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回顾 李力老师教你如何处理0至6岁孩子的依恋关系

 

李力老师教你如何处理0至6岁孩子的依恋关系...



宝贝地图App正在推出“0元玩转5.1”专项活动
点击了解详情



依恋是宝宝出生后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它为宝宝在以后的成长中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提供了榜样,也是宝宝自信心的来源。

1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依恋,母亲离开会哭闹,母亲回来会微笑。

到这个阶段,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情感,对婴儿的情绪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问题就来了——

那么您的孩子属于哪个类型的呢?

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

您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家长呢?

带着这些问题,宝贝地图的爸爸妈妈们昨晚在微信群内齐聚一堂,听具有多年儿童营养及心理研究的李力老师讲述了《0至6岁孩子的依恋关系》这一话题。

一个小时的讲座让宝爸宝妈们收获多多,在讲座过程中,李力老师还用了两个小测试,让爸爸妈妈们更加了解宝贝,同时更加了解自己。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对小测试非常感兴趣呢?是不是想听听李力老师如何阐释婴儿的依恋关系呢?下面小坐标就给大家送上昨晚在线讲堂的实录。
完整实录

Record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能够在宝贝地图这个平台和大家进行交流,我们的平台先给我提供了一些问题,我会跟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解答,随后跟家长朋友们做一些交流。

经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那么粘人,要我一刻不停地陪着?为什么我一离开就哭闹不停?为什么孩子只要我其他人都不要?为什么我的孩子感觉有点歇斯底里?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攻击别人?为什么孩子去学校总结交不到新的朋友?

也许你不敢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心理咨询师那里都指向一个答案——孩子的依恋关系。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3岁决定一生,与中国古谚“3岁看老”不谋而合,实际上从情感关系的发展来看,1岁左右孩子就显现出不同个性,1岁是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会对今后其情感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3个月左右,婴儿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哪怕对着一个假人也会微笑;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会区分熟人和陌生人;1岁左右,几乎所有婴儿都会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依恋,母亲离开会哭闹,回来会微笑。到这个阶段,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情感,对婴儿情绪情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恋是宝宝出生后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他为宝宝以后的成长中建立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了榜样,也是宝宝自信心的来源。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艾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这个实验有一个前提,我们作为观察者可以看到实验室情况,但是不要让孩子看到观测者。

大家可以看后面陌生情景的8个片段,陌生人有一个条件,必须是这个孩子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家里有条件可以给孩子试一试。
实验测试结果
A型:这些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与妈妈分离表现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回避与她接触,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时候像回避妈妈一样回避忽略陌生人,这个类型大概占20%,我们管这样的孩子叫回避型

B型:进入陌生的实验室以后,虽然妈妈在身边,他们已经感到忧虑,妈妈走后表现极为痛苦,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的亲近,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B型孩子大概占10%,叫做矛盾型

C型:进入实验室以后,积极独自或者与妈妈一起探究,玩房间里没见过的玩具。与妈妈分离时明显焦虑,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兴,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C型孩子占70%,这个叫做安全型
这个实验我说完了,大家没有条件马上做这个实验,可能对孩子情况不太清楚,我们现在做一个陌生情景测验的成人版。

一共有3个,请大家选择与自己情况最为接近的——

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者让他们信赖我是开心的事情,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2、与他人接近很容易不安,很难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接近,我有点不自在。

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会吓跑别人。

现在给大家留一点时间,觉得哪个更像是自己呢?
我现在要公布答案了,第一种情况是安全依恋类型的成人,第二种是回避型的成人,第三种是矛盾型的成人,比例是怎么样呢?其实成年人实验结果还不如孩子,56%属于安全型,25%属于回避型,19%属于矛盾型,不安全的成人更多。

我为什么要做一个陌生情景实验成人版呢,因为一个非安全型成人在养育过程中会把自己情感带入生活,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使得我们孩子也成为非安全型的婴儿。那么我现在说一下陌生情景测验的结论,在1岁左右,婴儿与父母之间会形成某种情感关系,但不同的亲子之间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关系,即依恋类型,回避型、矛盾型、安全型,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教梅赫-所罗门发现了第四种类型,即混乱型婴儿。
四种依恋关系类型特点
下面我会逐一介绍每种类型的特点。

1、回避型婴儿跟父母关系并不亲密,对物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人,父母很难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如果父母想跟婴儿一起玩,婴儿不会回应他们,这种婴儿似乎放弃了对父母的情感需要。

