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如爱如丧的信仰-读《卿卿如吾》

 

这是一本写给妻子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书,是路易斯对生死、信仰失丧与重建等人生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同时又是细腻真实的心灵记录,经历最爱的人离开人世的苦难后怀疑人生的挣扎。...



我说,想做一期“荐书”,推荐关于死亡的书,之之在群里立刻提到《卿卿如晤》。不论是衣服的品牌,还是读书的品味,我们总能不谋而合。我对她说,写个三四百字吧,关于卿卿如晤和C.S路易斯,结果我收到了一篇两千多字的“读后”。

读《卿卿如晤》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永远无法真正分担另一个人的软弱、恐惧或疼痛。你可以为另一个人的病痛和死亡感到痛苦,但那仍只是你的痛苦,你永远无法真正感受到他所经历的。正因如此,任何痛苦和死亡,都是孤独的。在这一点上,之之和我又完全不同。虽然我给她的命题是“死亡”,但写着写着,她就从死亡,写到爱,写到信仰,写到生者的勇气。这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迫不及待地要再去读一遍这本书。

再隆重地说一句,之之正式加入我们的龙猫图书馆,成为馆里的说书人,大家可以期待听到她说更多的好书了。/此处有掌声

如爱如丧的信仰

读《卿卿如晤》


今天,想给大家说一本书,一本悲伤的书,一本会让人落泪的书。书名很美,叫《卿卿如晤》,应该是翻译自林觉民的《与妻书》里面的“意映卿卿如吾”吧,意映是林觉民妻子的名字,卿卿是昵称,含蓄的说法,晤是见面,爱妻意映见信如见面。

作者的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C.S.路易斯,英国天才作家,但说起他为孩子们创作的《纳尼亚传奇三部曲》,应该无人不知了。在现在的英国作家里面,我自己最喜欢他和阿兰德波顿。他们都属于才子系列的作家,但区别是,路易斯涉及面更广,包括基督神学、儿童文学、历史等。而德波顿在我看来,散文是最好的。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卿卿如晤》。《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悼亡他的爱妻的书。

最初,他的妻子,乔伊, 还不算他的妻子,她只是他千万个读者中的一个。他在英国,而她在美国。 擅长写爱情故事的他一直没有结婚,而她,有着自己不完满的家庭。她的丈夫外遇不断,后来,滥情的丈夫居然爱上了她的表妹,不得已,他们离了婚。于是,她带着两个孩子,从美国来到英国。就这样,他们偶然相遇,他成了她可以倚靠的朋友。 这一年,他55岁,她38岁。

他们之间有许多密切的往来,但却不关涉爱情。 后来,她在英国的签证到期了,摆在她面前的将是离境,而留下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一位英国公民结婚。他决定帮助她,给她一份名分上的婚姻。就这样,两个彼此存有一定好感的人被命运安排成了名义上的夫妻。他们谁都没有卿卿如晤的最初,而谁又曾料到,他们的关系还能往前走一步。 说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像严歌苓的小说和同名电影《少女小渔》?

但文艺作品永远比不上现实精彩,或者,残酷。

推动他们关系往前走一步的,是一只骇人的手。 一天晚上,她不小心在家里摔了一跤,双脚骨折了。送到医院检查,竟查出了癌症,且是晚期。他震惊了。突然意识到,苛刻的上帝,要以倒计时的方式计算这件珍贵礼物留存在他手中的时间。 这是乔伊处境最为悲惨的时候吧,背井离乡,经济拮据,又身染重疾。她有一张躺在病床上的照片,白发斑斑,双目无神,容颜憔悴。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位写了太多爱情传奇的作家、学者,终于有机缘幸福地将自身放进了一个真实的爱情传奇当中。 他们的婚礼是在医院举行的。新娘躺在床上,新郎坐在床沿。 婚后,他们“如一对20多岁蜜月中的爱侣”,缠绵缱绻,携手送走了一千多个美丽的晨昏。 病魔再次向她袭来,她含泪带笑地走了。 而他被孤单地撇在人世间。在那些泣血的午夜,他拿起笔,真实地记录下了丧妻后的大悲大恸。

