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乐评】音乐就在你心中

 

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涂。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



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涂。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刀“分析”音乐(如什么是“奏鸣曲”,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时,我就觉得音乐顿时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其实,音乐就在这里,就在你心中。


© Cornelius Cardew


看到田艺苗的文章,顿时眼前一亮。她是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副教授,可是她写的乐评,毫无学院匠气,满目都是诗意美文,将音乐与音乐人描绘得生动优雅,一派清新。有一次她来我工作室拜访,与我谈起音乐写作的疑惑。她觉得所谓精辟的音乐分析或激情澎湃的形容词,其实都不能描绘音乐,音乐不可描绘,也许只有诗歌与寓言能够稍微准确地传达那些感觉。为了让更多的人听见音乐的美,她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聆听与写作音乐。去年读到她的音乐美文集子《温柔的战曲》,不到一年,又见这部15万字的新书书稿。
她的很多想法总是与我不谋而合。

我曾在饭局上给朋友们讲过一个音乐小故事:“有一个人只爱古典音乐,而且只爱巴哈,还在床头挂了张巴哈的巨幅画像。有一夜他在梦中,巴哈爷爷突然从镜框里走下来笑眯眯地对他说‘孩子啊,你可不能只爱我一个人,你应该爱世上一切美好的音乐’……”这就是巴哈的回答——音乐,只有好坏之分,没有轻重之别。
如今田艺苗说得更活泼,她说,只听古典音乐,这种说法挺装的,甚至是不诚实的。“全球化时代,声称只听古典音乐的人都是附庸风雅,甚至是不诚实的。我们可以选择的音乐品种有很多,你可以一边爱巴赫一边跳拉丁,一边哼香颂一边听昆曲,一边骂谭盾一边粉崔健。这就是自由。就像音乐本身。” 确实,就像音乐本身。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它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陈歌辛,父亲写流行音乐,写电影音乐,写歌曲,也写管弦乐,闲暇时间敞开耳朵聆听各种音乐,殿堂的、酒馆的、街头的、民间的……一辈子孜孜不倦地吸收、学习和创作,各种风格都是他的“维生素”。也许因此,他的流行歌曲也是格调高雅,我想那是古典艺术带来的气质,令他的流行歌曲并非昙花一现,如今依然在流行。

高更《乐谱上的牡丹花束》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只耳朵听音乐》,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不同种类的音乐——从演绎、传播到接受,都宜取一种宽容、开放和兼容的态度。偏食不利于健康,“偏听”同样无益于耳膜;一个丰富的、健全的现代人,应该有一副“立体化、多声道”的听觉网。——不是只用一只耳朵去听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而是应该用“三只耳朵”去欣赏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这叫“兼听则明”。
艺苗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忙碌,除了在学校教课、写专栏、写乐评、出书,她也作曲,开讲座、做电视节目。最近她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系列公益讲座人气很高,正在各大图书馆、音乐厅和各地大学巡讲中。而且她还是微博达人,每日在微博上播放音乐视频另附美文解说。她兴致勃勃地说,微博传播音乐太好了,比书还好,因为有视频啊。于是每天她织围脖,我负责转发,不亦乐乎。年轻的音乐家,满怀灿烂美好的心愿,她说“传播音乐需要传道的精神”,这一句令我十分感动,没有什么比传播美好的音乐更有意义,这也是我多年写作的心愿。

最后祝愿艺苗诸事顺遂、茁壮成长,越忙越美丽!


    关注 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