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品 《桃花源.祭》

 

《桃花源.祭》“桃源”语义: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世隔绝,没有遭到...



《桃花源.祭》“桃源”语义: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这个作品用祭奠的方式去追寻个人心中的理想。以传统文化昆曲作为历史的镜像,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把治愈和祭祀仪式的范式并置在一起,通过八扇镜子之门,进入一个变化着的时空去审视它的价值。镜子具有多重象征,是一种外部世界和自我审视的互为投射、是古代与当代的现实与虚幻的时空联接、是多角度、多维度、以不同眼睛去看,用开放或封闭的方式体验一场文化乡愁。

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 Peach Garden


The semantics of the Peach Garden stems from the well-known essay -- Peach-Blossom Spring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a famous writer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 He describes a secluded and beautiful place which is free from wars and disasters with verses “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fence, and leisurely see the south hil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each Garden refers to a ideal place where people are isolated to the real society and live a happy and peaceful life.

This works tries toshow people’ s pursuit of personal ideals in the way of memorial ceremony byus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 Kunqu Opera, as a mirror image, merginghealing and memorial ceremony together in the way of behavior art, and utilizingeight mirrors as doors through which people can enter a changing space wherepeople can examine their own values. A mirror has multiple symbolic meanings.It is a mutual-projection between external world and self-examination; it is aconnection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the contemporary, of the reality and thefantasty; it is also a kind of cultural nostalgia which can be viewed frommultiple angles, dimensions by different people and can be experienced in anopen or a closed way.

视频观看:



作品名称:《桃花源.祭》  种类:高清视频  尺寸:1920X1080  创作时间:2013年5/2
时空穿越的文化乡愁
——评影像《桃花源·祭》的符号修辞
      
王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毛唯辛的影像作品《桃花源·祭》[1]直沁心脾,令人怆然,其浓郁的文化乡愁敲打着人的心灵深处。特别是对于70年代前后生的人来说,因为历经过中国90年代前后的巨大变迁。也就是说,物质富足伴随着人心涣散、正义陨落、理想破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代价而来,其带来的并不是福祉,反而使人的精神成为孤寂的流浪者。这些是构筑我们文化乡愁的社会基础。面对当下的这种颓势和伤感,我们心底里的“隐世”情结就会或隐或现,构成了我们“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2]也最终幻化成了一种话语方式和符号修辞。

《桃花源·祭》就是这样一部最合乎理想的表达文化乡愁的总体艺术,它找到了昆曲·牡丹亭、镜子和椅子等象征修辞符码,将人心底里的伤与痛给反讽式地作了祭奠。



昆曲·牡丹亭
古装、昆曲所传达的意义即是遥远的、唯美的、理想的情境向往,是远在彼岸的一种标志。但是,它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承传下来的符码,又时不时地萦绕在我们周围,我们看的昆剧,听的昆曲,表演的古代纯美故事,都在倾诉着我们的桃源情结。当然,单单昆曲符号,还是不能明示这一情结的具体内容。因此,就有必要指出昆曲的曲目名称。这或许是85号艺术小组特别要点出这个昆曲是《牡丹亭》的深层缘由,其意图是向公众表明其具体的所指内容。我们要窥知这种文化乡愁的具体成分,就需从《牡丹亭》中探得。



大家都知道,《牡丹亭》有一段广为传颂的曲词“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它是这么感伤,其中蕴含着思念、美丽消逝和世事变迁等丰富的情绪和理智的认知。但这还不是《桃花源·祭》最为重要的情感内容,或者说,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一面当是《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中所呈现的。杜宝杜太守到清乐乡视察时看到:

〔长相思〕你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

这是何等的美妙景致,真无愧于清乐世界的美号。艺术家的理想并不至于此。于是,《牡丹亭》接着让众父老乡亲说:“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这正是儒家为我们构筑的理想世界:环境美、生态美、人美、机构美。以致杜太守发出了一个直接的询问:“父老,知我春游之意乎?”
镜子
影像《桃花源·祭》的表演地是在松江的一个小荒坡,其影像拍摄视野所及,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纯自然的感觉。其实,这只是机械所给予我们的一种错觉。只要视野稍作放大,我们便可以看到高楼林立,近在咫尺,高压电线也是触手可及。在现场更是清楚这是一块要建房子的小块荒地。在拍摄的花絮中,这样的真容便暴露无遗。因此,在《桃花源·祭》摄影版中,为保持一个较为完整的幻觉镜像,艺术家取的镜头几乎都是准特写式的,其拍摄角度也多是俯视倾向的。



