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的“一国三主”困局

 

嘉庆皇帝画像痛苦的“实习期”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颙琰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嘉庆,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






嘉庆皇帝画像
痛苦的“实习期”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颙琰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嘉庆,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五代君主。然而,他的上边还有一位太上皇,太上皇给了他皇位,但能给他皇权吗?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十二日,传位大典刚刚过了十二天,太上皇就发脾气了。起因是湖广总督毕沅上的奏折里面的一句话:“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这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我们努力工作,以对得起皇帝的废寝忘食,并满足太上皇盼望打胜仗的愿望。这本是奏折里的套话,也可以说是客气话,就这句话,把太上皇惹火了。

太上皇为什么发火?当然不是说毕沅不该客气,客气还是必要的,关键是客气得有点儿别扭。太上皇认为,毕沅的这句话把自己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把皇帝放在了主要地位,于是,毕沅被太上皇传旨申饬并交部议处。

“传旨申饬”相当于今天的“通报批评”,当然,力度上可能更重一点儿;“交部议处”就是被交到吏部,研究一下看给个什么处分。笔者未能查到毕沅最后受了个什么处分,由此看来处分不重。此事情节未必严重,有些话太上皇也不好明说,况且毕沅是和珅一边的人,吏部还要看和珅的脸色,估计最后敷衍一下太上皇了事。

不过,此事又给了太上皇一次机会,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他敕谕全国,告诉天下他不仅大权在握,而且,“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岂因有授受之典,即自暇自逸,概置政事于不问乎”?总之,各级官员必须一如从前尊崇奉行,不可轻视,否则,太上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太上皇觉得,自己大权在握这一点不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还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所以,在嘉庆元年正月十九,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这话记载在《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里边。当时,中国人没有世界地理概念,认为以中国为中心再加上周边属国就是全世界了。

嘉庆帝登上皇帝宝座没几天就苦不堪言了,每天早早起床,早到什么时候呢?凌晨,不,应该说是半夜两点多钟,因为太上皇三点多就起床了。当时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早,自然起得也早。当然,两三点钟起床也有点儿过早,但太上皇一大把年纪,没那么多觉,所以凌晨三点多就醒了。他这一醒,嘉庆帝就要前去请安,然后侍奉左右,比如伺候太上皇处理军国政事,听太上皇唠唠叨叨,这叫“训谕”,自己正在“实习期”,不管听不听得懂,一律连连称是。要是太上皇召见大臣,出席典礼,嘉庆帝就紧跟在太上皇身边。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汇报中国情况,有一句很传神的描述,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总之,在公开场合,太上皇和嘉庆帝两人就像说相声似的,一个逗哏儿,一个捧哏儿,配合得很到位。

嘉庆帝在养心殿一忙活就是多半天,两顿饭也只好在太上皇那里吃。当着太上皇的面,怎么敢放开量吃,太上皇快九十岁的人了,新陈代谢处于维持状态,没有什么食欲,几筷子吃完了,嘉庆帝也得赶紧撂筷儿。而且,嘉庆帝好喝酒,酒量不小,太上皇酒量一般,又听从御医劝告,早就不喝酒了,嘉庆帝当着爸爸的面怎敢摆谱,只好忍着。那么,嘉庆帝每天“实习”结束回到寝宫,让御膳房给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吗?其实,嘉庆帝哪有这个胆量,他知道自己身边遍布太上皇的耳目,一旦汇报上去又解释不清了。结果嘉庆帝每天睡眠不足,半饥半饱,傍晚回到寝宫,倒头就睡……这个皇帝干的,还不如乡下的土财主生活舒服,真难为他了。

不过,后来嘉庆帝的处境逐渐有所好转,这主要得益于太上皇一天比一天严重的健忘。太上皇身体本来没什么大病,就是健忘一天比一天厉害,这病没药可治,大家只能适应他。

先是不知饥饱。用完早餐,太监把太上皇搀扶到御案前坐好,献上一杯香茶。太上皇手捧香茶,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太监提醒太上皇军机大臣等着召见,是不是叫各位大人的起儿?太上皇缓缓地说:“不忙,让他们候着,先传膳(开饭)。”嘉庆帝和太监面面相觑,不是刚吃完吗?可谁敢驳太上皇的吩咐?传吧,就一句话的事儿。很快,膳食又摆上太上皇的餐桌。然后,太上皇又说自己有点儿反胃,抱怨一点儿食欲也没有,要传御医。太监赶紧往太医院跑。

接着是不知冷暖。虽不至于把夏天当冬天过,但除了冬夏,基本上没什么春秋之分了。盛夏刚过,就吵着要戴“暖帽”,戴吧,也是一句话的事儿,但问题是不仅太上皇戴,太上皇身边的人以及嘉庆帝都得陪着一起戴,不然太上皇质问:你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还戴凉帽,你怎么回答?可是,秋老虎正当头,你戴顶“棉帽子”进进出出,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不是有病吗?

