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3媒介套路,会激发出视听套路

 

媒介在成长,受众也在成长。渴望媒介总是放大好的、回避坏的,越来越不现实,说得太好了,第一反应是拒绝,而不是欢呼。媒介越成熟,留给领导者展示形象的空间越小,只有回归到职业和业务素质上,才有可能展示积极面,展示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情怀和思考力。...





1.读书,有时适合反着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明安香在《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一书中提到:“我们要注重领导者的媒介形象,并不是要搞形式主义、搞生硬的包装,更不是要搞欺人耳目的‘画皮’;而是要……”

2.在管理上,有些部门或单位爱搞“禁令”,十禁八禁,说着很过瘾,结果呢?要么落实不了,要么一管就死。实际上,这是一种粗放式管理。能禁的,挂一漏万,一个禁令管死了,马上出现新的变种。每个“禁令”背后,好像都是油花儿四溅,总免不了跑冒滴漏。

3.为领导者搞媒介形象设计,提出这“不要”那“不要”,其实连“禁令”都算不上,只是警示语,因为它背后没有奖惩,想要就要,要了也没法算错。“不要”能被提炼出来,也说明此类现象大量存在。为什么大量存在?因为是权宜之计,更是立竿见影的不二法门。

4.为什么要搞形式主义、生硬包装、欺人耳目的“画皮”?背后有一套逻辑:死死掐住信息出口,坚信我展示什么你只能接收什么,我给你看好的你只能朝好的方向想,我说好听话你就会顺着我的思路兴奋起来。信息出口就像金箍棒,总觉得一舞就灵;不灵时,就怪金箍棒不够粗不够大,变粗变大之后,继续舞。

5.媒介是个展示平台,一开始,大家相信它真实、客观、新鲜。后来,大家发现它会剪切,说好说坏都带选择性,有不好的也出不来。再后来,大家学精了,话听三分,有的好话只是说说而已,当真后不好兑现。再后来,又回到了古人的智慧,听其言、观其行。再后来,不听不看,更关注切身感受和身边的变化。

6.媒介展示的悖论是套路,套路产生依赖,会激发出视听套路。比如,有个说法,叫“活在××联播里”。为什么呢?百姓为其总结一个套路:领导很忙、生活很好、外面很乱。大家相信其有,却有保留。从报道落马官员的细节中,大家发现,他们公开唱高调,背地里违法乱纪,还悄悄把孩子送到国外……好的坏的放在一起想,心里就不是滋味。

7.怎么看?怎么办?这是一道难题。受众不是冰冷的收视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人,会正着思考,也会反着思考。

8.切身感受,对新闻的力量,会产生对冲。新闻在批,批了没有改变,别人被刁难,自己依然被刁难,怎么让人相信通过新闻能改善生活?

9.有位媒体朋友,他母亲来北京帮助看孩子,办暂停证遇到了难题:要求证明他们是母子关系。母子关系40多年了,怎么证明?领导都批评“证明我妈是我妈”现象,你们北京的公务员难道就不看新闻?最后,公务员退一步,说,你是大报的,那好,让单位盖章出个证明,说明你们是母子关系。——软磨硬泡,还是要“证明我妈是我妈”。

10.“证明我妈是我妈”背后,也有一套逻辑:新闻批了,领导批评了,关我什么事?批评的是现象,又不是我个人。我的工作是我们单位给的,我只对我的领导负责,不对新闻单位和大领导负责。要不要“证明我妈是我妈”,大领导要真管,出个细则,我们领导让执行,我就执行;没有细则之前,说破天都没用。

11.新闻到底能交给大家什么?传播政务信息,能落地吗?如果落地,我需要时不会把我落下吧?如果不能落地,我拿着新闻,权力部门和事业单位能当作红头文件执行吗?寻找榜样,学习榜样,像榜样一样成功幸福,可能吗?看坏典型,提高警惕,有必要吗?我总怕上当受骗,警惕性已经够高了,还是总是防不胜防。给自己灌一肚子心灵鸡汤,烦不烦呀?大至空气污染,小至圈占马路收停车费,呼吁多少遍了不见改善,我无权无势,能拿它们怎么办?

12.有人怕孩子看电视上瘾,有电视也不安装;有人在大学教共运史,几十年不看党报;有人不订报刊杂志,遇到了才看;有人平时不上网,查资料搜地图时才上;有人嫌烦,十天半月不看朋友圈;有人忙生意,成年看不了一本书;有人自己的企业没弄明白,就想着退休了搞培训教别人挣钱……一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在提高,并不等于每个人都在“跟着摇摆”,尤其是对垃圾信息、无效信息、无能为力的信息,会自然而然地开启“信息屏蔽模式”。

13.回过头,我们再去思考:领导者媒介形象,到底要展示什么?衣着打扮、举止言谈、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行走体态吗?重点不在这里,大家已经见多识广、见怪不怪了。是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判断能力、办事效率、个人魅力吗?重点也不在这里,大家已经学会事后判断,而不再听说风就是雨。

14.一个煤老板,捯饬捯饬,在广场上照相或往会议桌前一坐,谁能看出他小学都没毕业?穿衣打扮、举止礼仪,花钱能解决的,这根本不是事儿。说话要点、文学常识、工作总结,如果有人帮忙或提示,对着镜头把话说圆了,也不算难事儿。

15.展示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别做无用功了,最好回到职业和业务上。对职业本身没有思考,对业务一问三不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吞吞吐吐,这样的人,很难混成领导者。领导者在镜头前,至少要展示一点大家不熟悉却很有价值的信息。

16.更高一层次,是展示一点情怀,比如,守住底线,对人的尊重,能听进不同意见,用切身经历倡导正气。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接待国宾来访时,不仅按常规向来宾一一介绍各位政府要员,还一一介绍随从人员直至警卫、司机。他要传递什么信息?反种族歧视、人人平等、民族和解。

17.再高一层次,展示对共同面临难题的思考。眼里心里没有问题,凡事只说好的一面,不做任何力所能及的改变,不惹任何不可预见的麻烦,在其位不添一砖一瓦、不动一草一木,据说这样的领导者是有的。去位之后,百姓评价?守成与创业,时有的确有冲突,可是只有应对难题有责任有担当,才有可能有口碑。

18.怎么避免消极面?需要开拓思路。比如,有太阳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话,常被用来为缺点、失误、阴暗面辩护,思维水平和层次,算比较低的那一种。一块砖头,在太阳下,阴影如何才能做到最小?平放,立放,侧放,三种情形,阴影各不相同;对着太阳的角度不同,阴影各不相同。如果放在太阳直射到的地方,看不到阴影;如果太阳落山的时侯,能拖个长长的阴影。顺势而为,而不是事事拧着来,做到消极面最小化,并不算难事。

19.归纳一下,媒介在成长,受众也在成长。渴望媒介总是放大好的、回避坏的,越来越不现实,说得太好了,第一反应是拒绝,而不是欢呼。媒介越成熟,留给领导者展示形象的空间越狭小,只有回归到职业和业务素质上,才有可能展示更多积极面,展示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情怀和思考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老冠的公号:摸思路】


    关注 领导讲话与批示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