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兴事件”看中国汽车制造,核心技术不能只靠花钱买!

 

关注汽车行业资讯 关注汽车行业大咖...





前段时间,中美贸易战的话题吵得是沸沸扬扬。从美国对中国实施500亿美金的商品,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的清单公布后,中国就立刻予以反击。并且以美国的大豆作为最首当其冲的征税对象,同时飞机和汽车也在征税清单当中,其中汽车行业是本次反击重点。

原以为两国之间会在汽车方面有不小的摩擦,现在反而在通讯行业的中兴第一个中枪。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原因是或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



当很多人都认为,中兴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来摆脱困境的时候,又有一则消息传出,由于制造芯片的光刻机技术,中兴却连自行研发芯片都不能实现。虽然隔行如隔山,但从这次的事件里看出一些汽车行业值得引以为鉴的地方。

规模大不等于实力强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在全球的产能大约为8000万辆的水平,光中国就占了3000万辆左右。从比例来看,占比约为接近38%,那可是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只不过,在庞大的产业规模的背后,并不完全是自主研发能力的体现,更多的只是体现了市场有多大而已。



都说汽车是由1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么多的零部件需要的是集成能力的高低。但车型的实力到底如何,要看的还是供应商的产品如何。因此我们把思维往上反推,国内的汽车供应商实力如何?
从外媒公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单”里可以知道,榜单当中绝大部分是美国的企业,当中也有日本、西班牙、德国等地的,这些都是传统的汽车技术强国。很多的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电子程序编写等都不是由我国企业来完成。
能买为什么要研发?
出现目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与心理上的差异。早年间,不少自主汽车企业从仿制,也就是山寨开始,由钣金开始一步步改善,到内饰和用料的进步,再到现在的原创设计。国人经历过也见证了这个阶段,因此看到现在自主汽车的表现会深有感触。



但别忘了,在三大件的技术上,自主研发的脚步并没有外表所看到的那么明显。像是畅销车型所用的发动机,还是以购买的日本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的技术调整,但在宣传上却以自主研发为卖点。诚然,自主研发的字眼并无不妥,只不过是研发的深度不够罢了。

传动系统的供应和调校同样如此,细心留意大多数自主品牌汽车,在传动系统方面,都是通过采购为主,与供应商共同改善与发动机的匹配,使得驾驶感受上少些顿挫。但几乎没有看到过,变速箱的箱体是由哪家国内企业研发和生产。



最明显的例子就要数AT变速箱,消费者都知道AT变速箱驾乘感受很舒适,也很符合驾驶者的意愿。可现在能见的基本都是来自爱信、采埃孚等变速箱供应商提供。不少人都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可技术上便没有哪家国内厂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成本去研发和制造。最印象深刻,就是某个自主品牌说研发4AT变速箱,被网友嬉笑怒骂。大家似乎看到了规格数字的高与低,却忘记了对技术的研发与尊重的深与浅。
自动驾驶时代应实现重构
有观点认为,传统汽车技术由于前期的发展和积累,中国都没有参与,而是直到80年代才开始打开国门引进,所以根基薄、积累浅导致现在的技术核心还在海外企业手里。而到了自动驾驶时代,中国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实现超车。
这么看来,的确有点道理,毕竟现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水平,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并不算低。以BAT为主心骨的互联网企业,都已经进入了自动驾驶范畴。各家的战术战略大不相同,但却是殊途同归,都是打未来之仗,而不是只看当下;在着眼未来的同时,顺势把现在的劣势弥补了。



只是,谷歌的Waymo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自动驾驶。经历了谷歌投资到后来单独剥离,政策与技术都在不断改变,甚至自动驾驶也出现事故。但也说明了,人家已经走在前面。唯有在车联网、AI、自动驾驶领域深度发展,注重对技术的追求,而非盲目地注重规模,才能在全新的战场下,订立全新的游戏规则。

互联网造车也好,新能源纯电动车也好,它们的基础都需要依靠传统汽车技术,只是程度上并不算太深。当汽车行业逐步与科技行业靠拢时,技术代差才能被弥补。但从目前来看,传统汽车在中国汽车行业推进与演变的过程中,依旧处于重点范畴。如何避免在汽车行业出现“中兴事件”,反而是各大车企应该反思和深究的关键。


    关注 动感车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