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四记》:一本不是关于盗墓的笔记丨風聲赠书

 

眼前的一件件文物,它们曾经的主人,最初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最终是一个个苦难的往生者,化为尘烟。...



眼前的一件件文物,它们曾经的主人,最初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最终是一个个苦难的往生者,化为尘烟。
文丨冯晓宇


说起考古,笔者曾接触过的书籍只有《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这类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曾经以为考古题材的书籍一定都是以介绍文物,堆砌专业术语为主,读起来必然枯燥无味。然而《考古四记》这本书却扭转了笔者的看法,这虽然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性读物,但是语言风趣幽默、文字充满人情味,让读者看到考古工作的另一面。

《考古四记》一书为考古专家郑嘉励的考古随笔,整本书分为“寻墓记”、“行路记”、“品物记”、“怀人记”四部分。郑嘉励先生在书中将考古工作经历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相结合,让文物介绍多了人文色彩,给不为人所熟知的考古工作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郑嘉励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考古工作者,上班就等于上坟。”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了考古工作背后的魅力,在阅读中感受文物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



初读这本书时,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让笔者眼前一亮。他会在每篇文章的开篇先讲述自己的考古工作经历,介绍所见文物、风俗、建筑的相关历史知识,最后会结合个人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每篇文章的文末感悟是笔者在读书时最期待的部分,从短短的几句话中,总是能窥见作者看事识物之透彻。作者在“品物记”中的一篇文章中,讲述过一次看南宋文物展览的经历,当看到光怪陆离,绚烂多彩的金银器皿时,人们都惊叹于文物之华美,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古人野蛮杀伐的现场。“眼前的一件件文物,它们曾经的主人,最初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最终是一个个苦难的往生者,化为尘烟。”作者指引着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品文物,看历史,建立了一座通向历史真相的桥梁。

考古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人们的关注点聚焦于文物,考古工作却少人喝彩。笔者曾经对考古并不了解,狭隘的认为考古工作者都应是带着圆框眼镜的老学究,日复一日地做着文物鉴赏、修复工作;也有人认为考古工作是像小说中所写的盗墓一样,惊险刺激。作者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考古工作者的“真实面目”。

他们长期为了工作奔波田野,然而工作的亮点却总是被自己发掘的文物的影响力所掩盖,工作其间的艰辛和快乐,无人愿意与他们分享。作者为此感叹“曾几何时,我常常抱怨重复性劳动的无意义……超越了自然界的人类,都是为了‘意义’而活着的动物,而‘意义’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只能依靠自己去寻找、去定义、去创造。我们每天努力赋予世间万物以各种各样的意义,当我这么想,人生就容易多了。”他们不神秘也不木讷,更不应该被忽视,正是他们在创造着文物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历史的意义。

作者对《考古四记》的定义是考古随笔,笔者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通过发掘文物古迹,与历史对话;感悟所见所闻,与自己对话。读书时仿佛看到作者在独酌,与往事干杯,一杯敬过往,一杯敬人生。



作者:郑嘉励

四川人民出版社
粉丝大福利来一大波!赠书包邮!话不多说,本期赠书规则如下:【1】本期共赠书5本,您可以留言发表您对此书的个人见解和想法,我们将在精选留言中选出4位幸运读者进行赠书。



【2】不分组将文章转到您的朋友圈并集赞,集够40个赞后将截图发送至后台,我们将为选出的1位幸运读者赠书。特别注意:当您获得赠书资格后,请在48小时内回复您的姓名、电话、地址【省、市、区(县)详细地址都要写清楚】,若超过时间,将视作放弃赠书资格!上期赠书名单如下

@大洋芋和小米喳 @不瘦到90不改名
@浩 to do
@钱宁儿

@小汤圆不乖乖

@水

 
往期精彩书评,不容错过

《白夜》:白昼似夜,真相亦假




肖复兴: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真情

责任编辑:柯锦雄

版式编辑:冯晓宇


    关注 凤凰评论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