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出发,永不言弃!跨专业追逐传媒梦,这3位浙师小伙伴做到了!

 

他们将热爱的事做到极致……...

在校园中
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那份热爱
坚持着不曾后悔的传媒梦
一路走来
他们是如何成功跨专业考研、申研
走向自己的传媒梦?


1
从杭州日报社到中国青年报社,到团中央学校部新媒体运营中心,再到收到《欧洲时报》面试offer

从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团长到全国大学生记者主题新闻实践营营员,再到中国(浙江)高校传媒联盟副主席

面对伦敦大学学院(全球排名第7)、卡迪夫大学等名校offer,她最终选择了全英新闻专业排名第一的世界百强高校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国际新闻硕士学位

新闻追梦路上, 她从未停歇

她,就是肖丹
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

《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师范大学报》等各级媒体发稿 200 余篇,编辑稿件 130 余篇

……
作为校新闻中心的记者,为了写好一篇新闻稿,肖丹曾通宵整理完“尖峰论坛”20000余字的录音;有临时的紧急任务,她曾晚上9点带着笔记本跑向17幢教学楼采访后连夜赶稿;为了想好一个标题,她曾呆坐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斟酌用词精当与否……



2年组织近100场活动。在朋友眼里,肖丹俨然是一个工作狂,许多日子都是在记者团值班室度过的,那儿早已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

《指尖上的“一站式”服务 浙师大打造数字化后勤》这篇稿子让肖丹记忆犹新。2000字的稿子,写完,重写,反反复复3次。2000字的稿子,其实她写了上万字。“当时亲手删完整篇稿子,非常心疼,但也正是在不断“磨”稿中,我渐渐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肖丹说。



在新闻写作路上,肖丹把“嘴皮磨厚了”“脸皮磨厚了”“脚掌磨厚了”。

在参加西安“50元15天”生存训练中,她只能利用队员熟睡的时间,争分夺秒码出新闻稿。没有熟识的记者,她只能拿着策划案,登门拜访,到报社进行“推销宣传”。之后,西安生存实践队伍引起了几十家媒体关注,报道共计120余篇。



大四,肖丹进入中国青年报报社实习,参与采访、报道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16 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等全国性赛事,其中《四级志愿服务网络温暖一座城》发表于中青报头版。除了文字记者,她还在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新闻联播中担任主播,挑战多项工作。

现在,她正在团中央学校部新媒体运营中心实习。


2
从清晨6点的启明湖畔练习发音到临睡前浏览热点素材

从浙师电台主播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口语传播实务方向研究生

7年等待,
“三跨”考研
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不负等待!

他,就是金翔。


2016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奖

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最佳职业规划之星

浙江省“飞扬青春 圆梦中国”大学生演讲赛二等奖

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优胜奖

……
先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新闻播音作品,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

没错,他就是校新闻中心电台主播,也正是前天“十佳歌手”大赛的男主持。
初试中,金翔以第十的成绩进入复试,但最终只录取7人。抱着拼一拼的想法,他投入到了复试准备中。

口语传播的复试有些不寻常,除笔试外,需要全程面对镜头考试。为了训练镜头感,金翔每天扛着相机去演播厅练习。“起初总觉得自己评述新闻的时候会不停眨眼,整个身子是塌下去的。”日复一日的训练,金翔努力做到让自己满意。



在最终的考场上,导师们没有问金翔任何问题,只通过录像和现场打分,便录取了他。看似以“现场状态”取胜的复试,却少不了金翔在考前对细枝末节的考究。

知道成绩,金翔在朋友圈写下四个字:不负等待。“这一刻,我等了7年。”他说。


3
“不是为了摄影,我是不会选择考研的。”

她弃文从影

扛着一台单反在浙师“闯荡”

闯遍浙师每一个角落

最终闯进了南京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摄影系

她,就是张玲
“动感地带”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大学生

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第四届大学生

摄影竞赛一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月度图片类好新闻

……


先让我们欣赏一下张玲的摄影作品。这是在制作红糖麻花的基地。为了拍摄好制作景象,张玲特地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热爱摄影的张玲加入校新闻中心,“在那里认识了与我感情最深的摄影组小伙伴。”而曾摄影组组长胡程程正是她攀“研”路上的领路人。

在一次骑行中,这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胡程程发来坎宁安的马蹄莲作品。“我和学姐聊了很多摄影的事,最终我决定考南艺。”在骑行前,张玲坦言:“不是为了摄影,我是不会选择考研的。”曾经绝不会触碰考研的张玲,为了摄影,迈出了第一步。

当晚,她便定下去南京的车票。而在赶往南京路上的另一边,胡程程已经在南京车站等候着了。
提供备考的专业性资料,列好框架;带领着去南艺的课堂参与棚拍;以“万一成功了呢”的信条,鼓励数次想过放弃的张玲。“胡程程学姐像是我的研友。”张玲说。

说起胡程程,她笑言道:“程程姐啊,就像棵和我共生同长的树。”如同舒婷在《致橡树》中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除了“研友”的指导,自身对景物的敏感性也是她成功“秘诀”。“只要触动到自己的景色,我都会拍。”当所有人在拍毕业照时,她却拍下了红椅与光影的旖旎,“我觉得特别美,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而这样感知力的背后,满满当当的美展门票已经泛黄。“每两三个月就会去上海看美展,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在那里呆一个下午是家常便饭。”

记者丨齐 昕 朱华苹 陈仕玥


图片丨张兰心 沈怿哲 张玲

编辑丨齐 昕


    关注 浙江师范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