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翌霖 第谷和开普勒

 

正如库恩所说,哥白尼体系的意义不在于哥白尼说了些什么,而是他让别人说了什么。哥白尼打开了思想空间,遗留下了许多矛盾和缺漏,这留待之后的几代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去逐个突破了。...

▲布拉格当年是奥匈帝国的首都,第谷和开普勒曾经在这里做出他们伟大的科学贡献,两位的塑像立在开普勒大街1号的草坪上(吴国盛摄)


作者 胡翌霖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正如库恩所说,哥白尼体系的意义不在于哥白尼说了些什么,而是他让别人说了什么。哥白尼打开了思想空间,遗留下了许多矛盾和缺漏,这留待之后的几代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去逐个突破了。

哥白尼本人虽然没有打破水晶天球,但他让地球动起来之后,至少打破了希腊人关于天界和地界二分的宇宙论思想。在希腊人那里,天地二分的意义不仅是天文学上的,同时也是物理学和伦理学上的。

最终打碎水晶天球的人也许是第谷·布拉赫,上一讲提到过,他是肉眼观星的顶峰,他在1572年发现新星,并证明是恒星而非行星,打破了天上不变的教条;在1577年观测彗星,并证明它比月亮遥远,打破了水晶天球(因为彗星的轨道意味着它必须穿过一层层水晶天球)。

他是怎么证明的呢?就是通过观测视差。因为恒星是观测不到任何视差的,而彗星和行星能观测到周日视差——周日视差与地球是否运动无关,一天的两个时间,或者在地球上相距遥远的两个位置,观看同一星体的视角应该是有差距的。就好比我用两只眼睛分别观看同一物体,如果视角相差得越大,说明该物体离我越近。

第谷发现无论如何都测不出新星的视差,说明新星是恒星。而彗星有视差但比月亮小,因此其位置至少比月亮远。

这种观测并不需要任何现代的观测设备,理论上古代人也能做到,但相信天界不变的希腊人根本没有想过要求做这些观测,而第谷身处由哥白尼打开的思想空间中,因此他能想到。

1588年,第谷提出了与哥白尼相抗衡的天文学体系,人称第谷体系(图9.6.1)。第谷体系简单来说是哥白尼体系的数学等价物:地球仍然保持静止,太阳和月亮围绕地球转,但其它五大行星都围绕太阳转。当然,由于水晶天球没了,所以行星轨道交叉在一切也就没啥大问题了。

第谷体系看起来不太美观,整个宇宙显得完全不对称。但就技术方面来看,第谷体系是一种折衷,它保留了哥白尼体系的优点,又规避了它带来的新问题,堪称完美。

但很显然,这种谨慎的折衷往往在科学史上并不能起到多少贡献。第谷的贡献主要是作为观测者,以及作为开普勒的伯乐。
▲图9.6.1 第谷体系


第谷在1600年收开普勒为学徒,第二年就去世了,但他把他的详尽而精确的观测记录,特别是关于火星的记录留给了开普勒。

开普勒(1571-1630)是一个狂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者,相信宇宙的和谐和数学的神秘。毕达哥拉斯学派讲万物皆数,一切数字都有其奥秘。开普勒也这么认为。

他年轻时就接受了哥白尼的理论,然后他就想到,为什么绕太阳转的行星总共是6个,而不是7个。因为7这个数字比较好,比如有7个音阶,7种金属,上帝创世也是7天。但6颗行星意味着什么呢?6这个数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他突然想到,总共有且仅有5种正多面体,我们把一个正多面体内接在一个球中,再在里面内切一个球,再在球里面接一个正多面体……这样一层套一层,5个正多面体不是正好能隔出6个球吗?这6个球正好对应于6个行星的天球,岂不是完美了吗?(见图9.6.2)开普勒大喜,认为自己发现了上帝的绝妙设计,他把这个发现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宇宙的神秘》(1596),寄给了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第谷当然不认可他的行星模型,但他注意到他表现出的灵气和数学技巧,就邀请他来投奔自己当学徒,开普勒一开始谢绝了,但1600年的时候又去了。第谷在1601年去世,
▲图9.6.2 开普勒《宇宙的和谐》中构想的宇宙模型


在获得第谷的观测数据之后,开普勒马上抛弃了他早年那套看似很美好,实际差太远的宇宙模型,开始设法为第谷的数据寻找恰当的模型。他尝试了本轮模型的各种组合,以及卵形曲线等等,但和数据都不吻合。模型与数据之间最接近的其实只有8’误差,这个误差远远低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在古代人的观测精度下堪称完美符合,但问题是第谷的观测精度更高,误差在4’以内,因此开普勒没有满足。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开普勒在1609年《新天文学》一书中给出了椭圆轨道和行星的运动定律,即行星围绕着椭圆旋转,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的。

