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再想自招是否适合你家娃(干货)

 

写了很长时间的一篇,给你一个走在专业化路上的尹老师。...

自招真的适合你吗??
“前言”

自主招生,
总是初升高绕不开的话题。
但初次陪伴孩子升学的家长
想拨开云雾看清真相,
总是有难度的。
陪伴过一年又一年的孩子成长的我,
在此想提供一些数据、
真题和观点供各位参考。
先抛个小观点:
自主招生--
是强者的双保险,
非弱者的小捷径。
“自招数学你需要知道的”
1、决定你自招成绩的
主要是以下几点:
(1)数学天分和主动程度。
(2)平时接触怎样难度的训练,
(3)你们学校的数学难度。
(4)6-8年级知识拓展是否广,
以及掌握程度。
2、自招真题中
9年级涉及的比例极小,
目测10%左右,
而且这10%里二次函数、圆等内容,
其实也几乎是课本里没有的。
从四年知识在自招比例和
重要性来看应该是:
八年级>七>六>九!
3、不论自招中的推优还是自荐
一模分数和区排名都是重要的敲门砖。
一模没考好的,几乎什么都没有。
(除非--请不要假设你一模没考好
却在数学中既有天赋
比如新知杯获得二等奖)
4、自招数学和一模考数学
几何可以说是0交集。
一旦九年级选择了自招,
等于花在自招上的一切时间
都将对一模数学几乎不产生任何正面影响。
5、名额大量集中在优质学校
而且随着教育分层愈加严重,
自招名额集中现象正愈加明显。
今天特地找出数据计算了以下,
上海有大约300所初中
以四校自主招生为例,
2011年上海录取总人数前30名的初中
囊括了822个名额中的约603个,
占比为73.4%。
其中前五名之和占比为32.4%。
2016年上海
录取总人数
前30名的初中
囊括了913个名额中的789个,
占比为86.4%,
其中前五名之和占比为43.4%
(不包括第五名的并列)
如果算上并列第五的三所学校
这个数据将是51.9%。
翻译一下,
前2%学校得到的名额远多于后90%
且正在越来越多的路上。
其中以2016年数据为例
浦东初中
进入
录取总人数全市
前30名的有
张江(39人)
交中(18人但多数问交大附中)
新竹园(13人)
建平实验(13人)
上中东(11人)建西(9人)
6、自招竞争中能力评判标准
不是看总分。
首先各个学校的规则都不相同,
但目前的常见规则下,
数学的重要性占比是最大的。
数学>英语>理化>语文
以及学生综合素养
当然,还要看诸多外界因素。
7、不要被自招占四校招生比例50%
且还在增长等数据蒙蔽,
如果你所在的初中在全市名列前茅,
那么恭喜你,你占据了有利位置。
不然你要知道这50可能是这样来的:
A学校四校自招录取90人,裸考录取10人,
B学校四校自招录取1人,裸考录取9人。
虽然上面例子数据有些夸大,
但希望各位能明白这层含义,
重点是普通初中拼裸考
的可能性远大于拼自招。
8、“自招是强者的双保险
而非弱者的小捷径。
平心而论,显然同等的中考分数,
民办初中学生在市重点以上高中
成绩拔尖的可能性依然高于公办。
究其原因是数年下来不同难度
训练下积累出能力上的差距。
但这份差距在中考中体现的
不够明显,
能力突出的学生很可能
一不小心就滑出了四校八大。
如果这一现象大量存在,
就是四校八大等市重点的损失。
自招的本意是避免错失好学生,
真正能力突出的学生。
而且自招名额有限,
四校的自招比例有50%
但其他市重点就没有这么高比例。
如果你能力不是真的让学校
觉得错过你是遗憾,
可能学校也只是建议你好好努力,
中考再报考他们学校。
9、以下几类学生不适合自招
(1)每次考试都差口气
感觉每次考试都有失误,
如果这次没有XXX失误,
就可以排在XXX名。
而学校前XX名有望入围XX校,
感觉自己很有希望。
在这里我想说,
你的确很有希望,
但经常差一点说明能力还不富余。
而且自招不是挑选出
勉强可能考上本学校的学生,
而是综合能力有富余
但避免失误的发生。
你的希望主要还是先争取在一模中脱颖而出。
10、不要用小学奥数的方式来理解自招
小学学奥数
只要不是1-2年级,
我基本都是支持的,
自己也教过一届又一届
小学奥数学生,
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
但小学奥数和初中自招存在以下区别:
(1)、小学奥数门槛低,初中自招门槛要高不少。
(2)、好初中的小升初得到考试机会相对容易
而且不同学校之间可多点尝试。
初升高则难许多,
且同等学校自招时间大量撞车。
(3)、小升初择校几乎都
涉及奥数和初中知识、初升高则不一定。
(4)小升初没有统一升学考试和分数线,
但初升高的升学还是以中考为主。
11、如果你看完以上扔没有放弃自招
真的觉得自己有这份能力。
我的建议如下:
6-8年级尽量学深一些,
尤其公办学校,
你们平时的作业和考试难度
对于好学校的自招实在太低了。
具体哪些章节时重点请参考
我下一篇具体针对自招数学的真题分析。
9年级安心备考一模,
如果你觉得自己对一模数学
满分或接近满分比较有把握,
可以适当抽空训练自招真题,
并反复刷2-3遍。
如果一模考的很理想,
再集中一个时间段准备。
还是那句话,
自招数学考的是6-8年级的积累。
跟初三上学期基本没有半点关系。
“九年级开始自招是伪命题”
我一直建议带教学生的家长
(尤其公办学校)参考两个思路:
1、公办学校学的简单
如果娃尚有能力,
6-8年级没有明显的升学压力,
为什么不去学深一点呢。
这个时候的能力差距
不是三五分统考成绩差距能衡量的。
2、如果娃没有绝对的把握,
9年级这么大的升学压力,
为什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招中呢。
这个时候的能力差距放在一边,
每个科目都应该紧盯这三五分的差距才对,
毕竟5分可能都够上好两个层次的学校了。
很多家长不理解1和2中的能力有何区别,
一模和中考现在是个极其两极分化的考题,
但初三的命题游戏规则
与6-8年级各种周测、阶段考有很大差别。
举个例子吧:
因式分解,
作为七年级上学期极其重要的知识模块,
甚至说对初中生数学能力
决定性和重要性都数一数二的章节,
普通学校要学近一个月,
好的民办学校甚至要学
十多种方法和题型。
不同学生之间在这个知识点上
有极大的差距。
拿张江来举例好了,
假设一份有相当难度的
均分70左右的因式分解试卷,
不论你这部分学得如何,
这部分考95分还是45分
二模和中考中
因式分解都送给你4分。
因为这个知识点命题
已固定在填空题7-10中的一个题,
难度简单到半小时就能
让一个六年级学生学会模仿。
我都能告诉你具体
轮流考哪三种简单题型。。。
这样的知识点何止因式分解一个例子,
6-8年级简直无处不在。
所以,
6-8年级,
如果是公办学校中上的孩子,
为什么你只关注学校考的呢。
学校讲得简单考的简单的情况下
无非是重复的刷基础题。
刷基础题对中考很有用,
对于数学能力意义有限。
而这份能力,
将是你能把高中数学学校什么程度的重要支撑。


