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京都,这座时间不走的城市

 

鸠居堂的香、文房店的纸笔、真如堂的樱与枫、大晦日的钟声……京都啊,它是座时间不走的城市。...

主|编|立|场
提纲挈领,为你提炼一周精髓
阅读京都

○ 刘忆斯
和同行老友自奋在微信聊天,

她吐槽现在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如果我不是在这个行业,

一年能看完20本书吗?

估计不可能。”

把她的话借来一用:

如果我这个夏天不去日本,

我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看这么多关于日本的书吗?

估计不可能。

兴许是不堪我在朋友圈频频发图之扰吧,

浦睿的余西一下子

给我寄来五本关于日本的书。

趁着刚旅游回来的余勇,

一口气读完日本木艺大师三谷龙二的

散文集《远乡的手,以及手作》

和田中昭光的四季插花图鉴《如花在野》。
《远乡的手,以及手作》

[日]三谷龙二 著

小米呆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6
《如花在野》

[日] 田中昭光 著

张南揽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6
这是两本关于器物美学的书,

也是两本让人感动的书,

无论是前者不厌其烦地讲述

如何一刀一刀制成一钵一盘,

还是后者那些

让人美好到忍不住念出声的花名:

红一休,忍冬,侘助,木守……

哥读的都不仅仅是图或文字,

而是情怀与禅意。

商务印书馆的小豚姑娘

也寄来梅棹忠夫的《京都导览》。

读此书既有晚读的遗憾——

如果能在去京都之前读到就太好了,

当然更多的是解疑释惑,

正如李长声先生所言,

这本书更适合从京都返回“静下心来补课”。
京都导览

[日] 梅棹忠夫 著
曹逸冰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8
我们读关于一个地方的书,

通常喜欢在书里找寻自己留下的足迹,

有延展了解之效,

更大的意义还是希望在字里行间再游一次吧。

读这本书,

相当于有了大学者梅棹忠夫的隔空寻览:

寸草不生的东寺,空旷而寂寥,

这是“一切朝中国看齐”的结果;

二条城外的广场曾是美军的机场,

而护城河是钓鱼的好去处,

“狐狸在石墙间安家落户”;

平安神宫在外乡人看来颇有震撼力,

而在京都人的眼里,

这个大型“婚礼场地”却是“最恶俗的神社”……
京都·东寺
我给朋友推荐,

说这本《京都导览》是最好的京都入门书,

这“入门”二字绝没有丝毫贬低之意,

相反,

我觉得京都是一座

观之则喜却难得其门而入的城市,

大家去了都想发表一通评论

却话到嘴边很难言说,

能说好了说准了更是难上加难。

而这本书深入浅出,

举重若轻,

不但详细介绍了京都的历史与文化,

更客观而真诚地

剖析了京都的气质与京都人的性格,

填平了“外来客与京都人难以逾越的鸿沟”。
比如于此地土生土长的梅棹忠夫

把京都人的性情归结为十六个字:

“优柔不断,保守退婴,顽迷固陋,因循姑息”,

解释起来他一言以蔽之:

“是京都人心中那难以揣摩的中华思想在作祟吧。”

说到底,

中华思想使京都人保持大视野与自立性,

也造成了积重难改的保守性。

同期还在读苏枕书的《京都如晤》,

该书是这位南通女子客居京都九年

与友人的通信集。

之前读苏枕书的《京都古书店风景》,

和吉井忍那本写东京书店的《东京本屋》不同,

苏关注的是古书店,

而且她也不像吉井忍一样对书店的运营感兴趣,

借一间间京都的书店,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讲的还是自己的喜好与趣味。
《京都古书店风景》

苏枕书
中华书局
2015-8-1
《东京本屋》

[日] 吉井忍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1


这种自我与个人化,

在这本《京都如晤》中更加明显,

于是她眼中京都

和我这个走马观花仅一周的过客截然不同,

她关心的是鸠居堂的香、文房店的纸笔、

大文山的毛栗子、绿寿庵清水的金平糖、

真如堂的樱与枫、大晦日的钟声……
京都如晤

苏枕书
中华书局
2017-8


前两天,

和家人一起重看了市川昆执导,

山口百惠主演的老片《古都》,

当看到去过的八坂神社和祇园时,

笑笑来了精神,

而看到丝绸老铺与风过杉林,

她更会调动自己的记忆储备:

“爸爸,京都好像一点也没变啊。”

我想起梅棹忠夫那句对京都的判词,

回道:“是啊,它是座时间不走的城市。”
电影《古都 》(1980)
亲可能还对 京都古寺 感兴趣
戳我:盛夏,漫步京都禅寺,享受永恒之美
编 辑 |  邓晓偲


    关注 深港书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