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传统孝道

 

孝道是传统伦理道德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立身处事最重要道德依据。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影响了中国...







孝道是传统伦理道德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立身处事最重要道德依据。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



从孝的篆体字可看出孝的本意,上边一个老代表父母双亲,下边一个子代表膝下的子女。



老在上而子在下,寓意老人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身下,为他们遮风挡雨;子女是双亲膝下强有力的支撑,让双亲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孝字在时时提醒我们,为人子女的要和老人相依为命,凡事应多多顺承双亲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孝心孝行,便失去作为人的尊贵。



孝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中国文化把孝上升为道,向上可以追溯到周朝。



做人以仁为本,而仁以孝为先,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孝在仁之前成为社会道德的核心。



中国是一个讲究四维八德、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勤俭孝悌、仁义治国的礼仪之邦,其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仁义纯孝的长篇史诗。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追念自己的祖先,民风的道德修养自会趋于淳朴和厚道。



祭祖先是为事生者,使活着的人道德淳厚,从善如流,古人用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敬仰,久而久之沉淀出一种道德文化。



孝道以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故事影响最大,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孝行也大多有据可凭。



关于孝道中的一些故事内容,现今被误读误解的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是孟子评价舜结婚一事时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



《孟子》原文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一句。



孟子这句翻译成白话文为: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这是无后,但君子认为和告知其实也差不多。



因舜离家在外,无法当面告知父母,而且尧帝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君命不可违。孟子的原话里,并没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可惜孟子也没讲出另外两个不孝究竟是什么内容。



后来的人之所以曲解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皆因赵歧对《孟子》原意的曲解。



赵歧注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他把无后解释为:不娶妻没有子嗣,逢年过节时没有后人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在读二十四孝故事时,不必对其中情节的离奇拘泥认真,关键要抽绎出合理的思想内核。



清代薛雪撰写的《重修汉孝子郭公祠记》中对此解释道:世人情矜奇好异,非奇非异,难以远传,然正可为爱子不爱亲者,发其猛省。



若从这个角度体会孝行故事蕴含的意义,也许会有新的感悟认识,明白故事富含的孝道核心价值观,才是古人编写孝道故事的出发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旅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幸福美满,只有经受风雨历练后,才会懂得真正的幸福是爱与感恩。



透过古圣先贤的垂范教诲,体会爱亲感恩与隐忍包容,唤醒良善仁爱与敬亲孝悌,消除自私自利与嫉妒嗔恨,会对豁达处事有些感悟。



禽兽有五常: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以为食,蝼蚁塞穴以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春而不至,信也。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



孝是人的天性,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感恩才能明白什么是爱的真义。



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子女要早些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逝去的再也追不回来。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关注 瑞丰堂木版年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