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家长择的不是校, 是阶层的焦虑

 

“你为什么那么做?!”“你能乖乖的,别乱跑吗?看,新买的花瓶被你撞坏了!!”“知道错了吗?以后还会犯吗?”...





无论何时,微信群里、家长论坛里,孩子的上学问题,从来都是为人父母者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是。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谈日本孩子的升学压力,谈为什么必须让孩子读私立名校。

孩子成年后如何发展自己,是孩子的事,但在孩子成年前,父母必须尽己所能,让TA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父母的想法,中国父母对此感受自然尤为深刻。

我们不一定都是“虎爸虎妈”,我们不一定都那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对孩子未来也许并没有更高的奢望和要求,我们也许一心想着只要孩子快乐成长就好,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想,我们仍然会尽己所能地做一件事,那就是:给孩子选一个更好的学校,甚至一个更好的班,一位更好的老师。

择校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一所好的幼儿园,收费远高于一所好的大学,关键是,你如果只是有钱,你还根本进不去。如果不是相关部门对幼儿园的高收费有所管束,而是纯粹任由市场竞价并且价高者得,那么,大城市那些好幼儿园的收费,大概能够收出天价来。

相比幼儿园的择校难,小学择校无疑是最难的。因为幼儿园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参与办校的民间资源也会越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幼儿园的择校难。但是小学就不一样了,不是谁都能办小学的;而且,上一所好的小学,直接决定着能否上一所好的中学。供给更少,需求更多,竞争自然更激烈。

厉害的公办小学,要拼户口拼学区房,厉害的私立小学,也得拼成绩拼关系。咪蒙算是自媒体界炙手可热的网红吧?可就算是她,想让儿子到北京一所民办小学插班,同样是困难重重。在择校面前,最热网红连屁都不是。


家长提前5天排队给孩子上幼儿园报名
因为北京的入学流程是5月登记,6月现场报名,所以每年春节后的3、4月,被认为是购买学区房的“最后冲刺阶段”。今年春节过后,北京学区房迎来新一轮猛涨,一些知名学区房上涨10%以上,甚至有中介表示,单价低于12万元/平方米,都不能算是学区房。

就在几天前,北京市教委宣布,2017年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将继续扩大多校划片范围,同时,“过道学区房”不能作为入学资格条件。

多校划片入学政策是试图用技术手段,来降低学区房的择校功能。以前过热的直升校对口小区价格可能会降一点,片区参与多校划片的其他小学对应小区价格可能会相应拉高。总体而言,效果是“然并卵”。无论怎么折腾,择校依旧,择校难依旧。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政府部门就一直强调要治理择校热,我们当时也坚信,等到我们的孩子读书时,择校问题一定已经解决,教育一定非常均衡。现在回头看看,简直是很傻很天真。名校永远是稀缺资源,择校竞争因此一定存在,政策不断调整的结果,区别只在于,让家长们去拼什么:是主要拼钱拼房子,还是主要拼关系拼条子。

择校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是家长之间的拼爹竞争,它可以说是孩子之间竞争的提前预演,也可以说是教育竞争的社会外延。

相比蓝翔技校那种,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学历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我们学的很多东西,在成年后其实是用不着的。或者说,我们学很多东西,就是纯粹以考试为目的,考完了就可以扔了,全部还给老师也没关系。那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要设置门槛,要区分人,要选拔人。

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是传授知识的全民健身,相反,这是货真价实的竞技体育。

大家都是要走独木桥的,学的东西不一定有用,就像百米飞人跑那么快,除了比个高低,本身并没有用。比个高低,这就是竞技体育的目的所在,中小学教育也是如此,它决定着哪些人可以上名牌大学,哪些人只能上差一点的大学,还有一些人则只能悲催地被挑剩下。

韩国家长为考生跪地祈祷
竞争就是这么残酷,教育离不开选拔。你不要以为只有中国如此。比如韩国的高考竞争,比中国还激烈。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是韩国3所最好的大学。韩国所有大公司高管几乎都来自这3所大学。上不上这3所大学,未来工资水平有着天壤之别。

韩国有禁令,晚上11点之后禁止补习班上课。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当然是因为晚上补习到深夜的太多,有人向政府举报补习班,一年竟挣了25万美元奖金,你想想该有多疯狂。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素质教育,一个羡慕的对象,当然就是美国。可事实上呢,美国的素质教育,很可能也只是另一种应试教育罢了。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就像我们比分数高低,人家刷课外活动经验值,也是为了要完成各种考核指标。

关键是,这其中每一项都是要花钱的,就和我们择校要花钱一样,你以为让孩子刷课外活动经验值择校,不是在拼爹吗?一样的。上大学花多少钱根本不重要,上大学之前花了多少钱才重要,要不然你根本上不了好大学。

中国家长砸钱买学区房,美国家长砸钱刷素质教育经验值,花钱的地方虽然不一样,背后的择校逻辑一模一样。我们原来有那么多高考加分项目的时候,家长们不也是挤破头皮给孩子砸钱拼加分吗?
美国的高考


万维钢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项研究,发现以基尼系数为标准,收入分配越平均的国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强调“想象力”,教育手法越宽松;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家长越强调“努力拼搏”,教育风格也更独裁。

这也好理解,如果你竞争压力不大,甚至上哪个大学找个什么工作将来收入都差不多,你一定有闲情逸致去搞想象力。但是,如果考不考得上名校直接决定着将来的收入水平和人际圈子,在竞争的焦虑下,你就必须直面。

显然,中国家长对于未来的展望,心里预期依然是一个竞争超级激烈的社会,甚至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起步的不同很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在这样的焦虑下,自然是能帮孩子一点是一点,尽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可以去结识更好的老师与更好的同伴,并且在更牛的交际圈子里成长。

孩子还没有正式开比,焦虑的家长已经疯狂地比了起来。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场择校竞赛大概不会越来越平淡,只会越来越激烈。当然,比拼的不一定只是学区房,紧跟政策指挥棒,将来要比的可能是素质教育项目。


    关注 乐学少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