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黛玉右手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林黛玉孤傲,决绝,爱耍小脾气,她活在自己孤傲的世界里,不沾人间烟火,不向现实妥协。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淑女,她圆滑,端庄,遵循入世的游戏规则,能够跟别人随和相处。用得觉自我理论来看,林黛玉是个很“自”的人,薛宝钗是个很“我”的人。

那什么是“自”什么是“我”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我理论。自我理论是一个认识自我的工具,是得觉的核心理论。得觉为了研究方便,把人分成“自”和“我”两个部分。“我”是一个常用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几乎是最高的。比如说,你正在读“我”写的这篇文章,这里的“我”就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叫做“作者” ,这是一个标签,一个面具。一个人会很多角色,比如丈夫、儿子、父亲、公务员、上司、下属、邻居……等等,这么多角色重叠在一个人的身上,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人们拿出不一样的“角色”来做事、来跟别人互动,所以,“我”是一个变体,是向外的。一旦人们去演角色的时候,就会产生责任,每一种角色都有对应的责任,需要有相应的能力、素质和德性来担负起这个责任。“我”里,还有一个东西叫做价值观。比如有的人的价值观里会把事业成功看得至高无上,这种价值观就会推动“我”付出行为,发展出必要的能力,并形成相应的习惯。人们在做事的时候,社会对“我”的表现是有好坏、对错、成功失败等价值评判的,比如某些人追求事业成功,很少花时间陪伴家人,结果婚姻家庭出了问题……就是说这个人在事业角色上是成功的,在家庭角色上是失败的。“我”承载的内容有价值观、能力、习惯、责任等。
打个比方说,一个一个的角色,就像足球表面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儿。那足球里面的气体呢?我们用足球里面的气体来比喻“自”。什么是“自”呢?“自”是向内的。当一个人在扮演“我”的时候,会伴随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的角色演得成功,会有成就感,演得失败,会有挫败感……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存在“自”里,体验和感觉好就是正向情绪,体验和感觉不好就是负向情绪,可见,“自”里有体验、有感受,是与情有关的。“自”里面还组装着能量,情绪就是一种能量,“自”里的能量会推动“我”向外探索。一个刚生下来的小宝宝,饿了会吃,尿了会哭,再大一点会翻身会爬会走路……小宝宝内在这股能量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的,所以“自”里是没有价值判断的。“自”承载的内容有体验、感受,与情有关,是人的内核,是个动力机制,是一个人的根本自我。

“自”和“我”是一个整体,是互动关系。“自”是与生俱来的,“我”是通过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朋友互动、职场训练慢慢组装起来的。“自”里面承载着能量、体验和感受,是先天的、自动的,是根本的自我。人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他的内在有这个“内核”,这个内核使他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独特的情感世界,独立的意愿,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我”是社会层面的,“我”对外与别人交流,与事有关。“自”是自然层面的,是向内体验和感受的,与情有关。“我”和“自”的关系就是“事”和“情”的关系。
“自”和“我”的部分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前面说到薛宝钗很“我”,林黛玉很“自”;搞艺术的人一般是很“自”的,公务员和军人一般都比较“我”。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状态,比如在工作场合,一个人“我”的部分很突出,回到家就变得很“自”了,包包一扔,外套一脱,自由自在,想干嘛干嘛。“我”的部分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它让人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自”的部分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人需要有一份自我的坚持,自在,随性,灵动。“我”对外跟别人互动,称为阳,“自”是内在的体验感受,称为阴。阴阳共存,才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如果一个人“我”的部分太大“自”的部分太小,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让人觉得很假,总是端着,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会显得很无趣。薛宝钗的“我”过于大了,她的压抑太多,一定很累。如果一个人“自”的部分太大“我”的部分太小,就像老顽童,成熟度不足,难以融入社会。林黛玉的“自”过于大了,最后她只能在孤傲中决绝而去。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林黛玉,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一个薛宝钗。这两个部分,就像天平的两端,用自己的觉知去调整,把这两部分平衡好,内在像林黛玉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像薛宝钗与人随和相处,该“自”的时候忘情山水,自由自在,挥洒自如,该“我”的时候粉墨登场,一招一式,舍我其谁,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早上好心理工作室

让我们一起学会当下的面对,播种快乐的思维,开启幸福的行动。

长按指纹识别即可关注

本微信账号由微联传媒技术支持并同步发布


    关注 早上好心理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