所以,这是一本写给她看的书,也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看的书。那本书,被一位灵慧的译者译成了中文,书名就叫《卿卿如晤》。《卿卿如晤》诠释了什么叫做心底爱的烙印无法磨灭的书,是路易斯对生和死、信仰的失丧与重建等人生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同时,这又是一份细腻真实的心灵记录,展示了他在苦难面前怀疑生活意义的挣扎之旅。

他写到,她离去的事实,像天空一样笼罩一切。他是那样绝望。他不敢去他们常去的啤酒屋小坐,也不敢去他们常去的小树林散步,但他又强迫自己非去不可。他失了魂魄,稍一凝神,就是她唤他的声音,如母亲唤她的婴孩……他用自己爱的触须,碰触遍了他们相爱时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太多不期然的时刻,他的老泪“夺眶而出”。 他以为自己会在这无限悲痛中度过残生了。但是,没有。他如实地告诉她,也告诉世界,在那苦痛持续了10多天之后,他像一个被锯掉了腿的病人,在安上“义肢”之后,居然拄着拐杖开始学习走路了! 他为自己心理状态的好转羞愧不已,“觉得有义务要尽量珍惜、酝酿、延续自己的哀伤”。但是,他又坚定地告诉她说,他不要那样的虚荣。他要带着“女儿兼母亲,学生兼老师,臣民兼君王”的爱妻的那颗心,遵循生活的秩序,从容地活下去。他几乎是哀嚎着告诉世人: 真相,惨苦的真相,不由分说地撕碎了我们煞费苦心的美丽构想,把我们不愿接受的一个丑陋结局当做礼物,猝不及防地塞进我们怀里。我们甩不掉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隐忍地揣了它,凭靠那被我们诅咒了一万遍的“义肢”,步步见血地赶路。

在书里面,他勇敢地剖开自己的心,告诉乔伊,也告诉世人,他无意扮演“超级情人、悲剧英雄”的角色,他是普通的“亲人亡故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生活之水不会因岸柳的枯黄而停止流淌,日子照样还得过下去。就算是“取次花丛懒回顾”,也要硬着头皮朝前走。 所以,他在书的结尾处引用她的临终遗言,意味深长地说:“我已经与神和好。”

每个人,不都是被生活“截肢”的独脚汉吗?“缺失感”噬啮着我们无辜的心。从爱之甘,到爱之憾,C.S. 路易斯把他品到的爱的真滋味和盘托到我们面前。擎着这一册薄薄的《卿卿如晤》,震撼悲伤又无畏。

对于爱情,或者亲密关系,我始终觉得,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永恒只是一瞬间,刚好开一个玩笑。十年之后,彼此的关系又会如何?如果十年之后,我再读此书,又会是什么心境?二十年后?五十年后?又如何呢……很多感情我并不能理解,却依旧被打动。很多人对于失去的恋人怀念万分,而其实,他们爱的是那个人,还是自己脑海里面的存留或者想象的影像呢?而分离这件事在死后更刺痛,因为过去的都回不去。爱人离开人世,就再也不会出现,再也不会见到了。丧妻之恸,感觉上,仍像恐惧,也许,更严格地说,像悬空,或像等待——恰如一颗心悬空在那里,等待着某事发生。这使生命蒙上了一层永恒而暂时的感觉,似乎任何事都不值得开始。而此时,有信仰的人,应该更能安然度过。信仰所给予的真实安慰并不是精神鸦片般的愉悦感或舒适感,安慰一词(com-fort)在拉丁语的真正含义是:大大加强力量。这是一种鼓励生者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一种相信无论需要什么,或任何我们所爱之人亡故后需要什么,都会得到那起初创造他们的大爱的悉心照料的力量。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

读后

阅读更多作品
平凡的世界 | 西洋美术史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采桑子 | 霍乱时期的爱情

冷血 | 三体| 追风筝的人 | 约翰·克利斯朵夫 


    关注 龙猫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