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揭秘: 提高成绩的秘密, 就在这7个字里!

 

人是靠习惯生活的,道理仅是用来指导生活。能改变人生的不是你听过的大道理,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道理不是...







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要提高成绩却又无从下手,或者努力了很久却看不到回报就开始质疑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种问题的话,那就看看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详细剖析学生没有学好的原因,看懂了一定能帮到你!



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没弄明白它其中的道理之前,不应该盲目地行动。学习也不例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是通过听老师讲解和阅读教科书,弄懂每一章节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公式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前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而不应死记硬背地只是记住。

记住肯定是必要的,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如果连什么意思都弄不明白,那么如何谈得上灵活应用?就是记住的东西也是死的,也会很快忘记。



懂了不就是会了吗?不!

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解听懂了,阅读教科书读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独立再重复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来。只有认真做一下课后的练习,反复体会,才能逐步明白而达到会。

就拿学游泳来说,要先听教练讲解游泳的动作要领。懂了吗?懂了。会了吗?下到水中试一试,发现还不会。再去琢磨体会动作的每一个要领,再反复练习,必要时请教练为你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再反复练习,终于你可以在水中漂起来了,或按照要领做了几个比较规范的动作,这时才可以说你学会了,而且还只是初步的会。

这时,你再去体会游泳的动作要领,就会发现这时的“懂”已经比一开始进了一大步。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学习中的“懂”和“会”也是有层次的。简单的听懂了、学会了,遇到复杂的就又不懂、又不会了。

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浅懂”到“深懂”,从“半会”到“全会”,从“假会”到“真会”。


我们许多同学学习之所以费力,成绩上不去,主要是一开始对概念的理解不重视,课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作业,而不是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去琢磨其概念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满足于一知半解,完成作业即完事大吉,于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感到越来越吃力。

还有,许多学生常常满足于听懂了,看懂了,很少再动手去做几遍,不注意课后的练习,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逃避不做,日积月累,问题逐渐增多,等想学了,才发现为时已晚,学不会了。

所以我常常建议学生们在做作业之前:

要把教科书先看一遍,复习一下每一章节的概念;

把例题多做几遍,一边做一边琢磨解题的每一步骤都用了哪些概念,用了什么定理和公式;

解题的思路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做起作业来,速度也会快许多,甚至于所用时间的总和,比不看书,不做例题,直接做作业的时间还要少。

所以,在做题之前一定要先弄懂概念,而懂了之后若不马上动手做一做,就仍然还是不会。如此这般,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当然就会越来越困难。



要考一个好的成绩,只是懂了、会了还不够,还要熟练才行。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学生说:

考试的题目都会做,就是时间不够,只要再给我一点儿时间,哪怕五分钟,我就全做出来了。

那道题目明明在考试前做练习时都做过了,而且就是一本书上的例题,甚至在第几页我都知道,可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做,你说气人不气人?

相信这类事情许多同学都遇到过,原因就是在于不熟练。做题的熟练程度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熟能生巧嘛。

对于有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步骤要多背几遍,典型的例题要多做几遍为好。



所谓“广”,就是要开阔眼界。通过加大习题量和阅读不同版本的参考书,来达到熟悉各种题型和思维方式的目的。

若想考一个好分数,只完成课后的作业是不够的,还要多做练习。只有通过加大练习量,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们常常发现,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会做,可上了考场就傻眼了,有的题目特别难,有的干脆就没见过,根本无从下手。

这说明我们平时的练习量不够,与我们见的题型太少有关。俗话说见多识广。如果上了考场,发现题目都是做过的,最起码是以前见过的,心里肯定立刻就会少了几分紧张。

加大练习量,并不是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的必要步骤。

要想加大练习量,先要做到“懂”“会”“熟”,即要先做到概念清晰,解题步骤正确,公式、定理熟悉,这样才能提高解题的速度,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

此外,做练习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每做一道题,都要想想:

用的是哪一个概念,哪一条定理,哪一个公式;

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

等你对这些内容很熟了,做习题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也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



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你可以考一个好分数:

