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收获10万车主,吉利博瑞是如何突围B级车市场的?

 

2017年4月9日,恰逢吉利博瑞上市两周年。作为吉利3.0时代的开山之作,博瑞累计销量近10万。在增长乏力、合资萎缩的B级车市场,吉利博瑞是如何突破本土品牌的雷区,又如何打造成一张为本土品牌自信发声的中国名片呢?...



在之前“自主十年”系列选题中,《童济仁汽车评论》曾讲述过吉利品牌十年的成长变迁史。近些年来,本土品牌呼声甚高,大部分都在寻求转型,希望向上发展,突破品牌天花板的桎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本土品牌的成功,仅停留在SUV板块,轿车层面仍是诸君的软肋。相反,吉利是本土品牌中为数不多在轿车板块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企业。


童济仁汽车评论 创始人丨老任


2017年4月9日,恰逢吉利博瑞上市两周年。作为吉利3.0时代的开山之作,博瑞累计销量近10万。在增长乏力、合资萎缩的B级车市场,吉利博瑞是如何突破本土品牌的雷区,又如何打造成一张为本土品牌自信发声的中国名片呢?



▎向上不易,风萧萧兮

相较于体量最大的A级车市场,B级车是非豪华合资品牌体现造车水准,也更重视舒适性的前沿阵地。然而,近几年,受到SUV和A+级轿车的双重挤压,B级车市场渐显低迷。市场所反应出的常态是:除大众、别克外,其他合资品牌的价格体系和终端销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具体到多数本土品牌,仍依赖于在蒸蒸日上的SUV领域与合资品牌相抗衡,借以突破10-15万的价格带,而在轿车领域则有心无力,尤其是被视为雷区的B级车市场。有趣的是,吉利最初的想法本就是奔着轿车市场“掰手腕”而来的。所以,在吉利的3.0精品车时代,定位于B级车市场的博瑞率先投产,博越、帝豪GS等之后才面世。

2016年,在B级车的销量前十榜单中,吉利博瑞全年累计销售5.2万台,涨幅达到59.2%,居于榜单第9位,也是唯一上榜的本土品牌车型,超过了索纳塔、起亚K5等主流车型。从销量的角度,《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吉利博瑞已经达到了比肩合资品牌梯队的水准,正成为B级车市场的中国榜样。



▎上市两年,博瑞引发了消费者的哪些共鸣?

最近几年,本土品牌在营销层面的成熟也令人刮目相看。博瑞上市两年,又是通过哪些方式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的呢?兵书有云,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就品牌而言,是要寻找与消费者在心灵上的共鸣点,不再是耿直的粗放式植入,而应是春风沐雨的细无声,这就是营销意义的成熟度表现。

印象深刻的,为了消除用户对于产品品质的质疑,吉利曾在去年7月份进行了一场24小时直播的拆车活动,博瑞对比雅阁,还邀请采埃孚资深工程师做特约讲解嘉宾。半个月之后,吉利又拿帝豪GL做了一次车对车垂直碰撞实验,意在印证产品的安全级别。同理,为了提振品牌形象,将品牌高度往上拔一拔,吉利赞助国家游泳队。在官车改革的春风中,博瑞晋级为外事礼宾指定用车和驻华使节用车,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亦成为官方指定用车。

无论是究极品质的拆车活动,还是注重品牌高度的官方用车形象,起码说明一点,吉利找准了适合自己的品牌方向,正在逐渐打造为一张中国名片,在谋取与消费者共鸣的同时,也能够塑造出一个“博瑞形象”。



▎产品为王,品牌溢价到品价比的过渡!

7年前,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汽车的全部股权,成就了我国第一个民营汽车收购外国品牌的精彩案例。当时,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不过,李书福采取了最为聪明的管理方式,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原则,不把中国的管理方式强加于沃尔沃身上,而是尽量撮合两个兄弟品牌在文化、技术和销售等层面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一个集团内的良性循环。

尤其在产品设计和工程制造领域,吉利借鉴并消化吸收的能力有目共睹,至少,我们在以自主品牌身份突破B级车天花板的博瑞身上看到了成果,ACC自适应巡航、近距离雷达探测等技术与沃尔沃的反哺息息相关。两年来,博瑞所获奖项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其产品实力,诸如,在2016第三届轩辕奖评选活动中,博瑞荣获了2016轩辕奖年度大奖,并于同年10月入驻北京汽车博物馆,被永久收藏。

博瑞上市两年,通过在产品层面的深度耕耘,为潜在用户树立起了消费信心。与此同时,用户的消费心态也在渐趋成熟,本土品牌不再是品质低劣的代名词,对于选择品牌溢价高的合资车型,还是性价比为王的自主车型,消费者已经具备了理性的判断力。15万元的购车预算,合资品牌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只要产品做得好,消费者就可以用钞票为之“投票”。博瑞应势而生,核心竞争力还是越级的产品实力,所说的“博瑞现象”亦顺理成章。



▎小结:趋势向好,本土品牌打破壁垒的契机

中国车市已经走过了不成熟的、粗放式的彷徨岁月,品牌之间的梯队屏障正在逐渐被淡化。在过去,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外国品牌,主要担心的是产品品质与安全,但是本土品牌的造车水平已今非昔比,有实力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原先由合资品牌构筑起来的含金量壁垒,正在被打破,品牌价值体系也在重塑之中。这是留给本土品牌的机会,只要做好产品,挣回口碑,“吉利们”的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多。
往期回顾

“排放门”持续发酵:欧美多家车企面临诉讼?

碳配额?积分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跑偏隐患!

汽车融资租赁:是新兴的蓝海,还是甜蜜的陷阱?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注 童济仁汽车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