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伟文 创新驱动发展中敛合与开放

 

什么是创新?最简单的定义莫过于人们通过要素的变更与重构以开拓新的可能性。创新驱动发展的要义在于以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这一总体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大战略(grand strategy)。...





作者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 许小编 刘小编

◆  ◆  ◆  ◆  ◆  


什么是创新?最简单的定义莫过于人们通过要素的变更与重构以开拓新的可能性。创新驱动发展的要义在于以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这一总体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大战略(grand strategy)。《孙子兵法》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谓大战略就是立足全局及其动态发展的整体性战略,而整体性战略又分为总体战策略和敛合策略两种。总体战策略主要用于军事和其他具有特定目标的大型组织与人工系统的运作。现代军事思想家冯.克劳塞维茨曾明确指出,军事上的大战略就是一切行动应该服从军事战役的总体目标。总体战策略要求组织与系统的各个部分在总体上服从一个中央组织和指令系统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协调,使整个组织和系统运行起来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包括人和物在内的每个组成要素必须依照整体运作的要求发挥各自的职责和功能。虽然总体战策略在长城与金字塔的修建、曼哈顿工程和各国航天工程中创造了无数奇迹,但对涉及复杂的利益格局与价值取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来说,这种刚性策略只能用于局部战术攻坚;若要统驭全局,尚需引入更具弹性和动态反应机制的柔性整体性战略——敛合(convergence)策略。

什么是敛合性策略?静态地讲,敛合策略就是对要素进行创造性整合。比方说,大学、知识型企业、高技术市场、高科技制造业在某个区域的集群发展,进而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生态链和高科技园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与社交软件的整合就创造出了微信。但静态整合往往是脆弱的,如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使很多创造新价值的可能性受到了不应有的抑制。欲使要素间的整合成为一种稳定地创造新价值链的过程,必须建构一种能够将各个要素与利益主体咬合在一起的动态约束机制与目标导向机制,以使整个创新系统能够朝着系统价值最大化的方向推进——这种机制所运用的就是敛合策略。如果说静态整合好比仪仗队的演练,动态敛合的具象则是轻骑兵在战斗中保持最有利的队形。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各种制度安排,由微信等倒逼的电信运营模式改革等都体现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对于创新驱动发展而言,敛合策略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这种策略强调关联——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将整个社会各种能够产生新价值的要素动态地联接在一起,使之构建成一种健壮的(robustness)的行动者网络。创新驱动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行动者网络,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具体的实践,创新的起点在于尽可能多的引入能够带来新的价值创造乃至决定价值取向的主体、知识、技术、制度安排等行动者(即从作用者的角度看待这些人的或非人的要素)。对各种行动者考虑得越周全,选取的视角越富有创造性与变更维度,创新驱动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价值链就越健壮——更高的稳定性、更强的适应性、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三十年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市场调节、成果转化、民生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些努力主要是将科技创新作为杠杆,以此推动其他要素与之形成有效敛合,进而产生新价值的激荡与放大。如果我们能将制度供给等要素与科技创新同时甚至更优先地纳入到创新系统的构建之中,则可能形成一种科技创新与其制度环境相互激励而震荡放大的价值创造机制。

其次,敛合不单泛指目标一致的努力,而强调如何在多主体、多目标的复杂利益格局中引入一种弹性的共同约束机制,使之能更灵活地应对创新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在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形成战略上的合力与大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廓清创新活动的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并予以引导。为什么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要去行政化?为什么科技资源的配置要多元化?那就是因为,行政化会使部分优秀的科研人员的事业导向异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单一化难免导致管理与评审中的各种寻租现象。从敛合策略来看,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就是为了抑制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大方向上不合拍的现象。又以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战略为例,在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如果没有战略决心,没有权威性的制度安排和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就不可能在此重大战略方向上形成有效的敛合,更难以通过这种敛合跃迁到增长方式转变乃至文明转型的新轨道。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要引入策略上的敛合性,还要提倡思想上的开放性。目前,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大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更多高度复杂与不确定的局面。为此,我们必须具有更高的智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思想上的开放性。要实现思想上的开放性首先是要走出自己思维惯性和团体思维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其他的视角与其他的声音,包括各种潜在的不确定性、负面因素以及反对者的意见。不论我们采取总体战策略还是敛合策略,都要像对弈一样,同时考虑攻与守两个方面。现在论及创新驱动发展,对攻的方面考虑得比较多,谈到科技创新主要思考的是什么创新可能带来什么新价值,而很少想到有些创新可能会带来负面的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或许是由团体思维造成的、或许受到了本位主义的影响。但不管怎样,就像一个指挥员在战场上必须同时考虑到作为优势的战线突破口和作为劣势的退却突出部一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该考虑到科技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乃至负面效应。其实,不确定性与负面效应本身并不可怕,因为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将认识到的危机转换成新的机遇。鉴于发展的宗旨是普惠人民,在有关创新的情境想定中,不能只考虑创新带来的新价值与新机遇,因为任何价值与机遇有受益者就有未受益者和利益受损者,故应更全面地考量各种利益相关者(从个人到产业),在激励受益者开拓创新的同时,也要通过产业转型、可持续就业等制度创新使未受益者和利益受损者也从中获益。让整个社会受益从而实现柔性转型,这才是创新驱动发展之本义。

其次,很多创新活动对人自身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倡导思想上的开放性就是要在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近年热议的转基因食品为例,如果从科学的态度来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我们可以说就某个具体转基因产品来看,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对人或生态环境有危害;而这就意味着,在科学上对此问题尚无定论,至少应该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鉴于科学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所限,在有些同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与利益相关性的情形中,特别是涉及到人自身的创新活动中,审慎或许比证据更为重要。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动可能遭遇所谓的柯林瑞奇两难(collingridge dilemma),即一项不可逆的科技活动在决策之初因信息不足难以抉择,但在获得可作出判断的信息时,其后果已不可逆转。但在实践中,目前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序的不透明的盲动态势,而这种态势一旦被揭示出来,往往会诉诸国家之间的创新竞赛。实际上,面对不确定的创新风险,除了采取审慎性原则,也可以采取主动性原则,但不管采取哪种原则或两种原则的组合,都应该透明公开地提出来,这样才使得战略方向的选择与实施本身成为负责任的行动。要创造性的应对这些挑战,无疑需要更多实践智慧以及思想上的包容与开放。
延伸阅读

段伟文 | 化身博士

段伟文 | 作为人类有限知行体系的科学

段伟文 | 科学与真理的辩证

段伟文 | 以科学为业的动机是什么*

段伟文 | 科学观的起承转合

段伟文 | 潜在重大科研成果的正确打开方式

段伟文丨文字的荣光与知识的尊严

段伟文 | 制裁学术不端,勿忘科研自主性

段伟文 | 归真堂,真归何处

段伟文 | 民生科技亟须尊重伦理原则

段伟文 | 虚拟社会 ,“完美的罪行” ?

段伟文 | 如何理性看待科技奖励

段伟文 | 青蒿本异草 呦呦闻鹿鸣  ——青蒿素发现的方法论

段伟文 | 对技术化科学的哲学思考

段伟文 | 科技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段伟文 | 当代科技伦理争论及其本质

段伟文 | 科技伦理的理论架构与论证模式

段伟文 | 科技共同体内部的伦理问题

段伟文 | 当代科技对社会伦理的冲击

段伟文 | 高科技伦理研究的兴起

段伟文 | 作为专业伦理的工程伦理

段伟文 | 新兴科技的伦理审度呼唤中国视角


    关注 科学的历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