直就是天然的矿泉水。

沿溪而下,下谷两侧,群山矗立,郁郁苍苍,十分壮观。大大小小的山峰,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有的隽秀挺拔;有的巍峨雄壮,气势磅礴;有的孤峰耸立,直插云霄;有的连绵起伏;重峦叠翠。徒步而行,映入眼帘的,时而绿竹依依,时而灌木丛生,时而悬崖峭壁。这青山绿水,悬崖峭壁,形成一幅雄伟壮丽的立体山水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让人赞叹不已。还有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小石潭,宛若一颗颗美丽的蓝宝石,把这幽深、葱茏的峡谷点缀得分外妖娆。

也难怪那年过七旬的汪公简直成了一个顽童。他一路兴致勃勃,总是一个劲地抢在前面,把我们这些后生小子甩得远远的。你瞧他,一会儿指指点点,一会儿比比画画,不时对身边的谭局长、张书记说:“很有开发价值,在贵阳附近,植被这么好,容量这么大的峡谷还不多见,……。”。

峡谷长达十余公里,幽深而开阔。漫步于峡谷之间,虽无花香,却时闻鸟语,令人心旷神怡。更值得一提的是,峡谷间还镶嵌着一块块地势平整,面积较大的空地和草坪。可供游人休闲、嬉戏,有的甚至可作停车场、运动场。由于这里地势低,植被好,小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除了旅游开发,还是开辟花卉盆景或名贵中药材基地的好地方。

告别这美好的景色,我,作为一个百宜人民的儿子,感慨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期盼,我深信,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新寨河峡谷这块风景迷人的处女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造福于家乡人民。

原载2001年《新天报》副刊

依依竹乡情

从贵阳市新添寨车站乘车出发,沿马百公路行驶,只须半个小时,便到了乌当区的下坝乡。

进入下坝乡境内,马百公路两旁,普渡河峡谷两岸,以及一个个自然村寨,到处是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的竹林。一幢幢木质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民居,镶嵌于绿荫掩映的竹林间。每当旭日东升早晨,或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山雾腾腾、炊烟袅袅,景色格外迷人。此时此景,倘若你是一位山水画家,或是一位田园诗人,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美丽的竹乡田园山水画!

走近山寨,你会发现,凡有小溪缓缓流过的村子前边,都会有几间古老的土法造纸作坊。相传,土法造纸在下坝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乡境内现有大大小小的个体土法造纸作坊120余家,年产土纸百余万吨,每年需要间伐慈竹数百吨。下坝乡境内的竹源位什么这样丰富?生态环境又为什么如此优美呢?

原来,勤劳淳朴的下坝乡人民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喜欢种竹。他们深深懂得,竹子是他们的致富资源。多年来,他们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学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慈竹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边间伐,一边种植。什么时候间伐,什么季节种植,每一簇竹该间伐多少根竹子,才不会影响竹笋的生长、繁殖。这一切,只有他们最清楚。从下坝乡人民的种竹、爱竹,不禁使我想起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咏竹诗《新竹》来:“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还我欲频来此,枕箪仍教到处随”。

伫立在古老的普渡河石拱桥头,眺望那一丛丛、一簇簇生长于峡谷两岸悬崖峭壁间的慈竹。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郑板桥的题画诗《竹石》仿佛映入我的眼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人、画家笔下、胸中的“韧竹”,信念是多么的坚定,意志是多么的顽强,真可谓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始终保持浩然正气,昂扬锐气。

也难怪,每逢双休日、节假日,身居闹市的城里人们,常常三五成群结伴驱车来到这里度假休闲。他们或登山,或戏水,或到竹林间漫步、穿行、追逐、嬉戏,在林荫下聊天、下棋、打扑克。。。。。,其乐融融。饱尝这竹乡的美丽、幽静、与清新。此情此景,什么疲劳与烦恼,都早被洗涤得一干二净。不正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停车欲去绕山竹,偏爱新筠树十竿。莫遣儿童触琼粉,留待幽人回日看”。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吗?

竹的美好,无私,蓬勃向上、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不正是勤劳智慧的下坝乡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与品质的真实写照?

