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折腾”的妈妈说:我为什么要“以始为终”帮孩子规划国际教育之路

 

3月17日第40届新东方春季国际教育展现场,上海新东方前途出国总经理助理兼美国中学业务总监朱颖老师结合前途十年数据和案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值得深思的《探寻全球优质教育资源K12升学规划》。...

3月17日第40届新东方春季国际教育展现场,上海新东方前途出国总经理助理兼美国中学业务总监朱颖老师结合前途十年数据和案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值得深思的《探寻全球优质教育资源K12升学规划》。
(讲座座无虚席)
讲座中,朱颖老师提出的“三大方法论”发人深省,她强调“我们探寻优质教育资源,要以终为始。”三大方法论是前途人累积十年数据、总结出的非常高效的方法,用此指导你做好K12的升学规划。因篇幅有限,我们节选部分讲座精华,如需讲座完整逐字稿,请扫描文末二维码索取。
1
国际教育这个词我们用得非常多,其实我是一个上海新移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非常有幸在8年前来到了上海,上海的基础教育现在呈现多元化状态。我引用了平和双语学校万玮校长在《外滩教育》发表的一篇文章——《下一代人的宿命决定我们今天的教育》。



万玮校长说上海的基础教育呈现六种模式,应试教育、国际教育、双语教育——跟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有关;自由教育、个性教育、未来教育——其实在上海的各种教育里都有,只是很小众,不那么主流。前三种是并存的状态,并不是国际教育会替代应试教育,双语教育会替代国际教育,不是进化论。所以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至少我们有这么多教育形态可以选择。

70后和80后对应试教育或者高考是有情结的,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这种教育的优秀产物,我们得益于这种教育模式,我们并不觉得它一无是处,所以我一直跟我的同事说,在给家长提供教育方案的时候你不能一味打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非常可取的部分。前段时间俞敏洪老师在《奇葩说》里面也提到,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国非常多的学生去获取公平教育机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有可取之处。

国际教育在上海诞生有十几二十年,最初是为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的子女提供教育,走的是最靠西的路线。

双语是近五年来探索的最新一种模式,相对来说比前两种教育更新,代表了当下很多中国家庭的渴望,我们希望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和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融合课程,这个话题非常新。我在3月12号外滩教育公众号上看到了一位妈妈的文章,她的孩子在上海非常好的双语学校读书,但是她觉得那个教育模式由于太不成熟,反而让孩子在这样有点中有点西甚至不中不西的教育里迷失了自己。当时看完那篇文章我也陡然警醒,因为我的孩子就在国际学校,她今年6岁,我也处在新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虽然我做国际教育咨询已经8年了,但是和很多人一样,从父母的角度谨小慎微地一步步前行。
2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供我们选择,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今天的题目有点大,“探寻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好像这件事情应该是教育专家干的,跟我们普通人没关系,其实不是,每一位家长你或多或少都在做这件事情。



以我为例,我是爱折腾的妈妈,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给我女儿整合国际教育资源。首先这是我女儿国际学校的数学练习册,这个学校隶属于全球范围的一个教育集团,它在全球60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国际学校。它在小学体系里有一套自己研发的国际小学课程体系,适应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按照他们的教研教学逻辑。

特点是知识点非常广泛,小学一年级已经在学除法了,但是知识点不深,是在课堂大量动手实践的模式。作为一个80后中国高考后到国外留学几年再回来的典型家长,我肯定不放心只用这一套。

我又选择了浙江省公立小学体系里的一套数学教材。本身我是杭州人,我妈妈在杭州的公立小学里做了32年的老师,她非常认同这套浙江省数学教材,所以在我女儿每天放学回到家,她会拿这套教材给她做每天的一课一练。中国公立小学的数学教材知识点非常深入,而且配套练习也非常多。

还不够,因为我女儿在国际学校,她的英文不错,将来按我给她的规划一定是走上国际教育这条路的,只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去哪个国家的问题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先生在新加坡出差的时候又给她选择了一套新加坡的数学教材。新加坡数学教材非常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和亚洲人的教育模式思维非常相似,最大的好处是英文的应用场景,知识点非常深入,配套练习也比较多。

