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数据大? !

 

“大数据”不能只是“数据大”!...



7月14日,中国大数据企业排行榜发布会上,由首席数据官联盟发布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分析》中指出,大数据已经席卷了互联网、金融、健康等前沿领域,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应用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

然而,风起云涌的“大数据热潮”背后,大批宝贵的“数据矿藏”是否已被唤醒?企业们是否真正get到了大数据应用的真正内涵?不对称的“信息鸿沟”又该如何填平?



“别睡了”,沉积的数据快醒醒吧

当前,推动数据的开放和流通已成为共识。

“然而,在与一些企业和政府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IT水平和对信息化的认知甚至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经常与企业打交道的北京理工大学大数据搜索挖掘实验室主任张华平告诉记者。

“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在‘沉睡’时是很难创造价值的,必须进行充分挖掘。”在北大电子政务研究院副院长杨明刚看来,不光是企业,政府部门积累的大量政务数据如何变现增值,如何为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价值,也都是摆在大数据产业面前“一道待解的课题”。

“对于我们传统行业而言,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沉积了几十年的大量数据,但却并不真正理解大数据的内涵,也不知道该怎么挖掘利用。”作为行业数据机构的代表,中铝集团的文欣荣在会场上“现身说法”,“一些企业甚至简单地认为,买些行业数据,做几个报表,就已经赶上‘时髦的数据大集’了,这其实挺可笑的。”

对大数据领域的一知半解,也让一些打着“大数据”幌子的企业得以“浑水摸鱼”。张华平举例说:“我接触到的一个高端机构花了一两千万元,但购买来的数据存储服务却只是八九十年代的结构式存储水平。”



“拎清楚”,大数据并非“无所不能”

在许多人眼中,大数据就等同于“数据大”。

“这些海量的数据都是真正有价值的吗?”对此,葛涵涛抛出了一道“思考题”。

在他看来,数据是有多个标签和维度的,最应当关注的是那些对业务决策真正有用的数据。葛涵涛举例说,比如制造重型机械的三一重工,通常会在载重轮的轴承上、砂石搬运翻斗的液压传动轴等关键位置安装传感器,采集数据后上传数据中心分析预警,相较其他数据而言,这些才是对企业尤为重要的关键数据。

有了关键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挖掘,让数据可视化,才能对业务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与有人将大数据理解得过于简单化相比,部分企业和机构又对大数据“期望过高”。

“我们信任你,把所有的数据都给你,你帮我们看看能从中挖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这样的请求,常常让作为专业人士的张华平哭笑不得,“大数据并非无所不能,它的分析挖掘必须是有目标性的。”

“问题就在于传统企业不懂大数据,大数据企业又对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决策周期、服务体系不了解。”作为首席数据官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行业研究员葛涵涛如是分析。

杨明刚也认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正是当前大数据应用领域最大的问题。“由此看来,传统企业和大数据行业跨行业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抱成团儿”,生态链正在重塑“就像厨师炒菜一样,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清洗、切菜、炒菜到配色拼盘全部完成,缺少任何一环,美味可口的菜肴都会大打折扣。”谈及许多大数据项目并没有真正落地的原因,北京信息化协会副理事长、国云数据集团创始人马晓东形象地打了个比喻。

在他看来,“无论专攻数据存储、数据安全,还是数据可视化……倘若行业链条没有打通,单个企业的技术再强力量也是有限的,必须把大数据当成一个体系去运作。


    关注 梦动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