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常会使人发出迷茫的叹息,因为选择太多而使人无所适从。人究竟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成为了困扰我们时代许多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由柏拉图借由一个譬喻给出了答案。...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常会使人发出迷茫的叹息,因为选择太多而使人无所适从。人究竟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成为了困扰我们时代许多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由柏拉图借由一个譬喻给出了答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过一个很重要的譬喻。设想如下的情景:在一个山洞里面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被锁链束缚住,面朝着山洞的岩壁而不能转头,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火光把洞穴之外人们的真实生活投影在了岩壁之上,而那群囚徒无法看见山洞之外的景象,而只能看到山洞岩壁上倒映出来的影子。
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他们看到的岩壁之上的情景就是世界的真实模样。如果有一天,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有幸获释,走出了山洞之外,看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一开始肯定不能接受,并且会反过来认为岩壁之上的才是真正的世界,而他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幻觉。他将会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将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转变过来。而当他回到山洞之中,想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的同伴,并劝说他们走出山洞之外去认识真实的世界时,没有人会相信他并且认为他只是痴人说梦。

对这个洞穴的譬喻,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许多不同的诠释。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个譬喻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人一出生其实就处于山洞中的囚徒那样的蒙昧状态,而奋力走出山洞并且认识山洞之外的世界的这整个过程,就是人接受教育,由蒙昧变得有理智的状态。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要经受很多磨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之后,人才能学会去认识真正的世界。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走出洞穴之外去认识世界的真相,而柏拉图甚至认为,能做到这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从这一点上看,他的“走出洞穴”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意味着普通的教育那么简单。许多人都受过教育,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脱离了蒙昧的状态并且看到世界的真相,其中还要求个人的自修自律、对世事的洞察以及对自己原则的坚持。
看看洞穴之中那个唯一的曾经走出洞穴之外的人,他注定是孤独的。洞穴之中没有人能够领略这种感受,但是偏偏他还肩负着要将他们领出洞穴之外的责任。这让人想起佛陀的舍己为人、摩西带领众人走出埃及,甚至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是这样的人。古往今来的有智之士莫不是在艰难困苦之中将拯救众生视为己任。他们不是没有过彷徨迷惑,但是最终这一切都会被他自己心中的使命感所冲淡,他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这一点使得一切个人的痛苦被弱化,而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幸福被置于前景之中。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精髓
主讲人:郑召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等。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导论》等课程。近年来,致力于面向社会的国学教育和推广工作,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2012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上课时间:2016年5月28-29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在520这个花式虐狗的日子里,除了秀恩爱,还可以这样做!


    关注 中大博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