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美食20/40

 

来新加坡,吃是第一要紧事!这里融汇了印度、马来西亚、印尼、中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的美食,各种古古怪怪的味道,各...



来新加坡,吃是第一要紧事!

这里融汇了印度、马来西亚、印尼、中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的美食,各种古古怪怪的味道,各种演绎的味道。

椰浆饭 | Nasi Lemak
虽然是一道传统的马来经典菜肴,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新加坡人最喜爱的三餐选择。加入椰浆烹煮而成的米饭,鱼仔、炸鱼、花生、黄瓜和鸡蛋是马来式搭配,中式搭配而是炸鸡、香肠、鱼饼、咖喱蔬菜和午餐肉,盛在蕉叶上,配上一勺辣椒酱。

沙爹 | Satay
炭火烘烤后的肉串(鸡、牛或羊肉)散发出鲜香可口的香味,蘸点甜辣的花生酱,搭配点洋葱片、黄瓜片及马来饭团一起吃,通常10串成一份售卖。关于沙爹名字的由来,有一种非主流的说法认为,沙爹来自福建话,意思是“三块”,而每个沙爹恰巧就是三块。

印度煎饼 | Roti Prata
新加坡人对飞饼的热爱不亚于鸡饭和咖椰土司。印度煎饼是由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传统煎饼改进而成,“Roti” 意为面包,“Prata” 则是扁平的意思,尽管它有着一个面包类的名字,但其实更接近于煎饼。飞饼有甜有咸,咸口飞饼加入Cheese、鸡蛋、洋葱或蘑菇,甜口的加入香蕉、巧克力等,一般蘸着附送的咖喱酱,别有一番风味。

印度拉茶 | Teh Tarik
源自移民至马来地区的印度人。拉茶遇到炼乳,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组合。拉茶是新加坡民间招牌饮料,有着独特意义:首先因为拉茶所使用的康乃馨牌炼乳是新加坡的名牌产品;此外,拉茶的调制过程极具观赏性,拉茶师傅们的各种独门秘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黑果焖鸡 | Ayam Buah Keluak
当季的黑果作为佐料入味,为鸡肉加入了果酸和辛辣的口感,还有果香,似糖醋鸡却又不是,其香味和口感让人难以忘怀。作为土生华人传统的重要载体,黑果焖鸡世代相传,深受土生华人喜爱,最终发展为娘惹菜经典代表作之一。黑果焖鸡最好的搭配就是白米饭,另加上虾酱炒蛋和参巴空心菜陪衬,这样香气四溢的美食组合堪称绝配。

叻沙 | Laksa
源于马来,发展到现在生成多种不同类型。新加坡主分为两种,一种是咖喱叻沙由面条、鱼饼、虾肉、蚵蜊以及碎豆芽与辣椰汁一起烹制而成,被赫芬顿邮报评为死前必尝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另一种是亚参叻沙,不加入椰浆却更浓郁,2011年被旅游网站CNNGO评为全球50大美食中第7名。而且还有美容养颜功效噢。

海南鸡饭 | Hainanese Chicken Rice
刚煮好的整鸡放入冰水中保持了鸡肉嫩滑的口感,配上特制鸡饭辣椒酱,每一步都必须一丝不苟,才能一入口成就完美搭配。海南鸡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华人移民潮中,随着海南籍的移民,传入马来半岛一带。早期,人们挑担或双手拿着竹篮,一边放白斩鸡肉,一边装油饭,沿街贩卖。有些还设置“赌大小”游戏招揽生意。新加坡独立后,当地华人将海南鸡饭包装推销,使之得以冲出区域,成为世界知名料理,海南鸡饭成为新加坡“国菜”。

卤面 | Lor Mee
卤面源自中国厦门,1950年代被引入新加坡。卤面看起来并不诱人,但“面”不可貌相:浓稠的酱汁是用猪骨、鸡蛋和香料熬制而成,配上卤肉、鱼饼、卤蛋和五香卷,绝无仅有的口感挑逗你的味蕾。新加坡人把卤面当成是早餐或午餐,很多专门卖卤面的摊位晚上就不卖了。

辣椒螃蟹 | Chilli Crab
新加坡必吃美食,斯里兰卡大螃蟹,配上由辣椒和番茄酱调制的酱汁,鲜红香辣中带着微甜的可口滋味。别忘了,小馒头可是辣椒螃蟹的绝配!辣椒螃蟹还于2011年被CNNGO评定为全球50大最美味菜色的第35位噢!