2、矛盾型,跟父母关系充满矛盾性,有时候想要父母抱,当父母抱的时候又推开他们。父母离开会伤心难过,但父母回来安慰,他们的情绪似乎也没有变的更好。

3、安全型,会和父母玩得很好,父母在的时候积极探索环境,痛苦难过会寻求父母安慰,可以从父母那里获取力量和安慰,内心似乎很平和,充满了安全感。

4、混乱型婴儿,他们的行为缺乏目的性和规律性,有时候会直直地看着父母,呆呆地微笑,也许前一秒微笑,下一秒却会哭泣,似乎很害怕父母,内心充满恐惧,而这些恐惧情绪让他们行为错乱。
那长大后的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约有70%的婴儿安全型,30%不安全型,1岁左右形成亲子关系往往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烙印。

1、回避型婴儿长大后往往和其他小朋友难以建立友谊关系,成年后缺乏社会交往技能,难以与恋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性格独立,做事专注,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但婚姻生活可能比较失败。

2、矛盾型的婴儿成年后往往自尊心较低,对朋友和恋人较为依赖,对爱的渴求非常强烈,总是埋怨伴侣不够关心自己,占有欲很强,时刻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像刺猬一样近则痛远则冷,内心痛苦而矛盾。

3、安全型婴儿成年后独立自主,充满自信,社交能力较强,能够与朋友恋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4、混乱型婴儿成长过程充满艰辛,一部分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行为问题或者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症,有些人甚至发展成精神分裂。
我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关于这四种依恋关系的成年人在恋爱中的反应,安全型和安全型自然非常融合,安全型的成年人,和矛盾型、回避型、混乱型都可以和平共处,但是有一个群组,回避型和矛盾型两种人之间会有致命的吸引力,当他们相处会非常有问题,一个占有欲很强,一个是忽冷忽热。
不同依恋类型的来源
心里学家认为,之所以婴儿1岁时表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可能是因为父母采取了不同的看护方式。

1、回避型婴儿父母,往往会避亲密行为,往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但是放弃了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在孩子伤心难过时较少安慰,而是鼓励孩子坚强勇敢,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轻易表达情感,冷漠孤独,和父母之间有距离感。

2、矛盾型婴儿的父母,过度强调亲子之间情感关系,经常对孩子的独立探索活动进行干涉,喜欢跟孩子一起玩,但往往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孩子扮演被动服从的角色,有时候父母自己也反复无常,同一件事,心情好和不好的时候处理的方式完全不同,这种矛盾的行为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3、安全型婴儿的父母,在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给予爱抚和安慰,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独立探索不加干涉,这样的环境既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又能使其自如对世界进行探索。

4、混乱型婴儿的父母,内心充满恐惧感,对照看孩子感到无助,有时候他们会恐吓打骂孩子,有时候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孩子气的无助,这让孩子感到恐惧,而且让他感到父母是不可信赖的。
不安全型婴儿父母该如何改变
首先要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其次要正确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才去恰当的措施。婴儿期孩子有2个需求,一是安全的需求,希望父母提供安慰和保护,恰当处理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二是探索的需求,就是希望父母关注他,让他高兴或者跟他一起玩耍。如果婴儿这两个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内心有爱、独立自主、永远勇于探索的孩子。
要扮演好这两个角色要做到四点:第一意识到婴儿的需要,第二正确理解婴儿的需要,第三对婴儿的需求做出恰当及时的反应,第四对婴儿的反应要始终如一。

回避型婴儿的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对爱和关怀的需要,允许孩子表现出痛苦、无助、伤心,并且给予及时恰当的安慰。矛盾型婴儿的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独立探索环境的需要,给孩子独自玩耍的空间,鼓励孩子独自探索环境,将游戏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在游戏里里扮演孩子的助手而非领导。

混乱型婴儿的父母,要意识到他们的感受与其过去受到的伤害有关,而他们此时的感受正在伤害孩子,如有必要,这种类型的父母应该求助心理专家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重塑自我。

父母既是引发孩子心理疾病的根源,也是治疗孩子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想要孩子未来与他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父母一定要及时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亲子游泳为什么是最佳的亲子运动,亲子在水中亲密举动,有助于发展正向的依附关系,对产后忧郁的妈妈有附加的好处,增加父母照顾宝宝的信心,释放压力,共同体验乐趣,谨慎的婴儿学会接受风险,过度兴奋的孩子变得比较谨慎。