一是通过全面复习,你对所学的内容很熟悉,对于考卷上的试题,你在考试前已做了很多遍,在“广”字上你下了工夫;
二是考试的题目对于你来说很简单,也就是说,你所掌握的内容深度比考试的要求要“深”一些。如果你掌握的内容深度比考试要求的内容深度深,平时做的习题比考试的试题难,那么真正考试的时候,居高临下看问题,也就容易考一个好分数。



学习和复习的深度应以一定的广度为基础,没有一定的广度,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有些学生常常不愿意多做较为简单的练习,上来就去“啃”难题,好像谁拿的题目越难,谁就越英雄一样。然而他花了许多时间去解这些难题,却很少能解得出来,转而再去问别人,最终还是别人解了出来。如此这般,解题花去的时间不少,效果却很差。他不知道所有的难题都是由简单的、容易的题目组合或复合而来的,简单、容易的内容都没有搞懂,又怎能解得出难题呢?

一步步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深度。学习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达到一定深度的途径。



细,就是在学习、复习和考试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尽量不要出差错。

许多学生平时学习还不错,但考试时常常由于马虎出错而丢分,所以总得不到高分。还有的学生经常这样原谅自己:“题目我都会做,就是粗心没考好。”仅仅是粗心大意吗?未必!

第一次是粗心,可以原谅,第二次是马虎,请下次注意,但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习惯了。

认真、仔细不仅仅是做完题目后要认真检查,而是要养成争取一次就做“对”的习惯。考场上常常是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你检查。而且由于思维惯性的原因,有时即便有错也很难查出来,还有的时候检查错误的时间比重新再做一遍花的时间还要多。

常常,我们刚一出考场,就意识到自己某个地方出错了,但当时就是检查不出来。因此,对于会做的题目,要力求一次做对。养成这种习惯非常重要。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做作业和复习考试,考完试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实际上,学习应该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处的周边世界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

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加入我们自己的思考。如果你能把这些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总结出来的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和轮廓,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知识就变得简单了,题目就变得容易了。而这个寻找规律的认识过程,就是悟的过程。

例如: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物,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数y=0时的特例。

如果你找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那么这一大类习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悟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的。从一开始引入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到推导公式、定理时依据的思想、推导过程以及结论,再通过运用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题,不断对其结论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本质性涵义,进一步找到与其他章节、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它自身的规律。

随着学习广度的逐步扩展和认识深度逐步加深,   “悟”的程度也就不断得以提高。而量的积累究竟需要达到多少,也就是说,究竟需要做多少习题,才能达到质变,也就是达到“悟”,则因人而异。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悟”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要达到同样“悟”的深度,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同学做的习题量就可以少一些;而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就是做了许多习题,也达不到悟的深度。


此外,做习题并不只是验证定理,而是要认识定理的本质与内涵。因此,对于习题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错误,尤其要认真对待,找到了产生异常及错误的原因,认识就提高了,“悟”也就加深了。

总之,“思”是“悟”的过程,“悟”是“思”的结果。没有思就没有悟,思得深,就悟得深。

因此学习时,应是一边思,一边悟,积小悟为大悟,积浅悟为深悟。这样才能减少习题量,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往期精彩推荐
父亲,是你决定了孩子中学阶段能否过好!当爹的都好好看看

错过一季,错了一生!惊醒无数浑浑噩噩的初中生!

40年教龄班主任给初中生的6条良心建议:初一重英语、初二重数学,语文贯三年!

如果您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深度好文)

敲黑板!期末考试复习压力大?技巧全在这里了,别怪我没提醒你

自制力都没有, 你还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看完此文, 乖乖滚去学习!

孩子,当你觉得很难很累,那是因为你在走上坡路!

初一速调,初二稳住,初三猛冲!各年级12条“潜规则”,你知道几个?

为什么一定要考好学校?一张“乌镇饭局”照告诉你真相!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唐小胖


初中学习大参考

关注教育资讯、各科学习、中考备考!

初中学生QQ群:379040148

初中教师QQ群:20921813

QQ交流:80887545

公众号ID:czxxdck



长按二维码关注它们涨知识:
高中学习大参考
全科辅导 |高考动向 |  升学就业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时政 |教育 | 生活 | 学习


    关注 初中学习大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