“现状”
我师范大学毕业
进入教育行业是2010年,
那时候上海初生高
还未明显刮起自招风。
但年复一年都感觉到
这股风愈加热。
最近一两年,
走进上海绝大多数的
教育机构或小型工作室,
九年级都不会少了
以“自招”为名的招生。
少不了“利用”自招让你有紧迫感。
任何专业与非专业
都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
初次陪伴娃升学的家长的确难以抉择。
首先,
初中自招
是个远比带裸考学生专业的领域。
原因有三:1、自招真题难以收集。
百度文库真题基本一卷难求。
对命题导向和难度不易把握。
上海多数数的出名教育公司的教研团队
都拿不出几套真题。
很难要求老师们都研究过命题。
2、对老师专业性和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
中考150分的同学自招0分不算异常。
老师虽现象不会这么严重,
但道理是一样的。
老师不是神。
3、从小学奥数、到初中、
高中数学体系都要较为专业。
很多教了十多年
但不主动研究自招的初中数学老师,
其实对自招的了解并不够多。
一般公校的初中老师与高中老师
存在知识体系上较明显的差异与隔阂。
想相互了解并不容易。
同时具备以上素养的老师不是多数教育机构都有储备的。
我不否认上海老师们的优秀,
也不否认这个行业的鱼龙混杂。
对于自主招生,
我觉得好船长毕竟是少数。
我也并不否认自招的意义,
只是见过不少走过弯路的孩子。
在此建议谨慎选择
九年级把主要精力置于此。
以下为去年所编写自招相关内容:
“自招有何必要性”
写在题前:
高考拔尖拼数学,
中考拔尖拼语文。
一、客观现象的必要性:
现今上海的中考由于难度导向的原因,并不是选拔更具有高中竞争力学生的最优方案。尤其是数学,在8:1:1的导向下,基础考察已不再是检测基本功的基础,而是成了送分,依此造成的结果是区分不出拔尖学生和中上学生的差距。从而造成许多中考数学满分或近满分,一上高一数学上期挂科甚至从未浮出水面的现象。这其中,固然有初高中自身数学难度差距的原因,但近年中考导向,尤其2005年上海中考变脸:实行“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之后造成中考区分度的弱化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补充1:命题“区分度”本就很难面面俱到,能区分出顶尖和较好学生的试卷,往往区分不出较弱和中等,反之亦然。

