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经典:奥灶面

 

清晨,昆山人最喜爱享用的,是一碗当地特有的奥灶面。面如龙须,汤味浓香,五花八门的浇头,可以按各人喜好选择。其中又以红油爆鱼和白汤卤鸭两种最为经典。甚至在奥灶面没有正式命名以前,昆山面馆大多以这两种浇头,来称呼当地面食。...



《寻味课堂》是江苏广电总台《寻味江苏》栏目唯一官方公众号。《寻味江苏》由江苏广电总台、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江苏省旅游协会以及江苏省餐饮创业营联合打造。既是一档围绕美食、旅游、亲子筹划的文化节目,又是一个全年度、全景式、全媒体的互动交流平台。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清晨,昆山人最喜爱享用的,是一碗当地特有的奥灶面。面如龙须,汤味浓香,五花八门的浇头,可以按各人喜好选择。其中又以红油爆鱼和白汤卤鸭两种最为经典。甚至在奥灶面没有正式命名以前,昆山面馆大多以这两种浇头,来称呼当地面食。
奥灶面,这个古怪的名字从何而来?有说法认为,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金口御赐,但仅是传说,无从考证。比较可信的记载,是1853年昆山半山桥曾开设有天香馆,专做白汤卤鸭面,与当时昆山另一家云记馆的红油爆鱼面,并称双绝。传至上世纪60年代,天香馆破败下来,门庭冷落。昆山人见状,常摇头叹息面馆"腌臜"(昆山话中意指"脏乱")。就在奥灶面勉强支撑之际,却幸运地遇到了刘锡安。他是昆山面点大师徐天麟的爱徒,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锡安将奥灶面重新整顿,并推上了大舞台。带有贬义调侃的“腌臜”,被巧妙谐音成“奥灶”。
奥灶馆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说:"
到(一九)八几年,我在上海开全国旅游大会。就把这些面,统称叫做奥灶面。奥灶面含义,主要是“灶上的奥妙,奥妙的灶头”。"
灶,是中国后厨最传统的工具。按灶膛的数目,又可分“两眼灶”或“三眼灶”。奥灶面强调了灶,是因为这炉膛里的火候,对它太重要了。
奥灶馆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说:"
奥灶面总体就两个字,热和原,原汁原味的原。"


奥灶面对温度的要求,近乎苛刻。可以总结为“五热”。面、碗、汤、浇头、油,都要热气腾腾。传统手法中,面在锅底,碗在水面,连碗带面,都要煮到滚烫。

奥灶馆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说:"
比如现在冬天,外面下雪了,吹西北风,进来很冷的,这碗面端上来,你手都碰不上,很烫的,这个红油铺在那里,看不见热气,你不小心一吃,嘴唇都要烫开,面就是要吃热。"


奥灶馆奥灶面传承人

刘锡安


味道的调制,最看出一家面馆的功力。红汤的秘密在于制卤。主料用鸡鸭鱼肉,再用鱼鳞、鳝骨制成鱼膏,充作辅料,佐以糖、盐、黄酒等调味。白汤的调制称作“白煮”。用的是昆山麻鸭,将鸭肉放入清水煨煮,大火烧开,小火慢炖,直至汤味浓厚。制作浇头时,红油爆鱼面,要选用六斤以上的活青鱼,鱼肉切块,煎炸卤制成浇头。宰杀青鱼时,特别讲究“鱼不落地”。鱼鳞鱼骨等下脚料,可以熬煮鱼膏,让鱼面增添鱼香,原汁原味。
奥灶馆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说:"现在的市场跟以前不同,现在吃面,多的时候几百人一两千人,现在我把这些汤,浓缩改革了,一桶白汤里,我把很多料浓缩成高汤,再详细的我就不好讲了,那是秘密的。"

面条,要用细如灯草的龙须面,不仅是因为它筋道弹牙,还因为它密集的缝隙,可以很好地挂住汤味。昆山人说,唱戏靠腔,吃面靠汤。所以这一口面汤,便可评判出功力的高下。

红油白汤,爆鱼卤鸭,这一红一白之间,蕴藏着无数昆山人的记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厨师刘锡安,如今已是年过七旬的老者,他亲历了奥灶面的起起落落,也希望这一碗面,能走得更长久。

奥灶馆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说:"我做奥灶面,最厉害的是在1960年,困难的时候,我们这里原来有个大众饭店,我在里面做面,每天要下2000斤面粉的面,农民排队,用面粉来加工,那时候最厉害了,每天排队,吊的汤不得了啊,每天几十桶几十桶地吊。

这是我儿子,老二,他也是做奥灶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这是我孙子,他也接我的班。

我们在厨房里,孙子下面,儿子舀汤,我吊汤,一碗奥灶面,我们祖孙三代一起做,下面给老百姓吃。

我很开心的,因为我后继有人。"








JSBC《寻味江苏》推荐品牌

(排名不分前后)

锡笼记(无锡)

猫咪灰(南京)

香山湖(南京)

和善园(南京)

绿杨春(南京)

荣华楼(高淳)

江之源(镇江)

关雎药膳(南京)

香木香羊(南京)

海盗船长(南京)

银丝面馆(常州)

冶山贡鸡(南京)

轻捞慢起(南京)

尚香汤包(靖江)

於氏龙虾(盱眙)

印象小城(泰州)

猫咪爱上鱼(南京)

陶兴宝小吃店(江阴)

持续加入中......

扫一扫,关注我


    关注 寻味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