选址、取景和镜头的使用都说明了某种理想在现代性社会和后工业时代是何等的卑微而奢侈。正是这种已经逝去的或终将逝去的,才铸就了艺术家沉郁其中而必有所发的状态。我们所看到的《桃花源·祭》就是这种“闷声嚎叫”的果实。



艺术家知道那个理想在当下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幻境,它构筑了文化乡愁的根底,也决定了文化乡愁的复杂呈现形态: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忽强忽弱、亦真亦幻。为表达这一主题,毛唯辛找到了八面镜子树立其中。它一方面构筑了影像世界的立体空间,激活了传统文化和理想世界的时空层次感。当昆曲演员穿行吟唱于镜子与青草绿树构建的亦真亦幻的情境时,我们可能有一种心痛在灵魂深处发出——我们所向往的桃源、所听到的各种隐世话语、所看到的各种和谐之境,是真还是假?这或许是镜子所给予的另一种意义。因为,它混淆了真实与虚假、现实与历史、戏里与戏外的界限,给人一种晕厥之痛。为了强化这种镜像的历史“穿越”感,艺术家还在镜子上写上了桃花源记的字码,也画上了一些山水和桃花的写意图像,进一步模糊了镜子中的客观镜像与精神想象之间的界限。为了强化这种历史古今穿越的感觉,85号艺术小组还有意在摄影版中用彩色与灰色化的穿插来象征一个古与今、虚与实、当下与历史之间不断变换的情境。吊诡的是,镜子上书写的文字和绘画,在观者看来却变成了一些富有神秘气息的抽象符咒,它似乎与艺术家额头上的符、古代长袍、昆曲服饰一同构筑起远离现实尘嚣的桃源幻境。



镜子是该作品的灵魂。按照博尔赫斯的说法,镜子是真与幻、真实与面具、认知与迷失、理想与迷宫的悖论体。在心理学上,镜子有一种阴森的恐怖骇人气质,以致中国的风水学也对镜子颇为畏禁。《牡丹亭》对于镜子也有类似运用。当杜宝不相信女儿还魂并突然冒出个女婿的事实,不仅拷打柳梦梅,而且还闹到了皇帝那里要分辨人鬼虚实。万岁所凭依的判断工具仍是镜子。只见万岁说:





朕闻人行有影,鬼形怕镜。定时台上有秦朝照胆镜。黄门官,可同杜丽娘照镜。看花阴之下,有无踪影回奏。

这里的黄门官,即南安陈斋长,杜丽娘的老师,不仅确认了镜中人面,而且还向“花街取影”,证明了杜丽娘在光天化日之下“有踪有影,的系人身”,从而安抚了皇帝和杜宝们的疑虑。在这里,镜子竟然有着分辨人鬼之殊的功能,以致最终确认了杜丽娘重生之合法性。



那么,《桃花源·祭》中八面镜子所祭起的桃源世界可是真的?
椅子
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修辞符码:椅子。

椅子古旧,造型沉重,虽然线条曲折有变,但总体是标准的古董:一幅对称、均衡、木然和安稳的样子。

古董椅子是一种实体力量的象征,传统、power等都可以是椅子所意指的内容;它也是一种情绪和观念的征兆。

在这里,椅子的功能是用来被“否定”的:

首先,椅子与其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古董椅子应该被置于守卫森严、富贵豪华的殿堂之上,而不是在这个荒地草野之间。这就注定这把椅子终将覆灭的命运。因为一个事物存在的正常土壤已经消失殆尽。

其次,椅子燃烧升起的黄色烈焰与镜子中的红色语图符号相应合,成为一种严肃的祭奠仪式。正如艺术家的长袍装束,焚烧前的祈祷所烘托的那样,焚烧椅子当是一种顺应人心的严肃事件。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戏仿和恶作剧。

杜丽娘可以在情爱的召唤下重生,凤凰可以为自由在火焰中涅槃而重生,那焚烧后的椅子还能重生吗?



正如艺术家毛唯辛自己所说:“火焰也会阅读,它以独特的方式阅读一切,然而,它只会一种写作:灰烬”。只是灰烬一堆,或许还留下些许苍凉的猜测。

[1]作品构思源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对此,85号艺术小组有明确的阐释——《桃花源.祭》“桃源”语义: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2]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END


    关注 鱼羊鲜艺术小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