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一辈子念念不忘的课,是个什么样子?

 

古语,今世。古代话语,今日世界。...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

苏轼的月亮

苏轼“赤壁三篇”

长恨此身非我有——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评价民国人物:恶而知其美

齐邦媛忆钱穆: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慎终追远”,挂在客厅书房卧室合适吗?

让别人都喜欢你,是最傻的想法

1

还不回去的课
各位读者,你还记得你在大学(中学)上过多少节课吗?在这几乎数不过来的课堂里,有没有一堂课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甚至一辈子也忘不了?

如果你有,恭喜你。你就有了还不回去的人生印记了。说还不回去,是因为很多人笑称,毕业这么多年,中学、大学学习的知识都忘了,都还给老师了。

能“还回去”的,是知识。还不回去的,是情感,是被课堂情景、情境激发出来的那种情感体验。

2

月下课堂
看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一些资料,很多人提到过一堂难忘的“语文课”。这堂课讲的是文言文的赋。

在南岳写的《南渡北归》里,在徐百柯写的《民国风度》里,都记载了这堂课。

西南联大的刘文典开设《文选》课。本来是连续好几堂的课,有一天他只讲了半小时就突然宣布下课,改在周三晚上七点继续上课。学生一头雾水。

到了那天晚上,学生才明白了。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皓月当空,而刘文典讲的是南朝宋辞赋家谢庄的《月赋》。

  “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见那清朗的明月冉冉升起,向大地播散下柔和的光辉。群星的光华被清朗的月光所掩盖,那长长的银河,也因明月而失去了清晖。皎洁的月光照耀得大地如蒙上了一层白雪;那蔚蓝天空在月光下有如澄明透辙的镜子。宫中一爿爿高楼,被月光照得同霜一样的洁白,周围的台阶,也被照得似冰一样的明净。

赋作者与品读者相隔千年,面对的却是同一轮圆月。月下谈月,何等意境。学生在课堂上了上百节课,也许都忘了个差不多,但是这一月下课堂,却让人难忘,流传至今。

这堂课为什么难忘?不是因为刘文典通过这堂课,这篇古文,教给了学生什么文学知识、天文知识,而是那种难得的情感体验。

3

流泪的朱光潜
在看齐邦媛先生写的《巨流河》的时候,也写了一堂难忘的“语文课”。这堂课讲的是英语写的诗歌。

齐先生回忆她在抗战时就读的流亡中的南开大学,遇见朱光潜先生。朱先生在南开教授外文系的“英语诗歌”这门课,其教学虽然有教本——Francis T.Palgrave所编的The Golden Treasury(英语金库),但他老先生并不按课本讲。而是依他自己对英语诗歌的喜好,直接讲授华兹华斯的作品。

直到有一天,朱先生教到华兹华斯较长的一首《玛格丽特的悲苦》(The Affliction of Margaret),写一妇人,其独子出外谋生,七年无音讯。诗人隔着沼泽,每夜听见她呼唤儿子名字——Where are thou, my beloved son?……(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儿啊……)

朱老师读到“The 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s…Chains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鸟儿有翅膀……那链锁着我们的是大地与海洋),说中国诗歌当中也有这样的意境“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此时竟然语带哽咽,稍微停顿又继续念下去。念到最后两行:

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n, (若有人为我叹息,)

They pity me, not my grief. (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朱老师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这堂课,作为学生的齐邦媛一辈子难忘,是因为“能看到文学名师至情的眼泪”。

在朱老师的英诗课堂上,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讲授诗歌,而是在与诗人、与学生进行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沟通。这种教育,是对学生性情的薰陶。这种教育,培养的才是“人”,而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学生。

4

教学需要心心相印
刘先生、朱先生的课,让学生终生难忘,是因为他们上的不是仅仅是“课”,而是情感。

现在年轻人描述恋爱,喜欢用一个词:心心相印。

其实,心心相印是佛家用语,指的是佛家师傅与弟子之间的传道,最高的境界是不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进行讲解、传法,而是直接我心印出你心。到了心心相印的境界,师徒传法,就可以不着一字,尽得真传。

人类的进化,据说关键是因为有了语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语言、文字又是最无力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对这种境界的形象传达。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用语言传递的,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语言,刻在石碑的文字,或长或短,终究有被岁月剥蚀的一天。而用情感传达的内容,却是“心心相印”而来的,只要心还在,情感就在,记忆就在。

所以,我说教学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老师要做的,是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而不是用一桶水灌满另一桶水。

如果你是学校的老师、教授,也想成为学生们若干年后回忆的对象,那么也请在课堂上用点心,用点情吧。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古语今世"按栏目精选了文章,请您阅读。



延伸阅读——"古语今世"热文推荐

提示:直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做仰望星空的孩子

春天,什么东西不能吃?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如何用《周易》给自己算命?

孙中山“天下为(wéi)公”还是“天下为(wèi)公”?

揭掉中国学生心头的“知识封印”

总理要求“敬民之心”,做到有多难?

女生节、女人节都是怎么冒出来的?(专业解读)

“太太”原来这么有文化

李克强为报告加入《后汉书》古训,有何深意?

别让孩子的分享异化成送礼和攀比,有啥招?

分享一定是对的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他成功,因为一直在演主角

亲,我在等你敲门……

我们不能替别人开门

佛家:刺激与回应之间的别样路径

你的幸福,取决于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

何谓成熟


    关注 古语今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