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南锣,本地人打死不去,外地人如饥似渴

 

头条...





本文作者:斋主

本期编辑:齐航

中国每一个城市的传统建筑,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等等,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这本来是我们拥有的巨大财富。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城市的面貌都开始变得模糊趋同,除了高耸的大厦、宽阔的马路,还配搭有一条本地人打死不去,外地人如饥似渴的仿古街。

仿古街原本可能是某条老街的残存,也可能纯属后人的臆测。总之就在某一天,老居民被从睡梦中惊醒,破旧立新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



北京的事儿就不说了,天津当年在拆除估衣街的时候,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写过一篇《老街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街道就像一棵树的千百条根须,其中最粗的根就是这城市的老街,它深深扎在城市生命的深处,也深深扎在自己的记忆里;它是城市活着的物质遗存,也是城市宝贵的精神遗产。”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老街们往昔的荣光也变得不再重要,一条条原汁原味的老街在机器轰鸣中倒下去,一个个七拼八凑的仿古街在高涨的旅游需求中建起来。





这些仿古街大致有着同样的风貌:沿街两边全是新建的商铺,模样大同小异,很少顾及当地的历史特色。清一色木雕花窗、青砖粉墙、油漆彩画、牌匾高悬、红灯高挂,阔绰一些的店铺门口再摆上一对石狮,既无地域特点,也看不出哪朝哪代,像古装电视剧里的演员花花绿绿站在街道两边。

街面的老石板换成了新石板,栽树植花,再仿照西方城市步行街摆上长椅条凳,供游人歇脚。为了证实这是“老街”,便象征性地留下几幢老屋,却也粉刷一新,或者干脆翻盖,加大尺度,扩大店面。有的则把本地几个“老字号”硬塞进来,以壮“老街”声威。



还有那些老街上原本的住户,他们本是老街的主人,也是老街的肌理,存续着老街代代相传的记忆与情感。他们逐渐凋零,你让老街的灵魂何处安放?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条或几条命运相似的仿古街:北京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前门大栅栏,上海有城隍庙、田子坊,广州有上下九,成都有宽窄巷子、锦里,天津有古文化街,杭州有河坊街,苏州有山塘街、平江路,南京有夫子庙,武汉有户部巷,重庆有磁器口...等等等等等等,族繁不及备载。

如果你在街上随便采访十个游客,不知道能不能有人说出来这条仿古街和其他城市的仿古街,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实连我都说不出来区别在哪儿,除了地名。

也许还有住在里面的居民各自感受不同:南锣鼓巷的老居民从08年起就有倒个尿盆也被鬼佬们拍照的丰富经验;田子坊的住户每天都被屋外耍弄强调的人搞得烦不胜烦;成都的锦里号称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可建成清末民初风格这不是扯淡吗;武汉人则跟我说,户部巷是武汉人坑外地人的地方,吉庆街是外地人坑武汉人的地方,都别去。





每个本地人都不去自己城市里的那条仿古街,同时也在孜孜不倦的劝告自己的朋友不要去,但南锣鼓巷这种地方还是刷出了和故宫一个级别的人流量。

最近,北京东城区旅游委的负责人透露,自2016年4月25日零时起,南锣鼓巷将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同时出于控制流量考虑,南锣主动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也就是说,这个五一,如果你是跟团游的话,将不会随团来到南锣。

闲插一句,其实我也十分不能理解为什么国内游还要跟团。

当然你如果非得五一跑到这儿来看人,谁也管不了你,反正你肯定不会看见我。就算不是节假日,我出门也尽量绕着这些地方走。

取消了3A级景区资质,其实对这里的命运就隐隐的更担心,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失去了利用价值而被抛弃。虽然它在我心里早就没了,但即使慢慢变成了假盆景,也总还算是个念想。





2006年,因为受《日下旧闻考》的影响,有心以脚丈量北京,着实转了不少胡同。那时候,这里只有一个叫做“锣鼓巷”的公共汽车站,还没被冠以“南锣”这个怪名字。

那时候,这里只有几间附近中戏学生常来的小餐厅和咖啡馆,还没有迸发出大鱿鱼、酸辣粉、榴莲酥、臭豆腐、羊肉串这些“老北京”美食。



那时候,这里一天不过溜达几百上千人,居民还能相对安逸闲适的生活。还不至于像现在一样,随便一天出门买个醋就被三万多人参观。

那时候,这里还算是有一些值得一逛的小店,早期的创可贴8和铁皮猴子等等都让人眼前一亮,还没有混搭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在这样的“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都是后世臆造的民间故事,真诚度还不如小酒馆里的酒托。

所有这些过去所没有的,现在都纷纷登场混杂在一起,能做的只有搅闹,胡同里一则居民告示非常点睛:

我院不是蟠桃宫,你也不是孙悟空。若闯我院来搅闹,老君铁炉烧猴精。
2016


评论区话题

你的城市哪个景点最坑爹?


    关注 掌上北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