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O”字小巷串起百栋古石房,首探太行山村俗“博物馆”

 

一幅山村版的 “清明上河图”...




青石筑屋

倒座楼里散居几户人家

香椿芽儿留香

劈柴做饭,炊烟袅袅

建池储水,旱来无忧

仿佛一幅山村版的

“清明上河图”

这就是王家辿村的真实写照




鹤壁市鹤山区王家辿村,是一个位于太行深处洹水河畔的古老村落。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村子坐落在一个沟壑幽深、树木郁郁葱葱的山谷中,依山势所建,由东往西,错落分布。

青石筑屋、风格古静、布局俨然、民风淳朴,几个世纪来这里的村民就像生活在“桃花源”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完整地保存了一个小山村的历史风貌。村民们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扁担挑水,柴火做饭,驴车拉货,碓臼舂米大都自给自足,因此被誉为一座天然开敞的“太行山山村风俗博物馆”。





民居多为石头砌成,为明、清、民国时期建造,风格质朴,布局俨然。一条“O”字形的小巷是村里的主要街道,它犹如一个“项圈”,串起了村里近百栋古石房。小巷宽不足2米,边走、边拍、边欣赏巷中幽静的景色,青石堆起的围墙、石头垒成的风箱,一排拴了几百年牲口的拴马石、一个接一个的石磨盘、一栋挨一栋年岁久远的古石房,还有大青石上几百年历史的碓臼、洗衣石……村中随处可见石磨、石碾、石臼等传统工具。

王家辿村没有艺术价值很高的房子和物件,但他们的房子都很淳朴,很实用,乡土气息浓厚,而且风貌保存非常完整,在河南省实属罕见。


王家辿村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财政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村里的退休教师说,王家辿始建于明朝初期,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村里的石屋大都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王来锁旧宅,建于1646年,距今已有367年。它与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来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庙院等5处老宅,在鹤山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均被列为新发现。





小村建筑布局紧凑,古风古貌保存较为完整。石路、石巷、石头墙;石楼、石院、石板房;石碾、石磨、石扇子;石臼、石凳、石锅台;石坝、石桥,石头坡,令人感觉穿越到了古典小说中的场景。大青石上数百年的碓臼、明朝的云纹石磙,栉风沐雨的石阶长凳、有4个门簪的门当户对、山区特色的倒座石楼、明清时期的豫晋古道、康乾年间的玉皇庙以及形状各异的拴马石、洗衣石等,风格简约古朴。百座石屋多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建于1646年的王来锁旧宅、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来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玉皇庙院等5处老宅保存依旧。





王家辿村植被茂密,环境优美,空气清爽,房前屋后满眼香椿,百棵古树点缀其间,村外山上蒲公英、柴胡、人参、桔梗、黄芪等中药材遍地都是,五角枫、黄楝树、野生香椿树、野生皂角、碗口粗的野葡萄藤遮天蔽日,是一座“天然氧吧”。



王家辿物产丰饶,房前屋后,山坡岭头,放眼望去,便是漫山遍野的香椿树,尤以红油香椿色泽红艳、味道香浓为一绝。在村口,一块刻有“香椿园区”的石碑引人注目。特别是“贡品香椿”味道独特,村民常年食用多长寿,80岁以上的10多位老人担水、背柴随处可见。此处香椿多为自然生长,因该村地处洹河南岸,三面环山,日照充足,气候适宜,水土特殊,故此地长出来的香椿红嫩脆,色泽油亮。





尤其是每年三四月份,漫山遍野的香椿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引得周边省市的人们蜂拥至此,高价购买村民采摘的香椿叶。“能摘个把月,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不过为了封山育苗,一年只摘一次。”村民王连锁说。



“这个村儿真美,房子全是石头垒的,随便一个地方,都可以拍出好照片。还有,柴火烧饭特别香。”到王家辿采风的一位摄影师和他的朋友张先生正在一座石屋大院内烧火做饭,锅里的柴鸡飘着几星金黄色的油,香味四溢,惹人口水。张先生说,他们几个很早就听说这个古村落很有特色,百闻不如一见,美景素材自不必说,地道的传统乡村生活让他感触颇深。



村里的玉皇庙,样式古朴,至今依然香火旺盛。对面的戏台亦有几百年历史,原先虽然规制不大,但极为精致。每年庙会,周边几十个村庄的人都过来看戏。”村民一边感慨,一边回忆。











王家辿的古宅为青石建筑,坚固结实。兼之地形所限,房屋规制较小,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王家辿,屋虽塌,人已走,村里几乎不见一个年轻人。多数房屋都闲置多年,院内杂草丛生。



王家辿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是这个村落“最宝贵的招牌”。如果把整个村落的村民都迁出去搞开发旅游,那样的传统村落只是个壳,没有灵魂。









王家辿这样原汁原味原居民的村子,它真实的自然风貌、民风村俗、生活器物等传统遗留,才是村落保护的真正核心所在。







在王家辿,几乎找不到现代交通工具的身影。这里没有机器轰鸣声,只有

青驴的嗒嗒声,村民们柴火烧饭,黄牛耕地,青驴拉磨,挑水、挑柴、挑牛粪,全靠一根扁担。时间好像在这个古村落慢了下来,村民们的步履缓缓悠悠,神情安安然然,过得仿佛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山野悠然岁月。

村民王楼生说,虽然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但村里人依然很少下山,村民大都自给自足。村里除了香椿树,还有大片大片的黄连树,黄连树的种子,便是以前村民们榨油的最好油料。粮食秋收后,用石头垒成的脱粒机,靠驴骡拉磨脱粒、磨面。春种秋收,基本全靠人力畜力。

即使生病,村民也很少到山外买药。“村子的漫山遍野都是宝,你看那南山,山腰往上是果树林,柿子树和核桃树最多。山顶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有150多种,柴胡、黄芪、远志、天蓝星等最多。村里很少有人到外面买药,谁感冒发烧了,到山上拔些柴胡,回家滚碗水,一喝就好。”





村里的山泉水喝上一口,清凉甘甜,沁人心脾,直教人以为加过糖。“这可是真正的深山矿泉水。”王楼生笑道,“村里不仅水好,空气也清新,就是一座天然大氧吧。吸惯了大山里的空气,偶尔下山,不久就被城市里的污浊空气呛得嗓子疼,回来几天不用吃药就好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甘甜山泉和清新空气的滋养下,村里出过好几位百岁老人,是太行深山里的长寿村。“现在村里的老人有50多口,9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好几个。”王楼生说。

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令人忘俗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古朴厚重的石屋村落,石磨石碾、驴车等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以及村东面的龙脊山上有明清时期的豫晋古道,半山腰的狐仙庙,洹河峡谷的原始风光,都令游客流连忘返。













往 · 期 · 精 · 彩
首推:距郑州120公里 藏着一个古村落 沟壑纵横山清水秀 遍地野果可采摘
幽谷叠翠,银练飞泻,河南这处山河景观抒写了壮美中原几千年的风情
河南这个县城,避暑纳凉绝佳胜地,有着“中原之肺”的美誉





    关注 今日消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