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学琴,千万不要“太热心”

 

省省心,少掺和。...




文/吴骏
刊于《音乐周报》2014年10月22日
原标题《陪伴孩子学琴,策略重于细节》
冲在孩子前面、过度参与孩子学琴的做法,是造成很多优秀琴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重要原因。

被一些琴童家长问到一些技术细节时,我常常坦承自己一无所知。有的家长瞪大了眼睛,以为我无意相授:“你的孩子学琴那么好,那个技术问题你居然不知道?

为什么我要知道?我有必要知道吗?那些问题难道不是教师教给孩子的吗?仔细想来,也许有的家长持错误的假定:1、只有自己明白,孩子才能学明白。我概括为“桥梁假定”;2、凡是孩子学琴的事情,不论大小,家长必须过问,最好弄个明白。我概括为“显微镜假定”。这两种“非常必要”的假定,其实毫无必要。在这种思维之下学琴,孩子即使学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会因为缺乏锻炼而不足。


我建议琴童家长容忍一些技术问题给自己的大脑带来的模糊性。好学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很多技术问题,专家们都众所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家长能彻底搞明白吗?对大部分未曾学习过音乐演奏的成年人而言,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演奏的大量技术是完全不现实的。

还有另一类家长,他们非常关心这些技术细节,说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却是一知半解,把复杂的技术问题过度简单化理解,再随意向孩子甚至其他琴童父母传递。这种家长冲在孩子前面、过度参与孩子学琴的做法,是造成我国很多优秀琴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重要原因。
怎样陪伴孩子学琴?我的感悟(也是建议)是适度参与细节固然要抓,策略更重要。技术上,多关心,少参与。策略上,永远用关心去参与。在我们夫妇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没有陷入无边无际的技术细节的大海中。时不时到海边拍个照,到海里游个泳,是件好事儿,但一个人成天泡在海里,是要脱水而亡的。我们夫妇做一些“战略”规划,然后让韵喆走在前面,我们充分信任韵喆和教授他的每一位教师,只跟在后面做后勤和心理支援。

我一直认为:孩子学得比家长快,我们家长或许只能在学琴的初级阶段作孩子的同学,但总体上看,孩子是独立的学习者,是孩子带领我们去学习。家长绝不可充当教师或助教、或同学、或督学大人。适合家长长期扮演的是规划师、后勤部长、心理咨询师、资料收集者和资料管理者等角色。并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和孩子一起做,逐渐把事情交给孩子单独完成。


纯粹的技术问题是师生之间的事儿。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具体结论还是要孩子自己下。即使孩子暂时错了也无妨。假使教师没有办法让孩子明白,那可能是孩子理解力不到、或者操作习惯还没有建立,还需要练习,或者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家长要做的是在一旁观察和等待。有时,教师讲明白了,孩子也理解了,正在孩子练习的时候,家长突然掺和进来,恨不得一天甚至一个小时里“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结果反而把事情搞砸。

肌肉操作的确是大脑的神经系统控制的,但音乐演奏和心灵的状态密不可分。让我们联想一下:学习自行车,有必要把很多动作拆解开来,分项练习吗?如果眼里只有问题,然后陷入问题,不断拆解问题,那么问题可能会无穷无尽,直到我们的耐心和进取心耗尽。肌肉操作的环节貌似最困难,却不是学琴里最大的障碍,不应该把家长的眼睛屏蔽住。
一件事情中,多一个参与方,对事情不一定有好处。有些错误和问题就是不懂音乐,不懂教育,也不懂音乐教育、却高度关注孩子的家长制造的。还是那句俗话:“省省心,少掺和。”但家长应保持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更多好文:① 孩子说对钢琴没兴趣了,别相信

② 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幸福

③ 不说证书,还有什么理由让孩子学钢琴
来自美国,全球音乐教育出版品牌Alfred在中国设立的音乐中心,专为3-14岁宝贝量身打造的课程体系,让宝贝从第一节课起,与国际同步。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700-1606



戳原文,为宝贝预约一节免费的钢琴体验课


    关注 音卓钢琴艺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