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期】学拳练太极的要想达到稍节功夫

 

拳好练,稍节难达,有句老话:五指钢针说的就是稍节。当年,孙存周伸一指令大力士左右为难,这就叫五指...



拳好练,稍节难达,有句老话:五指钢针说的就是稍节。

当年,孙存周伸一指令大力士左右为难,这就叫五指钢针,过去古谱中“毛发如戟生钩”也是稍节的事情。

学拳练太极的要想达到稍节功夫老师要放话才可有个稍节,这个少而又少了,非真传不可有,可是,这里还有一个好笑,就是有时师父怎么诚心诚意的真传也是惘然,很简单,老师也没有。

这是痴迷学拳的悲哀,练太极的大多都是如此。

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句无可奈何的话,缘分啊。

现在好了,科技使我们都有了好缘分,要想学点东西比起过去可以说坐着火箭还多余,可是,林子大了,鸟就多,我说的是假大师太多,但是这个没有什么可怕的,多看多比,时间长了您就知道哪是真的那是假的,这样,只要心诚好学,终究您会得到。

我说的这个得到是有所区别的,不然没有说的必要性,十年二十年的艰苦卓绝在这个社会已经太慢,什么都要跟上时代,因为落后是会淘汰的。

这里,我没有一点贬斥哪一个拳法的意思,太极是伟大的,它的伟大之处就是无所不容,既然这样,有个慢肯定就会有个快,有个静肯定就会有个动,法本无法才是大法。

当然规矩是第一要素,就是“度”的把握,这个是万万不可丢掉的。

“度”与“法”是兄弟,一个是矛盾的对立,一个是进取的道路,相依相偎,可是,存在的价值不同。

都是变化的,不可执迷不悟。

都说‘传统’好,这个“好”字却不是老牛拉破车,它是指我们先人博大智慧的代名词,这个要知道。

太极十年不出门实在是个障眼法,这个十年不是传统,这是桎梏,据说孙存周出道也仅是20岁左右,无可匹敌,这样我们打个八折,说三十总该可以吧,可见,太极十年不出门有些猫腻,别说拳不一样,那是说给外行听的,拳都是内家拳,分个123那是区别了一个“法”,结果都是一个八种劲道在里边。

拳是年轻人的天地,看现在老龄化的内家拳实在是有些悲哀,现在的内家拳好像没有五十岁不会有功夫的样子,我的意思是:年轻也可以有很好的内家拳,只是练拳的法度没掌握。

练拳的自己要学会思考,这才是发展,教拳的也要学着思考,这才是传承,我们不叫责任,我们说真心。

武学是民族的,自己有了自己耍,站了一圈看客在叫好,那不是武学,那是天桥上的卖艺人。

问:晚辈得了浑圆力(自觉,本人跟网络学习的,不确定),感到很有力,但想到存周先生那个故事,还是纳闷,手指何以硬过钢筋,看到老前辈关于“棚”字的解说,忽觉有了答案,手指不是竖直,向手心向稍歪,腕亦向同向稍扣,即把力引向胳膊乃至身体,就像“棚”之理,梢即是根,这就正常了,手指是狐,身体是虎,手腕何以敌过身体,这是技巧,内家拳基本不生产力(因肌肉更大才是生产出了新力),只是团结更多的力,更科学的用力,我们只做力的管理者,另郭先人那种步伐是“神变”吗,
有感乱发前辈指教。

答:稍节劲是这样的:阴阳面需要互为产生矛盾力,这样才会产生指弓,这样才能做到棚劲,杠杆力才能运用自如,我曾经说过关于鸡爪的事情,所谓的掌心虚含,是劲达梢节出现的一个自然状态,而不是平常说的虚拢样子,当然,这也算是一个练法,练法不同,成型的结果却是没有分别的,谁要是说我虚拢着手也能打化自如,那他不是无知就是真人了,武学是这样的,杠杆力的刚劲必须要经过,没有这个,就没有骨节之间的折叠之力,没有节节贯穿,就没有武学了,柔化之力高级,那是另外的层次,它需要脊柱的节节贯穿才行,这才是龙形的根哦。


    关注 太极养生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