我拿我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想说其实整合全球教育资源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事情。其实在上海有这么多的信息来源,你或多或少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做这些事情最终目的是什么?要把他送去哪里?我觉得如果光有这些细碎的事不是一个好的规划方案,如果你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奔着那个目标分解你的动作,一步一步做这件事情才是对的。
3
当然我选择这三套教材背后是有逻辑的,这个逻辑其实不代表我自己,是前途出国这十年来我的同事累积的数据,我们看了大量的案例慢慢总结出来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我非常相信,我用在了自己的女儿的身上。

我们的方法论其实就是这三句话:



如果给孩子规划一条出国路,我们今年假设的所有终点是本科,我们不涉及研究生,因为本科为终点和研究生为终点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研究生为终点更多是在于职业的发展方向,本科跟K12的关系更大。

首先试问,我们是否了解把孩子送到英联邦的大学、送到一所美国的大学或者送到一所日本的大学,你追求的只是文凭的不同吗?其实不一样,每个区域的教育和它原来的历史发展过程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自己学习,把孩子送去的这个本科领域是你认同的吗?是孩子喜欢的吗?是你想要的吗?

当你的目标决定了以后你应该针对目标做针对性的策略。而不是好像最近去美国的人很多,我们就把他送美国;好像我隔壁的孩子或者我领导的朋友去英国很成功,所以我孩子要去英国…你的目标不一样,你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最后,当你的目标决定了,策略决定了,所有的规划我们认为应该是以结果导向的。

当然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理念,会有很多流派,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方法论可以让你在众多繁杂的教育资源、众多的教育路径里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
4
第一,主要留学目的地之本科教育异同。



主流的分为三大类:

一是以美国本科为代表的博雅教育也叫做通识教育,特点是拓展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

二是英联邦的三明治本科教育模式,它是储备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主要为就业准备。

三是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日本是用偏差值,通过入学标准传递能力水平,以绝对排名的理念来设置课程。



为什么美国本科注重通识教育?听其言观其行,我相信包括很多国家都在说我们是注重素质教育的,但他这么说关键要看他是不是这么做。

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在本科里面四年的学分设置,一共4200分,其中通识课占到了1500分,专业课900到1900,选修课800到1800。他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了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还有社会科学,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你在大一的时候都要学这样的课程,这个是通识基础。美国本科教育不希望你过早把自己的界限定好,鼓励跨界,鼓励学科交叉。这可能是过去这十几年来美国诞生最多创新领域、创新事物的地方,得益于他的通识教育基础。



是不是只有芝加哥是这样的?其实不是,我可以再举个例子,华盛顿大学,这也是他的四年的学分分布,大同小异。所以任何一所综合性美国大学,你会发现听其言观其行,他确实是这么在践行的。



还有一个维度,还是那句话,说自己是通识教育,如果他的选拔流程和他的理念是违背的,比如我说我是全面素质综合发展的,但是我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我只看你考试成绩,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本科申请我觉得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一套申请逻辑,他在注重所有的标化学术成绩以外,我们这个行业一直讲软实力,这个词很抽象,具体到申请系统里,要求每个申请者填5个奖项、10个活动,非常量化。他就通过这5个奖项和10个活动定位你除了学术以外有什么样的综合能力,有什么样的潜力,你是什么样的一个申请者。



再具体一点,这是我们上海前途出国ADS美国名校的申请项目的同事提供给我的今年当季的一位同学在他申请系统里面的截图,10个活动、5个奖项,就是这么呈现的。

好像也不难,一个活动也就二三十个英文字,我需要花12年去想这件事吗?我这几个字编应该编得出来吧。但是试想在竞争如此白热化的现在,火眼金睛的美国招生官背后会看10个活动背后的逻辑。

这个学生的10项活动,背后都有一个逻辑,至少在他规划之初,在他开始做活动的时候就要去想,我这10个活动最后要体现出我和别人什么样的差异。



这个是我们ADS项目组自己研发的一套关于活动规划内容,叫活动树。这个学生的活动分成了国际关系、跟film相关、和文化艺术相关的三大类活动。每一个活动有一个主干,有一个分支。这10个活动背后体现出来的逻辑是什么呢?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呈现出了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的热爱多元文化和艺术的申请者形象,再配上他的托福、SAT、GPA等标化成绩,这个人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再匹配他要去申请的这个学校的理念和专业,这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申请要求。

所以说美国注重通识教育,无论是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是知行合一的。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这样的,这是不是你想要去的地方,是孩子想要去的地方吗?是你愿意为之去12年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方向吗?如果你内心认同,你就会觉得12年的规划活动不是辛苦,是最终追求一个你想要去的目标,而不是被强加给你的类似于中国高考的另外一套洋高考的制度,这个非常重要。