补充2:请勿将现行中考政策过度负面解读。在大部分难度和环境下,依然是拔尖的学生相对更容易脱颖而出。这其中只是相对比例的问题。

补充3:现行政策的缺失相对更集中在少数顶尖高中和拔尖学生的区分度上,对于区重点和普高的区分,甚至普高及以下的区分还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二、重点高中的必要性:
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下,重点高中自然是追逐“升学率”和“贡献率”(指有特长可以为校争光)的,这也是好的重点高中赖以生存和长期获得资源优势的基础。而且为了更容易出拔尖的成绩,不同在难度和进度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对学生自身功底的要求,甚至天分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并不完全能依靠现行中考选拔出。而且,不同学校对学生要求的能力有所不同,例如60%一本率的市重不会以95%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考察学生,就算都是四校,依然存在着偏文偏理科的印象区分。因此,“自招”是必然的,也是需要的。个人客观的说,拿一份上中、华二自招数学试卷来考察学生,远远比中考数学卷更能区分出学校自身所需的区分度,从而从较好学生中剥离出了顶尖的学生,但如果拿同样试卷来考察较弱学生和中等学生的话,将同样没有任何区分度。

三、拔尖学生的必须性:

趋势:以四校为例,自主招生占全部招生名额从几年前的近三成逐渐增加到现今的近五成,可见顶尖学校对自主招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自招的学生在四校分班中也有着极大的优势,例如华二“科创班”、“人文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从自招学生选拔而出。甚至优秀者,在提前录取的签约仪式上便可提前承诺分进最好的班级。因而,对资质匹配的孩子来说,自招是无法忽视的途径。(在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进入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班级,就会有更好的发展,个人持保留意见。)
但不论何种必要性,
针对的是大环境。
是不是针对你,
就要因人而异了。
“自招不是捷径”
一、优质中学资源的优势但凡是资源,前面提到过,好的资源分层必然是客观存在且残忍的,且各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特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的优质学校资源特征有显著不同。在此仅讨论特征相近的初中、高中。
首先,优质中学的产生大体基于三点,一是本中学教学、教研系统的运转效率,二是本中学招生、升学政策上的优势及对学生的筛选,再加上一、二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付出的努力。客观上,其实本是优质资源集中化,或者是说分层教育的产物。决定教学深度的,往往是受众团体的能力和资质。有一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对于资质足够的学生来说,只要学生能消化,教深一点是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以数学为例,课本和中考的难度,以及其相应指导到的数学思想和技巧的确远远无法应付较有深度的高中数学学习。

说了这么多,简单概括一下想到的优质中学资源的几点优势:(以数学观感为视角,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较好的民办初中:(1)生源以选拔为主,可以全区甚至全市选拔招生。(2)教学有深度,思维拓展性较强,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初高中的衔接。(3)更受高中名校的青睐,部分学校甚至有嫡系高中额外的推荐名额。(4)每周都有考试,且题型较为灵活、新颖,给学生紧迫感。

但,不是多数学生适应及适合这类学校。对学生的悟性、资质、提前预习、甚至习惯和家庭教育都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对某些换个学校其实能考前,但在这类学校只能排在末段,从五六年前就义了解到,末尾劝退制度是这类学校的潜规则。

2、较好的公办初中:(1)对学生资质要求不算高,但录取率较好。(2)刷题较多,同等能力情况下的应试能力较强。(3)较好公办初中的特色班整体能力是与较好的民办初中看齐的。

但,如果你是资质卓越的牛娃,这里或许不能发挥出你全部的潜能。如果你的目标是四校或者八大,或许你会在高中付出更多的。

3、较好的高中:由于优质高中无公办、民办的区分,因而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源、进度和教学难度上。(1)题型更为灵活,能加深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2)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号,进度可以更快,高三能有更多的复习时间。  (3)更好的学习氛围,层次更高的竞争,相互促进。
二、个体与整体

