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岩骨」

 

他们说,岩骨花香就是岩韵的魅力所在。我不知道岩韵是什么,只好退求其次,试着去理解“岩骨”是什么……...



喝岩茶讲岩韵,讲究个岩骨花香。他们说,岩骨花香就是岩韵的魅力所在。我不知道岩韵是什么,只好退求其次,试着去理解“岩骨”是什么;他们又说,“岩骨”就是武夷山这个碧水丹山所赋予的“岩石味。而我,则把它看成是一种,以“岩”为“骨”的气韵——



如果说“岩”本来就是作为山之骨[1]而存在的话。那么,这个“岩骨”就是以山之骨为骨了。

而所谓的“骨”,即是:肉之核也(说文)。好比人身上的骨头,桃子里面的果核,是肌肉所依附的那个坚硬组织。

我们知道骨骼是人身的主体结构,骨骼的长短比例决定人的身高比例,骨骼的强弱决定体质的优劣,没有骨骼支撑,人甚至不能直立行走,最多也就是个爬行动物。就跟盖房子似的,不立几根梁柱在那里撑着,屋子也就塌了。古时候说学画人像,要先从骨头画起,然后再画皮肉,然后再画衣服[2]。

所以说画皮容易画骨难,骨不画好,很容易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画画如此,作文章、写书法也都以骨为重点,作品的好坏,通常建立在主体的结构上。骨骼就是结构,是主导力学平衡的那个支点——先把结构架起来,才好对细节进行渐次铺展。再引申一下,就像老话讲的:做人要有骨气,否则很容易被人看成一坨狗屎。

骨,也是文艺审美范畴的重要内容。比如写《文心雕龙》的刘勰,就有过对“风骨”的专门论述;甚至还有一个词,就叫作“骨韵”。



“韵”,不是实体。我们很难描绘它的具体形态。比如在传统艺术作品当中,我们常常称赞某某人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骨采非凡,气韵生动之类。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画外之音,弦气之音”。

气韵如同魂魄。这种通过形而下的物体特征所呈现出来的形而上的精神风采,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气韵”。所以,它是虚实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某个元素,而是多个不同的元素相因相生的结果。因此古时候讲“韵”,指的就是这种综合的结果——“和”[3]。

在主页君看来,岩茶的气韵也是这种”和“的结果产生的审美意象:岩骨就是那个支点。以岩为骨,加上香、清、甘,活、鲜、劲、锐,这些血肉——骨肉相承,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气势相成……从而造就了岩茶妙不可言的气韵。或者,你可以说把它说成”岩韵“。

【注】

[1]:清·郑绩《梦幻居学画简明》:石为山之骨,全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2]:清·松年《颐园论画人物》:古人初学画人物从髑髅画起,骨格既立,再生血肉,然后穿衣。高矮肥瘦,正背旁仙,皆有尺寸,规矩准绳,不容少错;清·沈宗骞《芥舟学画论》:学作人物,最忌早欲调脂抹粉,盖画以骨干为主。

[3]:《说文》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文心雕龙》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关注 水问茶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