后来,太上皇又发展到表达不清,写字像画符。军机大臣拿着朱批奏折聚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据多数人意见,太上皇写的应该是汉语,当然,个别人坚持是满语,至于内容是什么,不忙,先把语种搞清楚了再说。另外,太上皇说的话别人也很难全听懂了,又不敢追问,太上皇说完了,大臣趴在地上,说了句“太上皇圣明”,磕头告辞,下去猜去了。

太上皇的“健忘症”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来中国进贡的朝鲜使臣回国报告说:“太上皇容貌气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剧。昨日之事,今日则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于举行。”所谓“侍御左右,眩于举行”就是说他身边的人被他折腾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这样一来,嘉庆帝的心理压力能小一些,自由度能稍微大一点儿。太上皇每天多数时间呆坐在那里,目光游移,口中自言自语,嘉庆帝基本听不懂他的训谕,连连点头称是,做出豁然开朗的样子。

按说太上皇衰迈,这不正是嘉庆帝掌权的好时机吗?其实不然。太上皇虽然衰迈,但并不糊涂,就算太上皇打个盹儿,身边还有一条看家的恶狗,谁敢动他主子的权力,这条狗肯定狂吠,唤醒主人。本来,当初禅让的时候太上皇和嘉庆帝就有个分工,太上皇处理“重要军国大事”,嘉庆帝处理“寻常事件”,但后来太上皇大事小事一把抓,并且,确立了一个原则:只要太上皇一息尚存,嘉庆帝就不可以对权力有任何染指。嘉庆帝对此心知肚明,而且,自己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太上皇对他的考查并未结束,一旦太上皇对他不满,不仅皇帝做不成,连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所以,嘉庆帝一心哄太上皇高兴,其他的事连想也不敢想。他知道,哪天太上皇咽气,哪天才是他的出头之日。

和珅这个“马屁精”

嘉庆帝名为一国之君,却毫无实权;太上皇大权在握,却衰迈无力。那么,国家机器怎么运转?别担心,大清朝这部“老爷车”还在运转,而此时的实际操纵者就是上边提到的太上皇身边的一条狗——和珅(善“贪”、“谄”)。这不是骂人,臣子为君主效犬马之劳,是天经地义的。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比乾隆帝小了将近四十岁,仅仅比嘉庆帝大十岁,但由于后来和珅攀了皇亲——他的儿子娶了乾隆帝的十公主,所以,他跟乾隆帝成了儿女亲家,结果两人闹了个平辈,而且比嘉庆帝还大了一辈儿。当然,和珅不敢以长辈自居,别说见了嘉庆帝,就是见了自己的儿媳妇,都得下跪。

和珅是乾隆帝发现并一手提拔的,他确实有不少长处,比如仪表堂堂,相貌出众,语言才华超群,无论是汉语、满语、蒙古语还是藏语,表达起来都如行云流水,很有感染力。无论皇帝交给他什么差事,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皇帝一见和珅就喜欢得不得了,而且,逐渐离不开和珅了。

和珅虽然是国家大臣,但一点儿大臣的架子也不摆,而且聪明绝顶,皇帝一皱眉,和珅就能猜透皇帝的心思,不用皇帝开口,一切办得井井有条,公事余暇,还能讲几个幽默诙谐的荤段子,逗得皇帝开怀大笑。

可能有人会问,和珅干的不就是个总管太监的差事吗?其实,和珅的才干要是仅仅如此,那不显得难得,他还是个诗人,经常陪乾隆帝写诗。当然,他的诗并不高明,但乾隆帝的诗也不高明,两个人凑到一块儿,互相切磋,觉得棋逢对手,是个知音。

和珅不仅善解人意,还经常能显示出超人的见解。乾隆干皇帝干得久了,非常自负,感觉中国历史上哪个王朝也比不上清朝,哪个朝代的帝王也比不上他自己,但是,他比得上本朝的圣祖康熙爷爷和世宗雍正爸爸吗?这个问题乾隆帝不敢公开跟大臣探讨,怕人笑话他不孝,只好暗中跟和珅研究。

和珅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连说请皇上恕罪,不敢妄评列祖列宗,奴才还留着脑袋吃饭呢!乾隆帝一再逼问,又赦他无罪,和珅这才发表了自己的高见。据和珅分析,雍正帝比不上康熙帝,所以,可置之不论,只谈谈康熙帝。康熙帝在“武功”方面雄才大略,是远胜秦皇汉武的君主,但是陛下开疆拓土,国威远扬,八方向化,四海来朝,一点儿也不比康熙帝差,而且,要谈“文治”,也就是文化成就,陛下更胜康熙帝一筹。乾隆连连点头,确实如此,康熙帝那时入主中原不久,汉族文化吸取不多,皇室还保留不少关外风俗,现在想想都脸红,看来自己比爷爷伟大多了。