第一部分结尾提到的,虽说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班级,在整体成绩上有明显的优势,但那是筛选的必然结果。但针对个人来说,未必如此。
从教多年,见过不少资源的错配。或者是资质卓越的孩子在一个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或者是能力不支撑的孩子来到了满是学霸的环境。前者受限于班级整体能力,老师能支持到的深度不够;后者受限于跟不上整体的难度,花在基础上的精力也不够。


当然,一个孩子的能力不是小升初时候就能下定论的,但就数学来说,接触一些小学奥数课程中不同知识模块,便可从孩子的接受速率中判断出孩子大致的接受能力。初中升高中的判断标准,或许难以用初中奥数的标准,但初三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一模、二模、中考的分数高低并不是完全匹配的。

总结来说,多数考得上相应学校的孩子是能适应相应学校的,但少数错配也是存在着,可以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细节,或者跟了解孩子的老师们了解到孩子与所有孩子相较而言的各方面能力。

三、自招不是捷径

1、自招的目的

理解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期待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成长。但从参与自主招生的学校角度,目的是为了提前获得更优质的生源。如果你的能力与目标学校是相当的,但学得比较有深度,只是担心裸考发挥失常,那么自招是你最好的选择。如果你当下距离目标学校尚且有较大的距离未跨越,并不建议可以为自主招生做多余的准备和学习。换一个角度,如果你是某校自招的主管者,你的目的也一定是筛选出更有可能在高中学习中为校争光,或者提高三年后本校升学率的同学。

2、奖项是捷径吗?

拿新知杯举例,一般一、二、三等奖合计大约150人。一、二等奖95%以上最终都去了四校,少数可能是自己选择不想去的。三等奖里也一大半最终去了四校,余下的至少也是八大。数学有参考价值的只有新知杯。物理、化学、英语也有相应能被认可的一线杯赛。且不论这些试题是否能看懂。更重要的是,如果平时接触的题型大多是角为基础的,其实距离这种一线杯赛的差距是很难跨越的。

“民办、公办在自招中对比”


因为自招的目的是选拔出更具有高中学习能力的学生,那么在初中阶段的思维和难度更接近高中的“民办”初中更容易受到青睐。其实小升初也有同样的逻辑。关于自招中民办与公办的比较

参考自招的标杆--四校自招

提供一个15年数据供参考:从2015年被四校预录取(只统计预录1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来看,公办初中有8所学校,共计180名。民办初中有14所,共计540名。公办初中毕业生人数:民办初中毕业生人数=6:1  。也就是说从毕业生人数来看,公办初中是民办初中的6倍,但从被四校预录取人数来看,民办初中却是公办初中的3倍。另外,公办初中的学校被四校预录取20名以上仅只有市北(初中)一校,而民办初中的学校被四校预录取20名以上却有9所。

关于四校自招的标杆杯赛--新知杯
可以参考一下获奖生的学校来源信息。如下图:

看得出集中度是挺高的,除了公办中专攻竞赛的是市北初级,余下的名额9成以上也都被民办初中摘得。而且,仅浦东就有100多所初中,可想超过95%的初中是很难获得哪怕一个名额的。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除了能力的差距,还有所见题型深度和灵活度上的差距。此处就不展开聊了。
“尹老师到底想说什么”
自招不自招,
对备考计划都是大事。
还是那句话,
6-8年级建议学深,
有能力的也为自招打下基础。
9年级好好准备一模,
考好一模才更容易有自招机会。
不然纵使学会十八般武艺,
最终登台演出的是他人,
何其心酸。
先登台再说!!!
 
下期见。

对了,上图的尹太下周就生日了,
想借机让大家帮我夸尹太美!!
尤其这温暖坚定的小眼神。



























同教书一样,写公众号也是尹老师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11月起添加一个超链功能。往期选载:

初高中衔接--数学

高二--浅谈数列

因式分解详述

关于自招与择校--第二篇:浦东部分初中校情分析

高考排列组合剖析及题型总结

初二数学为何“两极分化”剖析及近期初二备课总结











微信号:yinchong1001
        数学尹老师

            初高中

5-8人精品小班数学教学





           地址:浦东新区白杨路、龙阳路交界。

          (地铁2、7号线龙阳路站5号口对面)


    关注 数学尹老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