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二六一)

 

4、如何显现心的本性本来佛性有两种:一种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也即心的本性光明,它是自然显...





4、如何显现心的本性    本来佛性有两种:一种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也即心的本性光明,它是自然显相的,不是造作的,所以叫做自然住佛性;第二种叫随增佛性,随着闻思修而增长的佛性。依靠对佛法的信心,之后去闻法、思维、修行,就会越来越有进步。对佛法,尤其是对心的本性光明空性的认识越来越增长,所以叫做随增佛性。随增佛性是无常的,属于有为法,到了加行道的时候,它会显现为一种光明的形象。在资粮道的时候,连光明的形象都不是。    为什么这也叫做佛性呢?因为如果没有随增佛性,没有闻思修,则我们心里虽然有一个自然佛性,但它永远都不会显现出来,所以也称此为佛性。    随增佛性就是十度,也可以归纳为六度或福慧二资粮。布施、持戒、忍辱属于福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慧资粮,中间的精进属于两边。大乘佛法的所有修行,都可以归纳于六度或十度当中。只要修十度,就可以显现心的本性。    尽管心的本性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天开始,都是光明的,但它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随增佛性。下一步的工作,就需要通过随增佛性去开发自然住佛性。    三檀齐修施,尸罗离过非,    忍因端正果,精进勇勤依。    三个布施都要去修,持戒也很清净,远离一切罪过,并修持忍辱,就能得到正确的果。另外,还要勇猛、勤奋地依靠精进,对正法饶有兴趣,不能懒惰懈怠。    “檀”是梵文dana(檀那)音译的简写,汉译为布施。三檀,即三种布施方式: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尸罗”是梵文Sila(尸怛罗)音译的简写,汉译为清凉或戒律。    静虑令心止,般若用无疑,    愿兼方便力,安住胜菩提。    静虑或禅定可以制止人的念头,让心平静下来。利用了般若智慧以后,就没有任何怀疑了。就这样以十度的方法安住于胜妙菩提。    前面的六个,叫做六度。后面的四度——愿、方便、力与智慧(汉文版中,智慧一词没有表述出来),总共是十度。“愿”是指菩萨的心愿;“方便”是指菩萨的福资粮;“力”是指菩萨修行的力量;“智慧”,与六度中的“般若”虽然都是指智慧,但在藏文里面,这两个名词有点不一样,十度中的智慧叫做“也西”,主要是指世俗谛方面,譬如精通佛的了义与不了义等思想的智慧;六度中的叫做“西绕”,主要是指证悟空性、光明方面的智慧。在《入中论》与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面,把十度讲得很清楚,若想了解得深广一些,可以看这些论典。    菩提难妄执,真空生灭无,    了达空本性,二相亦非有。    菩提不容易存在妄执,真空是没有生灭的,了达空的本性以后,能取、所取、上、下、高、低等二相都不存在。    乳糖离甘蔗,离蔗糖非有,    三乘趣菩提,离种体非有。    这段颂词的汉文版本讲得比较省略。藏文版则说得比较广。    藏文版的意思是:若有人主张不要给菩萨磕头,其说法肯定是不善之说。因为,如果没有大乘菩萨,也就没有佛的法身;如果没有佛的法身,更不会有佛法,也无人传讲佛法;如果没有佛法,声闻、缘觉也不存在。    有些小乘行者认为:大乘佛教不是佛教,除了小乘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以外,没有其他的佛法;除了小乘的僧众以外,修学大乘的菩萨不是僧众。既然不是僧众,就不应该对其磕头。    但是,佛却是菩萨修成的。如果没有菩萨,就不会有佛;如果没有佛,小乘阿罗汉果位的来源——小乘佛法,又从何而来呢?没有菩萨,就不会有法身;没有法身,就不会有化身;没有化身,就没有人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小乘佛法也无从谈起了。




恒常念诵愿文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恒时持诵此六发愿王,福德功德无量等虚空!

公众微信号


    关注 宁玛龙钦宁提实修精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