原载2004年5月31日《贵州民族报》文艺副刊。

竹乡散记

乌当区下坝乡,盛产慈竹(俗称“钓鱼竹”),还有荆竹,水竹、苦竹、楠竹和绵竹等。全乡拥有竹林面积2万余亩,是贵阳市近郊有名的竹乡。

这里,不仅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而且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远近闻名的普渡峡谷、巴喇峡谷、白水河峡谷;民族风情有被国外友人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卡堡苗族花棍舞、岩底苗寨“长竹舞”、大山布依族“丰收舞”;人文景观有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渡石拱桥、川祖庙(今更名为“佛山寺”),有明清时期的古驿道,有古老的土法造纸作坊、有建于明清时期的苗族、布依族民居建筑,还有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0年)的水东宋氏喇平宣抚司遗址、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的贡院城门及“贡院石碑”和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的“戏楼”。这里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和文艺创作采风于一体的好去处。

2003年金秋时节,笔者陪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和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组的编导、记者在下坝乡境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摄、采访。从新添寨乘专车沿马百公路行驶大约半个小时,便进入下坝乡境内的大山桥头,放眼望去,公路两侧,峡谷两岸,村庄周围,漫山遍野,到处是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的竹林。一幢幢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隐藏于绿荫掩映的竹林之间。每当旭日东升的早晨,或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山雾濛濛,炊烟袅袅,景色格外迷人,好一幅美丽、恬静的竹乡秋色图!

从大山桥头向左拐大约一公里,便来到普渡峡谷间的普渡石拱桥边。普渡石拱桥位于普渡河与南明河下游交汇处,始建于“大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距今已有222年。该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而且造型奇特、工艺考究。桥墩及护栏均为上好的青石做成,桥身两侧的十六根桥墩顶端均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饰物。形状分别似南瓜、仙桃、海螺、铜鼓、猴头、顶子、圆球、棱形,两两相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桥墩连为一体。普渡石拱桥堪称中国古代石拱桥中难得的杰作,其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桥头还建有“普渡桥落成志喜碑”、“建桥功德碑”及“维修桥垣纪念碑”,“普渡桥落成志喜碑”上镌刻有清代文人墨客张文龙、王德华、柴鸿等为普渡桥落成典礼题写的古体诗十四首,具有较高的文学、书法价值。

在拍摄普渡峡谷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普渡石拱桥这一古老而精美的建筑艺术过程中,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根据编导和记者的创意,在编导的精心策划下,当地村民从家里扛来自制的竹排。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光着身子在桥下清澈的河水里,划着竹排,打着水仗。几个中年男子牵着驭马,挑着竹篮,沿着半山腰上的古驿道,兴高采烈地唱着布依族山歌朝着石拱桥边走来,过了石拱桥,又沿着古驿道向村子里走去,这些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边戏水,一边欢呼:“我们要上电视喽!”记者们一边拍摄一边赞叹:“太美啦,太美啦!”。

告别了普渡峡谷,又匆匆驱车先后来到川祖庙、贡院、戏楼和水东水宋氏喇平土司遗址继续拍摄。在拍摄贡院城门和“贡院石碑”过程中,我向电视台的编导和记者们介绍了有关贡院及“贡院石碑”的历史。记者问:“清道光八年就在下坝街上修建了贡院,开科取士,那么,清代道光,光绪及咸丰,同治年间,下坝乡有人考取过举人吗?”我说:“有,据初步考察,仅喇平村大王背村民组柴家就先后有十余人考取举人,并有三人考取过进士。”我所撰写的《清代下坝乡的举人、进士村寨》一文曾被《贵阳日报》采用。记者们听了很感兴趣。笔者还将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贡院、贡院石碑及柴家举人进士的历史资料赠给记者,以便他们撰写解说词。

在谷金村上卡堡村民组拍摄苗族花棍舞,从整个舞蹈的队列变换、造型到每一个表演者舞蹈动作及对歌表演、民族服饰的拍摄,电视台的编导和记者们整整花了两天时间。为了拍摄好花棍舞的每一个动作,记者们扛着笨重的摄像机,穿梭于60余人的花棍舞表演队伍之中。一会儿猫腰,一会俯下身子,一会儿单膝跪地,一会儿双膝跪地。瞧他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是那么兴致勃勃,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一丝倦意。

不知不觉,晚霞已为竹乡披上了一层五彩的轻纱,告别了卡堡苗寨,告别了竹乡,笔者和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的编导和记者们心中仍荡漾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入编《山情水韵》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66654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生活时尚小说 《情系山乡》

作者:佚名
现有字数:12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情系山乡”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66654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