肉骨茶 | Bak Kut Teh
肉骨茶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据说是由来自中国广东与福建的劳工带入新加坡的。在殖民地时代,苦力生活贫困,粗衣糙食,营养不良,故将带肉猪排骨放入搭配中药煲制而成的汤底中烹煮,边吃肉骨边饮茶,补充体力。新加坡的肉骨茶主要分为海南派(重胡椒味)和福建派(重药材味)两种。

炒粿条 | Char Kway Teow
最初,炒粿条曾被认为是只有穷人才吃的食物,通常由渔民或者农民在夜间售卖,以此增加收入,他们用剩饭菜来加工这道小吃。扁米粉与酱油、虾酱、罗望子汁、豆芽、韭黄、腊肠以及鲜蛤一起翻炒而成。发展到现在,炒粿条已经变成了一道在新加坡随处可见的经典美食,且增菜减油,越来越健康。

咖喱鱼头 | Curry Fish Head
虽咖喱源自印度,可咖喱鱼头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菜,你在印度绝对吃不到。新加坡版咖喱鱼头改良了配方和烹煮的方法,平衡了香料的浓郁和鱼头原味的鲜美,成了一道新加坡人人都爱吃、会煮、会卖的美食。

咖椰土司 | Kaya Toast
咖椰土司鼻祖亚坤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售卖咖椰土司。两片土司放入烤炉中烤制微焦,然后均匀涂抹上咖椰酱,放上一片黄油,从中间切成两份,完美的咖椰土司就完成了。配上一份半熟蛋,一杯咖啡或奶茶,地道的新加坡式早餐。

红豆冰 | Ice Kachang
最早出现的是“冰球”,将碎冰压成球状,浇上彩色糖浆,捧冰球直接吮吸,是新加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头常见冰品。而红豆冰是现代的升级版,果冻、红豆、甜玉米和棕榈籽于小碗中,铺上小山一样的刨冰,再淋上色泽诱人的糖浆和炼乳,这种碗底藏“金矿”的刨冰最让人欢乐的是“掘金”的过程。

菜头粿 | Chai Tow Kway
萝卜糕是一种广东食品,菜头粿是它的闽南/潮汕语称呼。新加坡及马来的萝卜糕主要以炒为主,切成块的萝卜糕与鸡蛋一同煎至金黄,发出砰砰声,加入调料和豆芽翻炒,撒上葱花即可。分为“白色”(原味)与“黑色”(加入甜酱油)两种。

酿豆腐 | Yong Tau Foo
往豆腐,甚至辣椒、豆角、苦瓜、蘑菇、茄子、豆皮等食材里填入鱼肉或猪肉蓉馅料,放入汤里烫熟。汤头清淡,可干食或汤食,也可搭配米饭、面或米粉,辣椒和甜面酱更是不可缺少的调料,很受新加坡人欢迎。

罗惹 | Rojak
罗惹在马来语中意为“狂野的结合”,是一种传统的蔬果沙拉,可作为头盘或单独菜肴,颇受欢迎。在新加坡主要有两种罗惹,马来派是炒花生碎与豆芽、蔬菜、油条、菠萝及黄瓜混合,放入特有的发酵辣虾酱;印度派是在马来派的基础上加入印度特有的红色香料与辣椒的火热色彩。

乌打 | Otak-otak
乌打在马来语中意为“大脑”,因为其柔软糊状的质感与大脑颇有相似之处。把鱼肉与椰浆、辣酱、香茅及大蒜混合腌制后,裹在香蕉叶中蒸软,后放在炭火上稍微烘烤。新加坡的乌打源自马来西亚的麻坡,据说其产生是当地渔商为解决卖剩的渔获,混合娘惹善用的香料,用亚答叶包好至于炭上烧烤,再放进篮子叫卖。

福建炒虾面 | Hokkien Prawn Mee
福建炒虾面是由战后中国南部的福建水手发明的一道菜。每当工厂下班,他们便会聚集在梧槽路(RochorRoad)上用炭炉煎炒面长里多余的面条。用蒜、鸡蛋、酱油、黄面、米粉、豆芽、虾和鱿鱼等,配上必不可少的鲜美汤头,用旺火爆炒至微干后制成。

珍多 | Chendol
在上世纪60-80年代,摊贩们推着手推车,走街串巷叫卖,如今这种常见甜点已进入各家餐厅与众多食阁中。椰浆、绿粉条及香兰汁和棕榈糖,配上碎冰、红豆、糯米、仙草和奶油玉米,香甜不腻,奶香四溢的珍多,是新加坡暑热天气的完美搭配。



图文来自网络


    关注 创意生活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