这是我们总结的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去美国或者以通识教育为背景的国家。我们认为,这个孩子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学习各种课程,所以这种孩子他学术的兴趣要相对广泛,能力相对均衡。其实有个潜台词,这个孩子不能太偏科,因为他要看你高中所有的GPA,你某门成绩太差,某门成绩太突出,都与美国这种强调通识教育的国家不会特别适合。

这个孩子可以在大一的时候不定专业,大二下再定专业,所以这个孩子可以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但是要展现非常强的学术潜力。

通过这些活动,这些不是量化的元素,这个孩子要在学术课外等方面相互激励,他需要有多样化的背景,需要有奉献社区的精神,换言之这个孩子的优点不能只是读书好,他除了这个以外必须有其他的。

这个构成了整体美国本科申请,它的录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非学术特质非常重要,当然学术特质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从一端理解到另外一端,这个孩子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活动非常突出,他是美国人想要的吗?不是,他其实要非常平衡。



我觉得这确实是当下为止我看过世界各国本科在申请里面最复杂的一个地方。但是申请变数多未必是坏事,关键是否你的孩子包括你的理念跟他对路。

这个是今年最新的案例,2018年秋季要入学的这个同学录取了卡耐基梅隆计算机本科,本科卡耐基梅隆的录取是非常难的。这个学生在包玉刚读书,学的IB课程。这个卡耐基梅隆计算机本科的专业全球录取率只有7%,他要求孩子的GPA在4分里面基本上达到3.9,他的SAT成绩中位数常年落在1500到1570之间,这是学术上一个硬杠杠。但是这个学生其实SAT只有1470分,是落在它的录取标化成绩值以外,但是他被录取了。为什么?

这个孩子确实很小就已经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从小就在一家游戏公司里实习,在他高中期间还参加了南加大的游戏设计的夏校,他的课外活动也比较坚持,一直在我们前途组织的一个中学生的创客平台上做了一个网站项目的课外活动。

这一切加在一起,不算特别差的标化成绩,加上他的背景,他就被卡耐基梅隆计算机这个全球录取率7%的专业录取了。所以我们一直在说,所谓的低分逆袭这样的事情如果它发生多半发生在美国申请,它很少发生在其他国家,这是跟他的理念有相关的。

还有一个是2016年的老案例,这个学生录取了加州伯克利,全美排名20的加州公立学校。当时SAT的满分还是2400,伯克利常年SAT的标化成绩录取范围落在1870到2250之间。但是这个孩子的SAT成绩只有1740,托福只有86,从标化上来看肯定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但是这个学生是在美国加州念的高中,他的学科衔接包括高中课程的认可度自然是比较高的。最关键的是他独特的背景,他的亲戚经历过汶川地震,在地震之后有一年他回到了汶川的灾区看到了当地由于灾后饮用水受到污染,他认识的一些老邻居和朋友受到了疾病的威胁,当时这件事对他触动非常大。当时他还是个高中生,他回到美国加州之后,就自己去研究如何做净化水,同时加州又是一个比较缺水的地方,他同时研究怎么节水,所以这个比较独特的背景使他有了人文情怀,使他有了一个“环保专家”这么一个除学术成绩以外非常丰满的形象,结合了他的成绩最终录取了伯克利。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像他们这样子即便标化成绩不高也可以去。我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美国通识教育他在寻求什么样的学生。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标化成绩肯定要高,同时你又要是一个有丰富经历、独特人格魅力的学生,才容易被美国前30的顶尖学校青睐。



英国的大学本科更偏向职业导向,为什么这么说?这个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招生的所有本科学位,可以看到光一个商科有这么多方向,我后面加了紫色线的,甚至细到这个商科方向是学会计的,这个商科方向是学市场营销的,这个商科方向是学金融的,这个商科方向是学人力资源的…而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只有一个商科本科专业,而一个曼彻斯特的商学院有30多个商科学位,他按照职业方向去细分。

