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营家索克儿户外住宿营 辅导员营地日记(四):如何融入异国文化

 

三个星期过去,有点小自豪的说,基本我已经能认识大部分的辅导员(总共大约150个辅导员,其中一半是国际辅导员),更神奇的是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知道我的名字,也和他们打成一片周末一起hang out。我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一点亲身经历给大家分享。...





不知不觉来营地已经将近三个星期了。还记得初到营地的我,看着每个人都是新鲜陌生的,除了每天完成给孩子们拍照以及一定的沟通之外,与我的“同事”——其他辅导员们沟通交流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另一个挑战。作为语言学学习者,尽管在课堂上学过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但书本知识真正派上用场时,还是有那么一些手足无措。三个星期过去,有点小自豪的说,基本我已经能认识大部分的辅导员(总共大约150个辅导员,其中一半是国际辅导员),更神奇的是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知道我的名字,也和他们打成一片周末一起hang out。我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一点亲身经历给大家分享。



开个脑洞

语言学小知识:

文化身份认知: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cultural identification),其特征由一种文化群体的所言、所行、所感表现出来。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属于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会有一种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对与自己一样的人的亲切感。

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用积极的沟通意愿,超越文化身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到营地的第一天,我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I know nobody and nobody knows me。环顾四周,看着每个人都穿上green的营服,我随即请求营地主任也给我拿了一件,并和大家一样,有了一个DIY的贴纸写上名字贴在营服上。一是彰显我是营地staff的一员,跨越我是异国的文化身份融入新集体;二是这样一来,大家很容易就知道了我的名字,而不需要绞尽脑汁寒暄一番,便于进行下一步文化移情。外国人的文化传统是见面不管怎样都要问好,一来二去他们便知道有个中国辅导员叫Ivy,再加之在许多金发碧眼之间,亚洲人的面孔的确是与众不同,就这样我迈出了交朋友的第一步。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了另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难的问题——各种国家的英文名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我无法从他们简单的自我介绍中get到他们的名字并很快记住,尤其当别人大声喊出你的名字而我只能非常热情地上去给一个拥抱或者来一个high five,其实肚子里一直尴尬的嘀咕着“他到底叫啥来着”。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星期后,我觉得要采取措施。首先我在他们和其他辅导员聊天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地听,对我来说这个难度当真堪比专八听力,因为关键词是几乎没有逻辑的英文名字,以及一些nickname。某一天,上帝又给我开了一扇窗:我加入了一个营地的facebook群组,就像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上面有所有人的名字和各种信息,我随即加了一些辅导员为好友,进而认识了更多共同好友,有时候我在早晚出门前还会复习一下他们名字的读法(匈牙利和波兰等欧洲国家的名字发音so strange),哈哈哈也算是剑走偏锋吧。



交流过程中,聊天话题是尤其重要的。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加之语言上多少有一些沟通障碍,谈论的话题也是有所选择的。一般来说,我们会聊一些共同话题,比如营地发生的故事,或者是有趣的见闻。但渐渐地我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甚少,所以对“made in China”的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利用这一心理,有时候我会教他们一点点中文,比如“你好”,“谢谢”;我们也会玩一些中国的游戏,比如手指数字;上周吃饭时聊到本国语言中很难发音的词语,我用一段“四十四,十是十”的绕口令征服了广大群众,“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居然是这样神奇,还有四个发音!”同时他们对如何从英文字母到汉字的转换(其实就是拼音的发明)产生浓厚的兴趣,营地开始兴起一段中文热。



同时,我也利用营地的international night(由各国的辅导员介绍自己的国家)学习到很多其他国家的文化地理知识,比如英格兰的下午茶并不完全是红茶加牛奶,而是每家有自己独特的配方;波兰每年的八月有一个全民团聚狂欢的节日,就跟我们的春节差不多,但他们是会亲自到现场去......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开拓视野,也增加了我对他们国家的了解。



Last but not least 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在这里,我是一名典型的“外国人”,跳出舒适圈后,发现想要融入他们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由于初来乍到,会有许多的困惑,此时我大胆向别人求助,美国人在这点上是非常好的,对人非常的热情,有什么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帮你;同时我也对他人表示感谢,并赠送了一些中国带来的小礼品(小中国结)以及小零食等,形成良好的互动;再有,国际辅导员占大部分的情况下,大家的种族、宗教、习惯等都不一样,此时我一般是看大多数人怎么做便入乡随俗,如果做错了便真诚地道歉,别人会理解的;除此之外,营地中的中国孩子并不是英文都非常好,有时会存在一些沟通的问题,或者是想家的情绪,此时他们便非常需要我,而我在这些工作中也尽量发挥自己的中文优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thank god you are here!”是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证明自己得能力和存在会使他人对你更有印象;最后,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板着脸的人交朋友,即使笑起来眼睛会变小,也能拉近距离,给予别人阳光和温暖。



In summary, my solution in making international friends at camps:

记住他人名字:

1.名字卡片,首先让别人记住你,利用他们的文化开放优势,展开初对话;

2.加入营地Facebook群组,圈粉,强行记名字或者Nickname.

创造聊天话题:

1.了解他国文化:International night;

2.介绍本国文化:中文绕口令,中文游戏.

克服心理障碍:

1.敢于说话并寻求帮助,打开交际突破口;

2.Behave yourself, 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

3.乐于助人,发挥自己的优势;

4.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Ivy 于7.28日晚


    关注 漫话西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