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志:《负笈而行》读书系列之十三

 

我一直没有改变外出总要带上一些书籍的生活习惯。我坚信,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

我一直没有改变外出总要带上一些书籍的生活习惯。我坚信,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也无所谓苦楚。

二十年前,当我赤着红掌在雪地里奔跑时,这只是我求学的开始。我的求学生涯伴随着一挂印有红色“为人民服务”书包的出现而无限展开。这是我至今认为从哥哥那里承继的最为珍贵的财产。如果说,我今天能够认知世界的能力绝大部分是从书本上获得的话,这一点儿都不需要夸张。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聪慧,从感性走向理性,我以为,悬于双肩的那挂书包完成了我一生中最为崇高的业绩。十载寒窗,有什么能比头脑的充实更重要吗?随着书包和知识的一并膨胀,在我脚下的路竟漫长了。我先后辗转求学于九所学校,游离于昏灯黄卷的几十间教室,仰望了近千名教师的亲笔执教,而我始终没有放弃那挂书包。

每当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着无数个往来路途的辛劳时,我想,我行走的动力还是来源于身后的书包。它承载了知识和未来,承载了希望和理想,把一个茅塞未开的孩子从一间教室领向另一间教室,从一所学校引向另一所学校。现在,我已不是一名学生,但求知的欲望已凝固为永恒,所以,我至今保持了随身总要携带一些书籍的生活习惯。如果运载工具方便的话,会是一个书箱。这在古人看来不足为怪,但在今人已经很稀少很稀少了。

带上一本书外出也许方便,随手翻捡,冷书热读,总会有一些新意。一本《东周列国志》,我看要比《三国演义》更富有杀机和智慧;一本《人间喜剧》未必就如《儒林外史》更具有讽刺意义;《战争与和平》看起来未必就如《西游记》来得流畅和痛快。心境和时机不同,角度和取舍不同,也许就能读出新的风景。再说,千人千面,此一时,彼一时,一本《堂.吉可德》,少儿会笑,中年会思,老人会哭,岂能一概而论。不苟于世俗和定论,这也是收获。

带上一本书外出,那怕不读,至少也是一种姿态。动机良好,便可嘉许。回想起无数个寒暑交替的假日里,我总是背满了行囊,企求在时空的夹缝里充填自己的头脑。但无端的应酬,无绪的取闹,无意的放纵,那些可怜的书籍又被我原封不动地背向遥远的母校。我虽一无所获,但不后悔,因为我重视了书籍,尊重过知识,而且,在将来,我也会一如继往地负重而行。

带上一本书外出,是一种生存状态。这不是做给别人看戏,而是无愧于心智的自觉行动。孔夫子周游列国,他的书要用五头壮牛承载,我相信不会有几位诸侯前去观瞻。于我而言,军校毕业后,我的全部财产就是那两箱看似无用的书籍。当它们穿越沙漠、戈壁和草原,从遥远的六朝古都缓缓西来时,我感觉自己像个将军,正指挥着千军万马,准备在异域他乡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攻阀。对于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来说,十万大军可以当着百万调遣,所以,我读书不多,很多时候,我坚持只带一本书籍。
带上一本书外出,是轻便之旅,不会成为负担,不失却读书人的禀性。如果是遥远的旅居,可以一本一本地买来,边读边走,旅居结束,书箱就满了。如果是长时间的旅行,可以一本一本地送人,边走边送,旅行结束,你的头脑丰富了,你的游记写成了,而你还是一本书籍。若确属近程之旅,一本书最好一次读完,返回时,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理想的天堂就不会因为时间的局限而显得像钱夹那般狭小,它至少在思维的驱动下而无限扩展,更何况生动与鲜活。

读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背起那挂记忆中的书包,承载着读不尽的生活,我的步子越发沉稳而有力了。无论风雪雨露,不管道路泥泞,只要还存有一份不能平庸的理想,只要坚持一种不肯落伍的信心,书就会在合适的位置发挥着合适的作用。这时,你是否正在旅途奔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始终坚持读书。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言,那一箱书实在是太轻松而又太重要了。(“读书系列”未完待续,明起播发“清明系列”。)

(为了防止失联,请关注正文右上方蓝色字体“风生水起ybz"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入公众号,然后选择是否关注。)


    关注 风生水起ybz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