而且大家知道,英国的本科只有三年,美国的本科有四年,为什么?英国的大学本科三年不含前面一年德通识教育。大家会觉得美国的本科比较负责任,在进入专业学习前会先给你一年的通识教育让你去慢慢选择你自己的发展方向。其实不是,因为你不能只看大学,你不能用英国大学的三年去跟美国大学四年比。你要再往前追溯,其实英国的K12是13年的,因为我女儿的国际学校刚好是英国系的,所以我女儿5岁就读了这个学校的一年级。它其实不是K12,它是K13,所以往前有13年的基础教育阶段。

英国的A-LEVEL两年高中做的事情其实有点类似美国专业教育之前的一年通识教育,他的A-LEVEL要选择与你将来进入英国本科相对应的那个学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其实英国的三年本科前面的基础是他英国高中A-LEVEL两年打的基础。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大陆高中三年毕业以后你如果直接用国内的成绩去申请英国的本科,他必须要你衔接一年预科,是因为他觉得你缺失他的A-LEVEL两年专业课基础那个部分。所以说A-LEVEL课程承担了专业教育的基础责任,这个是英国本科的理念。

举我本人的例子,我是本科结束以后到澳大利亚读的口译和笔译的专业,当时我读的研究生,那个课程是一年半的,进到那个专业以后我发现它的课程的组成很有意思,其实这个是偏语言学方面的课程,但是和学术研究有关的课程只占到其中一部分,大部分的课程来教我的绝对不是什么教授,甚至有很多都是澳洲当地本科毕业的老师来教我。但是这些老师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什么?他在口译和笔译这个专业和岗位上至少工作了十年以上。

澳大利亚因为是个移民国家,中文是属于五大社区语言之一,澳洲每年有非常多的移民,所以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岗位就是提供中英文双译的服务给新移民,特别是当这些移民要去法院、警察局、医院的时候,所以当时我的老师很多就是这个领域的从业者。他每次来上课没有书,都是一套一套的讲义,都是基于他过去七八年非常真实的职业经历,可能是他把每次去聆听一个法院的审判过堂的一些文字的记录拿过来给我们做教材。

当时我也是切实地感受到英国还有澳大利亚这些以职业和专业导向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希望你充分做好职业的准备,毕业以后就能够投入到相应的岗位中去。当时我完成了这个课程之后,就参加了当地的三级翻译考试,考试通过获得三级翻译证书。这个证书就已经认定了我的职业资格,当时这个职业属于澳洲紧缺职业,所以我当时用了这个认证就直接做了澳洲技术移民。他是这个逻辑,专业这件事情深耕在他的本科教育里面,所以你会发现他的教育方式跟美国非常不同,根植于他的目标和理念是不一样的。

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如果他的教育理念如果跟他的选拔模式是不配套的,他这个理念是个伪命题。但英国英联邦的选拔人才的模式和他的理念是一样的。



这是我们上海前途2015到2017年所经历的客户去申请英国本科的高中成绩和录取学校排名的相关统计数据,发现它就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你学科成绩到了,你就能去相对比较好的学校。你看美国的曲线会有很多的意外,但是英国的申请不太有这种意外。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为例,它是英国G5学校,他审完了你其他的学术以外的材料基本上准备要你了,但是最终你还是得在几月几号之前把符合他条件的学术成绩几个A、几个B给他,否则之前对你的一切审核都是不作数的。所以说他是特别强调学术相关的学科学习的教育理念和选拔人才的模式。



英联邦的大学要找什么样的学生呢?我们从要求里面发现,他的学术要求会特别具体,具体到我需要你几个A、几个B,会写得非常清楚,不像美国说我大概需要什么,但我具体还是要通过面试或看你的文书。

他希望的学生是有强烈的学科热情,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因为你一旦进入英国大学、澳洲大学你就要选方向了,你说我对商科感兴趣但是我不知道选营销还是人力资源,不行,你要定下来,而且要有匹配的学术准备,如果我读这个课程你必须有数学1和数学2,你如果只有数学1可能申请不到我的学校。

大家再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适不适合,这是你想要的吗?你觉得这个合适吗?



