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生活多点创意

 

内心深处有种冲动,想象另一种创意的可能...

愿我们分享的对你是礼物不是垃圾,喜欢就分享或文末点赞吖


最近读了赖声川写的一本书《赖声川的创意学》,看完了之后有种特别想看他的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的冲动。

虽然短时间内并不能促成一个创意人,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好好检视了自己的生活。愈看愈觉得自己的前二十年被所谓的生活一点点磨去创意的灵感。

原来自己身上蕴藏着创意的宝藏,不但不自觉,而且任凭外界人和事压制它,最后连自己也信以为真自己生来就不是个有创意的人。

文 / 苏樱 尧言

1.

小时候我们肯定写过类似这样一篇作文《我的梦想》,那个时候对待写作文这种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找本《中学生作文大全》看看有没有范文抄一段,写作文时哪里会真去思考自己的梦想。

不过,梦想这事儿也有想过,是在更小的时候大人们会问,年纪还小的我可能也真实的说过:“长大以后我要当明星,我要唱歌跳舞当演员。”现在想想也好笑,何况是大人们听了,更不用说他们告诉我该怎么做,再后来没有人关心我这个梦想,只是告诉我你现在努力是为了考上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

现在我再回过头来想这件事,那时我的创意已经开始被一点点埋葬。如果那时候真的有人关心过“我的梦想”这件事,他们让我做的不仅仅是拼凑完一篇800字的作文,如今再去埋怨大人也于事无补。

最近ins上一对“济州夫妇”靠一年四季情侣装搭配火了,他们巧妙、舒服的造型在某一瞬间打动我,有创意。
杭州的一对夫妇爆改经济适用房,将毛坯房级别的房子重新设计装修添置家具,改造成一间充满设计感和美感的房间,成为Airbnb上最受欢迎的中国房东,我不禁感叹有创意。


2.

我们总是羡慕朋友圈分享的别人的生活太有创意。除了羡慕,还能不能做点什么?《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一点灵感,他将“创意二部曲”总结为创意的“智慧”和“方法”。所谓“智慧”首先想想有没有让自己生活变得有创意的欲望,就是“创意的题目”是什么。不同的事情创意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暂且不去谈,但是创意的智慧却可以学学。

仔细想一下,生活中很多事都是按照经验和习惯去做,比如学计算机毕业后就当码农、学金融毕业后就进银行证券,这些选择就像规律一样都是自然而然就确定的,可是很少有人从自己角度去想是否内心真的渴望去做这件事。这其实就是一个寻找创意题目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不是被经验和习惯束缚,当然这是个冒险的过程。赖声川在书中提到作家安东尼·杰的一句话:

“没有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的答案,但需要有创意的头脑才能看出错的题目 。”
总是被别人安排去想怎么完成他交给我的这件事,却很少去想我想做一件什么事。

其实创意也是个需要灵感的事,尤其是我们习惯了别人的安排。可是灵感从哪儿来呢?我们一般的想法是有了外界的刺激才会产生灵感,比如去旅行忽然有灵感写一篇游记,赖声川认为创意的灵感就来自内心,我们内心深处就有一个创意的源泉,而外界的刺激只是一种“催化”。

怎么才能让灵感浮现呢?当我们内心有需求,比如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我们会不自觉在生活中搜集相关的素材,也许是看过的书、电影,也许是发生的事情,这些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直到有一天素材积累足够多,可能一个梦就会给我们带来“灵感”,触发我们去完成这件事。
赖声川分享了他创作《如梦之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从很多年前就积累的素材,有的是他去参观画展时由“画中画”想到“故事中的故事”,有的是他去法国乡下的城堡看到一幅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画像上继而联想的故事,有的是看到报纸上一则关于车祸的报道……直到有一天看《西藏生死书》的一段内容激发了他,让他想起之前不经意间留在脑海的那些片段。

“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有时候之所以没有灵感,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荒芜太久。这需要我们平时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看到各种可能性,让自己关心的事物多元化。
3.

我们总是主动计算,或者被动安排好了一切: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继而离去,却——忘记了让生活有点创意。

在这个社会里,创意逐渐没有了,以至于连真正渴望创意的人,都会掂量再三,心怀畏惧,踌躇不前。我们总以为有了稳定,幸福就会随之而来,却不知道灵魂的沃土是孤注一掷的追逐。

中学的时候,偶尔也会忍不住拿出一部小说或是一本杂志。然而总是被提醒:“读那无用的东西只是浪费时光!”

于是,重新打开手边的各种理论与方法。
似乎是很久之前,我也是个会不时动动笔杆子的文学青年。然而貌似已经好久了,我却未曾记下只言片语。每当我说“呀,似乎该写点什么了”的时候,朋友望着我的眼神便让我感觉自己如同外星人一般。

我们的时间,到底应该用来做什么?

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博客,那些文字像是有某种魔力,让我忘却当下的条条框框,把那曾经的日夜相伴的孤独感再度从我身上唤起。一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中学的时候,胸腔里重新塞满了想要表达自己的冲动。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虚荣,把内心的渴望丢在一边,转而去追寻那些能带给我们短暂满足感的幻象。“我只是长大了,不再像小孩那样,整天做白日梦了。”于是,我们一面这样自我欺骗,一面加速向痛苦的深渊沉沦。

我们需要让生活有点创意,不是别人告诉我自己是谁,而是重新认识自己,了解内心的渴望。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是非观、因果观,然后认真做自己。这是我从《赖声川的创意学》里学到的一点点关于生活的创意的感悟。
文/苏樱 尧言 ,图/网友
THE 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

[尧言惑众] ID:yaoyanzy
不平凡的小人物志
脑洞流 文字控
窥探者 分享客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或许你没察觉 身边
不平凡的小人物
我们愿读 你爱看吗
勾搭 你就会上瘾
这里,你会上瘾的


    关注 尧言惑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