为家长树立一个慈爱且专注的互动模式,有助于正面的教养,常态性课程建立互动互助,提供一个丰富且刺激性环境,让婴幼儿较为容易学会分享、排队,并接受失败,促进团体互动的归属感和乐趣经验。

下面我也为大家准备了21个题,我会以图片形式发给大家,大家可以通过21题判断孩子属于哪一个安全类型。





一共是21道题,分为3组,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希望爸爸妈妈一起做,因为2个人的时候可能对问题的回答比较客观,更加接近孩子的实际情况。
Q&A
1、Q:想问一下老师,我儿子四岁,总感觉他有点胆小,尤其是我在场的时候,一定要拉着我的手。总是想耐心告诉他,妈妈就在旁边等你,你放心的去玩。怎么说都不行,难免就着急上火想训他。

A:对于4岁左右的男孩,你会发现他有段时间对妈妈特别有依恋,1岁左右孩子有一个依恋关系,4岁左右也会有段时间特别粘人,这段时间一定要好好安慰他,第一不要他面前,或者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要说他胆小,如果你老说他胆小,他就会真的变得胆小了。其实妈妈这样做的很对,当他感觉有一些畏惧和恐惧的时候,其实表现这个孩子的智商比较高的,因为以前有个实验,在一个充满玩具的房间来了2拨孩子,第一拨孩子马上冲进来就跟玩具玩,另一拨孩子会看一看观察再慢慢接近玩具。其实第二拨孩子智商更高一些,第一拨孩子同年龄的时候有一些智商不完全的孩子在里面,这些孩子的谨慎性安全意识比较低。您的孩子我们可以慢慢引导他,不要强迫他,因为孩子的性格非常受到遗传影响,如果爸妈都比较谨慎,那你也不要希望孩子会变得热情开朗,因为会受到您的基因影响。有的妈妈特别想让孩子去舞台上表现,强推孩子上舞台,孩子百般不愿意,即使上去表现也并不是完美,这时候妈妈会有一些着急,您的着急会感染到孩子,越着急孩子越会变得唯唯诺诺。当好孩子真心不愿意做这件事情我们一定不要强迫,可以给它几次机会,多观察。第一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也许会站在舞台上。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天生是演员,有些人天生是观众,如果他就是观众,你也不要期盼他成为演员。这个过程中,过分的批评他往往起到反作用,所以我希望妈妈不要着急,慢慢诱导,他愿意牵你的手没有问题,可以的话,下次我们牵三个手指,再下次牵一个手指,慢慢他会脱离你的手独立完成挑战。

其实你都已经知道和爸爸都是内向的人,所以孩子不可能特别外向,我们只能做恰当的引导,不要适得其反,让孩子自由发展,至于以后长大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有些帮助,但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因为性格上的遗传是没有办法的。我相信你们的孩子一定比你们强,因为他有一个知道自己发展方向的父母,会在往他外向的方面进行培养,所以他的未来一定比你们好。

2、Q:李老师,孩子3岁10个月,在跟着爷爷奶奶的时候特别听话,吃饭玩都表现很好,吃饭自己吃,只要我下班回到家,她就粘人的不行,吃饭也不自己吃了,还要喂,这是什么原因?

A:你们家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孩子很聪明,他会知道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这就是俗话说的特别会欺负人。可能他在妈妈这里得到的更多,只要哭闹便会满足要求,离开妈妈的时候,在爷爷奶奶面前他会是非常好的孩子,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而在妈妈面前就会能力倒退,这是情感上的变化,也是他撒娇的方式。我有2个建议,第一就是父母作为母亲这一方,我们的关注度是不是太高?眼神是不是一直跟着孩子?孩子会认为妈妈的世界只有他。我经常看见一些孩子哭闹不停,其实这是孩子觉得妈妈专注力应该全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不想妈妈跟别人说话,想独占妈妈。第二,对待孩子方面,如果3岁10个月了,已经有集体感和规则性了,我们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有些事情可以妥协,有些事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3、Q:想问一下老师,对于一岁两个月的宝宝,妈妈离开是不是不应该采取偷偷离开的方式?可是让他眼睁睁看着我走又会哭个不停,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A:问的非常好,非常有代表性,到底是偷偷离开还是解释一下,我还是建议说清楚。1岁多的孩子理解能力非常强,可能在我们的意识上乘以三倍的理解能力。除了说可能有些问题,理解是已经基本上达到我们这个水平了。离开的时候一定要跟他解释,哭是必然的,总比你扭身放他在那儿,等他回头看你你已经消失了强。所以我还是建议,如果要离开一定要跟宝宝做一下解释,比如说“妈妈要去上班了”,可能他还是会哭,但时间长了他会形成规律,渐渐的哭闹会减少,最终他可能还是会难过,但是不会哭闹了。