讲完了最主流的,还有就是亚洲的,特别是东亚的以日本为代表的,叫做偏差值。偏差值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熟悉,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个群体的排名,说白了你在这个考试当中的绝对排名。

但是它和中国的高考600分、500分又不一样,他排除了两个干扰因素,一个是试题的难度,比如说我们今年中国高考比较难,500分就是高分了,但是去年可能600分才叫高分。或者说今天这个班里面有20个学生,我排名前三这个含金量是很足的。但我这个班里可能只有8个学生你排名前三,这个前三的含金量就不那么足。日本的偏差值的排名其实就排除了这两种因素的干扰,它是一个绝对排名,他通过他的算法排除了试卷的难易度和你参加考试的人数的多少,得出了一个绝对排名。说白了日本是一个讲绝对排名的地方,本质其实跟我们中国的教育在选拔人才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他的核心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核心理念。

日本分成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现在上榜的都是偏差值在70分以上的,基本上偏差值50分位以上的都是非常棒的,50分位以下的可能是竞争力相对比较弱的。你看到一桥大学、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这些学校,70分以上都是非常棒的大学。

他们分学部,学部就像你的专业,你发现基本上都是医学部、经济部、法学部,基本上是这些专业的学霸才能去的地方。这个是他的一个选择人的理念,看这个人在这个群体里的绝对排名。

日本的大学寻求什么样的人?基本上我们中国的学生如果选择日本的话要不就去读本科,要不就是去大学院,大学院相当于研究生专业。因为日本现在老龄化、少子化,所以他现在的心态是希望能够敞开怀抱从全世界招募优质的年轻的人才去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现在日本有“30万留学生计划”,留学日本是有一条单独促进通道来接纳人才的。日本留学生考试,是专门针对国际生的,所以本地生和国际生进入大学的渠道是不一样的。



日本的留学生考试考什么呢?跟我们的高考好像,分成文科和理科,大家感觉似曾相识,其实整个东亚文化圈思维逻辑是非常像的,当然在很多细微之处不可否认,日本有很多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但他的核心逻辑跟我们是非常类似的。只不过他针对国际生开了单独的一条通道,有一些福利和优势。大学研究生申请也很特别,只要看计划研修书、教授面试,他没有统一的考试,也没有标准化的考试,而且可能是为数不多在研究生阶段不提供授课式研究生,只提供研究式研究生学位的国家。而且他是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只要这个教授认可,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你就可以去读。



这样的一种模式适合什么样的学生?我总结了一下,他其实特别适合深爱日本文化的学生。这点特别重要,基本上来咨询日本留学你会发现,他和寻求英联邦和美国的家长和孩子特别不一样,去英国和美国的孩子和家长他们非常理性地跟你分析——为什么英国是这样的,美国是这样的,与我相比我有什么优势;但是去日本的特别多的孩子,我很难给他理逻辑——其实你要到日本学这个专业对你将来职业发展有好处,他不在乎,他就是爱日本的文化,可能他从小就是从骨子里喜欢日本的动漫、游戏、歌曲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当他选择这个的时候不需要其他的理由,他的动力是无穷的。当然因为整个日本的教育体系和中国的非常相似,强调学科,所以首先你的学科成绩一定要好,日本升学考试也是这样的,考文综理综。

还有,我特别强调从头开始,为什么?日本现在对于国际留学生开了特别的通道,是渴求国际生的状态,所以日本留学生考试这件事情像是斩断了你的前世,只看你的今生。他不在乎你以前的高中是什么,你以前的GPA是多少,他都不在乎,他只看你这次留学生的考试达没达到他的偏差值。研究生也是一样,他不在乎你之前读的是什么专业,只要你现在体现你的学术热情,你能说服教授你将来要做的这个研究方向跟我是一致的,你就来,你可以转专业。对于专业匹配度要求极其严苛的一支代表就是德国,只要学生之前学的学科专业和即将要申请的专业匹配差一门,德国大学都不会发录取,但日本不是。所以说确实适合很多想要从头再来的高中生。

他可能之前不太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处于一个不是特别有利的竞争状态,但是你让他再去读高复或者重新再捡起英语去学习很痛苦,但是当他发出自己的内心的声音,想去日本的时候,学日语所迸发出来的动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因为我自己过去两年真是见识了这样的一些案例。当然你还要有学习语言的毅力,因为你还要学习一种崭新的语言,可能你英语还不能放弃。

我最核心的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教育资源里面去选择你自己最想要的,第一条就是要知道你要去的目标本科理念是什么,和你是否匹配。

以上节选自朱颖老师讲座内容,后续朱老师还详细解读了方法论的第二点“树立目标后的针对性策略”和第三点“结果导向的K12升学规划”。我们会在完整讲座逐字稿中一一呈现,你可扫描以下二维码索取电子文档。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的二维码-添加到通讯录)


    关注 上海前途出国留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