和珅接着说:每个皇帝的执政风格不同,康熙帝宽厚仁慈,这是美德,但各级官员蹬鼻子上脸,贪污受贿,胆大包天,人民跟着受了不少苦;雍正帝严厉,雷厉风行,官员不敢贪污,人民得到不少实惠,但官员也不容易,背井离乡出来当官,帮皇帝治理天下,总不能让他穷得跟叫花子似的。所以,该严的时候必须严,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马马虎虎,只要不逼得老百姓进京上访,也不必让官员们喝西北风。总之,在“宽仁”和“严厉”这两点上最难把握,而把握得最好的就是陛下。乾隆大喜,从此不仅认定自己超越列祖列宗,堪称千古一帝,而且更认定和珅是个人才,见识深刻,敢说真话,越发喜爱得不得了。

乾隆晚年不时举行“千叟宴”,就是在全国找来近千名退休官员或在学术领域造诣高深的老人,只要老头,不要老太太,要不怎么叫“叟”呢,都得超过七十岁,请到北京,由皇帝宴请一次。有一次,千叟宴在冬天举行,大殿里冷得像个冰窖,承办官员面有难色,说千叟宴本来就图个吉利,万一冻死几个多丧气,但要是点上几十个炭火盆,殿内烟熏火燎,也怕老头受不了。和珅说,这个好办,每桌一个大号火锅,上百个火锅一点,热气腾腾,既省事省钱,又能取暖,还突出了满洲特色,因为火锅就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嘛。可见,和珅聪明透顶,具有才干,不仅仅是有小聪明,无论是奉旨查案,替皇帝理财,还是处理边疆民族事务,都有不少建树。

乾隆帝晚年十分孤独,中宫空虚,不设皇后,皇子、公主还活在世上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而且大多住在宫外;乾隆帝当年谈得来的大臣死的死,退休的退休,新提拔的官员与皇帝年龄相差悬殊,彼此话不投机,官员们都躲着乾隆帝。他虽然贵为天子,也与凡人一样,需要人们关心,更需要别人理解。多亏了这个和珅,上下沟通,既使国家机器得以顺畅运转,又使乾隆帝不致寂寞,能对乾隆帝体贴入微,能替乾隆帝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还能替乾隆帝背黑锅,所以,乾隆帝离不开和珅。

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闹得如火如荼。据《春冰室野乘》记载,一天早上,嘉庆帝与和珅一起朝见太上皇,只见太上皇两眼微闭,对来人不理不睬,嘴里念念有词,嘉庆帝侧耳倾听,一句也听不懂。突然,太上皇开口询问:“其人何姓名?”和珅脱口应道:“高天德、苟文明。”太上皇又紧闭双眼,口中喃喃。嘉庆帝则愣在一边,莫名其妙。出了殿,嘉庆帝询问和珅。和珅告诉皇帝,太上皇念的是西域秘咒,此咒魔力无边,能把千里之外的人咒死。我估计太上皇是在咒白莲教的首领,所以就说了这两个人名。嘉庆帝听后惊骇不已,一方面惊叹和珅对太上皇了解之深;另一方面又得知和珅也会此种咒语,更害怕了。

于是,从乾隆晚年以来,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可以影响乾隆帝,他揽权受贿,对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护。和珅的贪婪是出了名的,他不仅大肆受贿,还公然索贿,敲督抚的竹杠,这样一来,督抚为息事宁人,每向皇帝进贡,也捎带给和珅一份儿,久而久之,和珅就积累了巨额家产。但是,乾隆毕竟不是昏君,他在信任和珅的同时,也任用了不少正直而有才干的大臣,所以,和珅的对头也不少。只是和珅这人待人热情,不大摆架子,彼此势不两立,但心照不宣,嘻嘻哈哈,表面上还过得去。

嘉庆初年,清朝政治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太上皇昏聩,有权但不大管事儿;嘉庆有皇帝的地位但没有皇帝的权威,袖手旁观;最后和珅大权独揽,一手遮天,直接指挥军机处,以太上皇的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嘉庆三年春,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和珅之专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云。”其实,朝鲜使臣不知道,当时人们私底下都称和珅为“二皇上”,这真是“一国三主”!

摘自《守成天子:喻大华评说嘉庆帝》 文/喻大华
新刊推荐



    关注 大众文摘杂志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