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假如你救了一只蜗牛

 

文/高杰假如你救了一只蜗牛雨后,小男孩在小路上发现一只蜗牛,他蹲下捡起它,轻轻放进了草丛里。“别乱跑!”奶奶...

文/高杰



假如你救了一只蜗牛

雨后,小男孩在小路上发现一只蜗牛,他蹲下捡起它,轻轻放进了草丛里。“别乱跑!”奶奶喊他。男孩扬起脸兴高采烈地说:“我在救蜗牛。它在马路中间爬呀爬,多危险啊!我把送回家啦!”奶奶觉得无趣:“蜗牛知道你救了它吗?”小男孩想想:“它不一定知道。”奶奶说:“那你这好事不是白做了。谁知道你救了一只蜗牛呢?”男孩离开回答:“我自己知道就行了呀!我救了一只蜗牛,我很开心!” 

小男孩的回答朴实却又真诚,他的开心来自于忽视了外界的评判,也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之所以应该选择做好事不做坏事,不仅是因为做好能得到外界的奖励,做坏事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会直接作用在自己的身上。做好事得到的奖励是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做坏事最大的惩罚,是内心的不安。



就教育而言,这一观点同样适用。很多时候,教育的行为虽然实施了,但是短期以内却没有办法看到效果。在追求效率、追求速成的“快餐文化”影响下,付出与收获不对等,加上来自家长层面或者学校层面的压力,会致使不少人放弃原先的坚守,转而迎合他人的意愿。我们常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忘记学校所教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但是,面对现实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又有多少人能够不为所动呢?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兼顾方方面面的意见,这也是作为社会人的老师本身需要实际权衡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自我束缚,捆住手脚。在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材学习以外,带学生开展“大阅读”,带他们到书海遨游,鼓励他们以手写心,和他们一道亲近经典,尽管在短时间里不能带给学生语文学习质的飞跃,甚至会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可是学生一旦尝到了阅读和写作带来的甜头,自然会在增加对语文学科好感的同时,全力投入学习之中。随之而来的可能除了分数上的变化外,还有来自内在气质的提升。



因此,能否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只管自己救蜗牛,而不在乎别人是不是知道,也就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坚持把自己对于教育、对于学科教学的初衷保持下去。因为不确信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料,很多人最终败在了“最后的一公里”上。这其实也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利己”,应该是尽力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不管能不能获得客观上的好处。你自己对于自己主观上的肯定、悦纳、其实更重要。

假如你救了一只蜗牛,你觉得内在的满足超过了外在的肯定,那么你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发自本能的救其他蜗牛。对于教育而言,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方法是科学的,你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内驱力。成功,或许就在下一个转弯口。
编者按

这世间最自得的事情,莫过于始终循着自己的初心,不必在意周围的目光,因为我的事情不是做给你看的。这一路难免会有荆棘,难免磕绊。坚持下去,任何小事都能成就伟大。成功,真的就在下一个转弯口。
经典回眸(点击阅读)
【荐读】遇见,真好
【荐读】最是活动能育人
【荐读】玫瑰即使不叫玫瑰,兀自芬芳
【心灵】我宁愿还是个孩子(荐读)
姜堰教育博客/第317期
邓小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尽在教育博客


    关注 姜堰教育博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