由于彻底抛弃了水晶天球,开普勒也试图为天体为何保持旋转给出新的物理解释。他参考了当时吉尔伯特的磁学论著,比如说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开普勒认为太阳和各大行星也都是大的磁体,在磁力的作用下保持运动。

开普勒一方面严格地尊重经验观测,但另一方面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理论和谐的追求,他在之后的一部著作《宇宙的和谐》(1619)(图9.6.3)回到了和谐宇宙的主题,我们知道在这部书中开普勒提出了他的第三定律,也就是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椭圆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这个定律没有什么实际的观测意义,但揭示了宇宙的“和谐”。事实上这部《宇宙的和谐》使用的是大量的音乐语言和乐谱,未经训练的读者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三定律在哪儿。在这部书里他提出天体的运动其实是在演奏复调音乐,六大行星构成几个声部和谐共鸣。虽然在文风上比较特别,但在精神上开普勒是有代表性的,近代早期的科学家们普遍相信宇宙的和谐和秩序,并且相信这种秩序是能够凭借人类理智所认知的。
▲图9.6.3《宇宙的和谐》(1619年)


【本文摘自《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第九讲 复古开新:哥白尼革命,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
延伸阅读

胡翌霖 |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胡翌霖 | 互联网+房地产=免费?

胡翌霖 |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胡翌霖 |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胡翌霖 | 由史入思——吴国盛教授访谈

胡翌霖 | 技术的起源

胡翌霖 | 读李约瑟莫要“买椟还珠”——《文明的滴定》书评

胡翌霖 | 现代垃圾的形而上学基础

胡翌霖 | “学会”比特币的门槛更高吗?——兼谈技术知识的不同层面

胡翌霖 | 我所理解的现象学

胡翌霖 | 黑暗森林与进化法则,思维与表达——《三体》吐槽

胡翌霖 | 菜谱与科技史

胡翌霖 | “适者生存”的同义反复

胡翌霖 | 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or送走了上帝

胡翌霖 | 科学普及应该站在“创新”的对立面

胡翌霖 | 为什么害怕人工智能?——关于AlphaGo的杂谈

胡翌霖 | “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漫谈

胡翌霖 | 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

胡翌霖 | 蒸汽机的发明

胡翌霖 | 科学与工业的结盟

胡翌霖 | 培根科学的理论化

胡翌霖 | 法拉第——实验传统的巅峰

胡翌霖 | 达尔文与进化论

胡翌霖 | 工业革命——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胡翌霖 | 养生骗局的“锅”不该让观众背

胡翌霖 | 比特币:通俗介绍

胡翌霖 | 古老的希腊文明

胡翌霖 | 独特的城邦文化

胡翌霖 | 比特币:通俗介绍

胡翌霖 | 古老的希腊文明

胡翌霖 | 独特的城邦文化

胡翌霖 | 好斗的希腊人

胡翌霖 | 从体育馆到学园

胡翌霖 | 无用的学问

胡翌霖 | “自然”的发现

胡翌霖 | 自由的悖谬

胡翌霖 | 数理天文学的兴起

胡翌霖 | 宇宙论的两球模型

胡翌霖 | 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胡翌霖 | 亚里士多德及其宇宙论

胡翌霖 | 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胡翌霖 | 托勒密天文学

胡翌霖 | 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胡翌霖 | 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典学术的衰落

胡翌霖 | 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胡翌霖 | 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胡翌霖 | 光学、医学、炼金术等

胡翌霖 | 阿拉伯科学的衰落

胡翌霖 | 李约瑟问题

胡翌霖 | 独特的史官文化

胡翌霖 | 皇家天文学

胡翌霖 | 天文推算的代数方法

胡翌霖 | 运算和证明

胡翌霖 | 中世纪科学史的意义

胡翌霖 | 中世纪早期

胡翌霖 | 大学的兴起

胡翌霖 | 经院论辩

胡翌霖 | 机械自然观的逻辑前提

胡翌霖 | 经验研究的合法性

胡翌霖 | 科学方法的兴起

胡翌霖 | 经验记录的保存

胡翌霖 | 知识的公共化

胡翌霖 | 从文本秩序到自然秩序

胡翌霖 | 人与自然的间距

胡翌霖 | 何谓科学革命

胡翌霖 | 哥白尼的局限


    关注 科学的历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