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阅读 “We Are NOT 伐木累”

 

正确对待企业中的“WeareFamily”。...



在学校里,每每到了班级学校要评比什么时,老师总会拿“班级/学校是你家”这句作开场动员。然后上学迟到、或者在教室里打闹什么的被待到时,老师又会亮出另一个句式,“你以为学校/教室是你家啊!”

原本以为这种因崔思汀的话只有在学校里才会存在,后来出了校门工作之后发现类似的话仍然到处都是。

小E参加过很多企业的Teambuilding的策划与组织,在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有一句话不知道出现了多少遍:

“We Are 伐木累”
So, 企业里的我们,真的就是伐木累了吗?
1

通常,人们的生存空间会被简单的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和第三空间(购物休闲场所)。第一个空间我们很容易理解,它是由情感与血缘这些最基础的关系构成的。

然后,工作空间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一块里有两个关键词,企业和契约

你会跟你的同事们坐到一起的原因,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大的雇主,把你们集结到了一起。企业才是那句口号中的“We”真正所代指的。会有组织存在而个人不存在的情况(毕竟企业的独立人格是受法律认可的),但是不会出现一个一群人为一个不存在的企业工作这一情况。

在伐木累里的我们是不要求回报的,至少不是算得精准的Salary和Bonus。Family的核心是感性,而企业组织的核心是理性——劳动VS收入。

当然,这种理性与感性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感性的内容需要理性在内部支撑,理性的内容也需要感性的外部柔化。人这种复杂动物除了有生理安全需要之外,也有社交自我实现等的需要。

这大概就是“We Are 伐木累”这句口号兴起的一个原因吧。
2

不可否认,偶尔喊一喊“We Are Family”确实有很多好处。

于员工而言,能喊出这样口号的地方,必然会有很多美味的食物、开放的环境、趣味的游戏,等等,这些都能够帮助个体减缓掉不少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放松自我调节自我,以及在那个过程中发现更多其他同事的闪光点。

于企业而言,一方面,状态更佳的员工自然而然能够带来更多的绩效,从而实现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这样的场合中员工更容易找到归属感于认同感,进而愿意更卖命的去完成更高难度的工作。

就像前几年的富士康一样,与其花钱采购防护网阻止人家跳楼,倒不如用这些预算去安排出一些能够排解员工不良情绪的活动。这个举例有些极端,但是现实就是如此骨感。如果非要我举个更容易接受的例子,我会选择一个叫“Real Madrid”的俱乐部。会有很多球迷骂皇马没有人情味,赤果果的金钱足球,把很多老球员无情的扫地出门——无论之前多么的你侬我侬,一旦你不能再给出足够的产出,对不起,银河战舰就没你位置了——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一支拿了第二仍然会被骂的球队。

很久之前在大圣爷贝尔来到的时候,任语之写过一篇文章,《你说亲吻了队徽就算约定,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这个标题是最适合小E来总结自己对“We Are 伐木累”的看法:该喊的时候请尽情的喊,喊完也不要忘了,We Are NOT Family,We Are The Company!

其实我们自己是清楚的,喊完“We Are 伐木累”的我们,依然会想着找老板谈升职谈加薪(依然会考虑着要不要降一下某个下属的工资),依然会在自己觉得需要的时候离开这个地方(依然会想着要不要开掉某个管不住的员工)。口号依旧响亮,劳动法依旧很厚很复杂,劳动纠纷依旧很多。

并没有任何的错与不好,这就是你这个工作岗位逃不掉的职责。因为,企业的本质,永远是盈利。工作就是工作,职场就是职场。你会交到很好很好的朋友,遇到很好很好的人生导师,但是仍然,We Are NOT Family。

就怕你在应该理智的场合里,自顾自地赋予了太多感情因素。



3

小E认同“We Are Family”这句口号存在的价值,也不反对这句话的继续嘹亮。小E只是想说,你应该,也需要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一切与职场有关的议题。

王石与万科的故事,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哪怕是你一手建立起来的帝国,有一天也不定能视你为所谓的家庭一员。

最近有一个概念在慢慢的兴起。很多的企业都在把自己的员工变成上下游合作伙伴,从雇佣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如Uber、Airbnb这种。这种新型的企业关系有人赞也有人骂,小E倒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想到了上周在无锡听的一场关于HR发展新趋势的沙龙,听到了一个人事纠纷的案例。一名孕妇在生孩子期间没去上一天的班,仍然得到了雇主全薪的“资助”,然而生完宝宝的这位员工并没有回来上班,用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是选择继续待在家中孕育二胎,并且要求雇主继续全薪“资助”。

有时候,破坏“We Are 伐木累”这口号和谐的,不只是企业方,还有作为雇员的个体。那些骂Uber、Airbnb的人中,具体有多少依赖上企业、离不开企业开出的工资的人小E并不知道,但是我能想象,这个比例肯定不会低。发生在美国的那些状告Uber、要求重新定义劳务关系的案件,值得所有职场人士去思考。

“We Are 伐木累”这句口号不是单方面喊的,是基于企业与个人双方共同的“付出与收获”的东东。还是强调那一点,企业的本质就是赚钱与盈利,所有妨碍到这一目的的东西都会为企业所排斥。

温馨提示:想与朋友们分享此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分享至朋友圈

想保存一遍时刻提醒自己,点击右上方——收藏

您可以添加公共账号,点击标题下方的方相咨询,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来关注我们,以获得更多最新资讯。


    关注 方相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