4、Q:多少岁之前让孩子摆脱对妈妈的依恋最合适?如果太晚,会不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A:这个很难说有太早太晚的衡量,每个孩子情感发展不太一样,虽然我们知道有关键期的概念,但不是哪个月哪一天开始或者结束,只是有一个时间段。孩子个体发育差异性比较大,在母亲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母亲不存在离开的问题,母亲一生中都充当慈爱关怀的角色,所以不用特意回避,我们现在可能太强调母亲这个位置了。我们更应该让父亲一起加入到养育的过程中,让爸爸充分体会养育过程中依恋的情绪,我也在亲子游过程中发现,有些爸爸平时工作很忙,很少参与育儿活动,他会发现孩子以前根本不找他,但是通过亲子游突然跟爸爸关系好了,有时候被人需求也是一种幸福,所以关系不用强调或者回避,顺其自然就可以。

5、Q:老师,我家孩子3岁一直是平时老人带,但从来都睡我家,但是孩子还是和老人亲,和我不亲,我很苦恼。孩子说因为奶奶更溺爱他,而我会有规矩和要求,难道管教孩子错了吗?

A:因为我们父母都要工作,孩子往往是老人带,你会发现老人的心态跟我们中年人完全不一样,是我们俗称的隔辈亲。因为老人已经走向了生命的夕阳阶段,看着孩子们朝气蓬勃,他那种对于生命的向往和爱是我们不可能想象的,我不能说等我老了是不是粘孩子,所以3岁是秩序期和集体感培养的关键时刻。这也是为什么3岁送去幼儿园一个道理,他要融入集体的能力和遵循集体规则的一个方式。我不能说爷爷奶奶溺爱是一种错误,因为老人带孩子应该感恩,那么管教孩子责任要落在我们自己的肩上,那么我们也说了,孩子非常聪明,会知道在哪里得到需要和帮助,这样我们尽量要跟爷爷奶奶和爸爸达成一共共识,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要统一口径,不要一件事情爷爷奶奶和我们有不同的反应,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矛盾型的孩子。而且借这个机会,我要说的是,有些家庭可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带孩子,我不是说不行,但时间上要把控,尽量时间长一些,不要你一个星期我一个星期。因为任何父母性格迥异,带孩子的方式不同,甚至很多家庭老人的语言和做事的方法都有很大差异,这就让孩子在一个环境中造成一种混乱,同样一件事造成不同的结果,孩子也会很矛盾,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这时候我们的父母就应该站出来,明确思想,到底哪些事情是应该真正把控的,哪些事情可以放纵。这时候要跟抚育人统一思想,让孩子在统一的环境中做出统一的反应。

6、Q:我家孩子三岁,吃饭睡觉出去玩,都要带着海绵宝宝,这种情况属于对物品的依恋吗?需要不需要纠正?

A:有时候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找一个小物件随时带着。我以前在幼儿园工作过,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对环境和周围人陌生,会选择依恋海绵宝宝,如果这时候生硬地拿开,对他心里是非常大的伤害,所以还是要采用分散精力、自然脱离的方法,等他到了幼儿园,有了新的小朋友和爱他的老师。慢慢的他就会对这个依恋物感情降低,但是你会发现,当他痛苦,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又会想起海绵宝宝,所以有时候还需要。其实有时候这不是很大的问题,这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很多成年人也有这个问题,比如有些人外出旅行会带上自己的小毯子和枕头,因为他会觉得陌生环境中有一个这样的东西让他非常舒服。所以我还是建议,其实没必要过分纠正这个问题,当一个环境非常安全,他觉得周围的人和物非常信赖的时候,他自然不会想海绵宝宝,只有当他觉得恐怖、紧张、尴尬的时候才会想起,当他特别需要海绵宝宝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需要安慰他,抚慰他。

