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读书笔记⑦非吃货的美食阅读

 

即使读了几本食评,距离教会我吃还很遥远,更难让我学会做。非吃货读几本美食书,大概是为了不落后于江苏人对生活的热爱……....



慢热地读过《至味在人间》,果然是如沈宏非在序言中所评价的“接地气”。安徽人美食家陈晓卿,除了偏好徽菜,在北京生活对火锅、麻辣烫、汤粉等“吃口热乎的”的平民美食也没有多挑剔,比如拉面一类,从柴氏牛肉面、苏氏牛肉面到马兰拉面都有提及。

如陈晓卿自述,生活圈子主要在北京西城,以中央电视台为圆心。他的美食攻略就在北京西城走街串巷,普惠南里的基辅罗斯餐厅,三里河的同和居、老上海大饭店,白塔寺的火锅店群,我居然都吃过。可想而知老北京人翻这本书有多眼熟。

对本书的整体印象,也是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描述“地方”的情感多余描述“滋味”。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上海姑娘殳俏的美食散文。作为一个非吃货,开始看食评是因为殳俏,她由《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为我所知,好像参与了我的少年经历和回忆,比其他人更亲切。

(跑个题,中学时痴迷阅读“新概念派”的韩寒、周嘉宁、张悦然、那多等一批少年才俊,如今也没有泯然众人。大学刚入学听闻隔壁班就有一个“新概念”获奖才女,然而没来得及窥其才,伊就因神经衰弱退学了……)


我喜欢殳俏在《贪食纪》、《元气糖》、《吃,吃得笑》中对甜点、日料和地中海风味的热爱,她描写吃红宝石栗子蛋糕、鱼生饭和意面的满足感,真能使人感到食材温暖柔滑的质地,正与我口味一致。我喜欢她对食物的趣味态度,在家国情怀、抒情怀旧上点到即止,“食色,性也”的《双食记》更有智慧。我也喜欢她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放开了“国际”味觉,为食物赋予了生活的想象力和希望。
然而,我真的是一个非吃货。生长于陕北的主食胃,土豆、豆腐和茄子一锅熬煮,浇在米饭上百吃不厌。怀旧的对象是烙饼和各种做法的豆制品。水产只吃过鲤鱼和草鱼两种,好像可以不需要蔬菜(维生素来源应该是杂粮和红枣之类)。
烩小白菜土豆豆腐,没有固定名称

豆腐盒子,陕北豆腐最坚挺


和我妈烙得一样但我不会烙......
自从嫁了江苏人,食物品种剧增,还是会觉得吃虾蟹鳝贝剥壳挑刺很麻烦,河豚刺拉拉的皮很难下咽(看毛十八老师公号写吃河豚真的友邦惊诧......),海胆泥螺怀疑不干净,汤包不如羊肉包子……总之是没有格调品味。幸好偏甜口感的家常菜和甜食我比较爱吃。也好在江苏人的美食胸怀宽广,对陕北羊肉的喜爱,成为了小家庭稳固的重要因素。



与题图的洋芋擦擦一样卖相不佳的陕北炖羊肉....
即使读了几本食评,距离教会我吃还很遥远,更难让我学会做。非吃货读几本美食书,大概是为了不落后于江苏人对生活的热爱…….
哈哈
志大心空春睡迟,
百无一用是哈哈。
 
欢迎关注“龙首山夜谈”订阅号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即可关注
也欢迎大家把文章转载到朋友圈


    关注 龙首山夜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