7、Q:老师,我家孩子也有小坐标刚才提出的问题,她现在还在喝奶粉,白天晚上不管什么都要自己脱掉鞋,坐上沙发活着床上,然后盖上她经常盖的小被被喝,我觉得这个习惯特别不好,老师怎么看,要不要现在就强制管一下还是让她自己保持这个习惯。

A:其实我刚才也说了,我们对这么大的孩子一定不要强制管他,因为对他的伤害极大,如果有一天拿走我们的手机不让我们用,我们也会感到气愤和和不舒服。这时候怎么做呢?第一他有常改的小被被,可以换成不同的小被被,告诉他被被脏了,洗了在晒,各种理由,变成好几个小被被让他慢慢接受。也可以说,今天小被被没在怎么办,也许他可以适应一次。通过这样的方法,慢慢削弱他对某一个小被被的感情,也许下次铺一块纸就可以了,不要强制要求他。其实就是盖一个小被被喝奶又能怎样呢,对于他的生活没有影响,等他长大一点他自然就不要小被被了,因为他会发现小伙伴都不用小被被。

8、Q: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家宝宝,三周岁三个月,白天一直我带,晚上爸爸回来会搭把手。一直都不太依恋我们。出去玩也是,只要跟哥哥一起玩个20分钟,她马上就不要我们了,要跟哥哥一起玩。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A:其实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孩子都是愿意跟孩子玩,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可能过于强大,什么事情都会做,控制力比较强,约束力比较大,所以他们愿意要跟哥哥一起玩,这时候忘掉父母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哥哥跟他更接近,比他强,但是又没有达到一种高不可攀的方向上,所以跟他追随又可以竞争,是非常好的玩伴,所以我们不用在意跟哥哥玩这件事。还有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太依恋,是不是跟哥哥比呢?我们要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当知道需求要去满足,往往依恋的大小和你跟孩子的时间长短并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当他最需要的时候你出现,让他得到最有力的帮助,往往是建立依恋最关键的时刻。

9、Q:老师您好,我女儿2岁8个月,只喜欢和固定的几个小朋友玩,其他孩子都不理,但在游乐场时她还会主动和某个新朋友玩,似乎对朋友的选择特别谨慎,我希望她更开朗一些,多交朋友,这样如何引导呢?

A: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有时候可以拿自己作为一个例子,我们也有三五个闺蜜,当陌生人我们比较谨慎,从来不会跟陌生人太过于热情。所以像你的孩子一样,固定的小朋友已经够快乐了,为什么要扩大交际圈呢,他没有扩大的必要性。我明白妈妈的感受,想让孩子多交朋友,但必须是和孩子气质相仿的孩子交朋友,如果气质不同很难真正做朋友。至于更开朗一些,其实我们只要营造好环境,足够大的交友的空间,他自然会选择朋友,至于他交到多少朋友,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尽量不要去限制。另外我们说,打招呼和说再见这件事,其实往往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先打招呼,然后说孩子要跟阿姨说你好再见,但是你会发现1岁左右的孩子,打招呼这件事对孩子很容易,但是越大他们的可操控性越差。其实就好比我们成人,当我情绪不高的时候不会打招呼,情绪好的时候就愿意打招呼,所以这个问题我还是建议,不用特别勉强。
往期回顾

·杜婉璐老师谈3-6岁孩子的自主性养成

·“学滑冰很安全”“男孩学花滑也是个好选择”——冬奥会亚军张丹畅聊花滑

·花生老师谈雾霾天幼儿如何健康呼吸

·杜婉璐老师谈如何引领孩子步入阅读殿堂

·景赛赛老师谈儿童冬季疾病预防

·蔡瑞瑞老师聊儿童视力防治与保护

·青年演奏家李晓丹聊青少年钢琴入门

·张晓玲老师聊儿童情绪疏导

·润世围棋张杰老师聊儿童围棋入门

·
让孩子爱上数学并不难 霍昕老师聊儿童数学思维启蒙


·巨石达阵橄榄球教练聊3-12岁孩子如何正确运动

·专家详解上海幼升小考试

·为什么说"母子一体感"的建立是胎教核心?

·还在纠结要不要送孩子学舞蹈?大伟老师来帮你
宝贝地图App正在推出“0元玩转5.1”专项活动
点击了解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宝贝地图App


    关注 宝贝地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