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再议“培养理论”

 

该篇论文的作者将对“培养理论”做一次重新的审视和剖析。...

再议

“培养理论”
现如今,媒体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除了带给我们积极的方面,当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当下传媒的特性,更倾向于放大消极的一面以博得受众的眼球。无数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的暴力事件,主角大多受到了周遭环境(其中有很大比例的暴力游戏、电影、媒介等)的影响。


格伯纳

自20世纪中叶起,一些传播学家和心理学家便开始了有关于媒介影响的漫长研究,其中的佼佼者,就包含“培养理论”的创始人——格伯纳博士。从那时起,“培养理论”似乎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就如同“欧几里得”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一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理论”的局限性也慢慢地显现出来, 2015年7月9日发表在《Child & Youth Care Forum》上的论文《Media Managing Mood: A Look at the Possible Effectsof Violent Media on Affect》正是对“培养理论”的一次再讨论。该篇论文的作者Alexandra Merritt、Rachel LaQuea、Rachel Cromwell、Christopher J. Ferguson将对“培养理论”做一次重新的审视和剖析。


—— 科罗拉多枪击

除了审判,还有什么?
2012年7月20日,震惊世界的科罗拉多枪击案发生,嫌犯詹姆斯霍尔姆斯被判处终身监禁。他的行为正是模仿了《蝙蝠侠》中的暴力情节,一瞬间,舆论甚嚣尘上,有关“培养理论”的探讨又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就已经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培养分析”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知社会现实的影响。从第一个方面来讲,格伯纳等人除了在一些事例研究中发现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外,在整体上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在第二个方面,格伯纳等人的研究却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格纳伯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数十年来,媒介暴力对儿童情绪表现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视角切入,不难发现,这种潜在影响中已混入了一些不断增加的“复制的危机”,本研究旨在追溯这种消极影响的来源。Alexandra Merritt等人以一份样本容量为536的拉丁裔人群为研究主体,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检测暴力媒介对样本人群的影响,旨在找寻新时期媒介内容(网络视频、游戏等)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詹姆斯霍尔姆斯

真的是“培养理论”下的牺牲品么?


科罗拉多枪击后,大家都认为暴力媒介带来的连锁反应与“培养理论”所描写的如出一辙,但本文作者却不以为然。先以视频游戏使用的增长和其他类型的娱乐媒介,特别是媒介暴力,其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以及对年轻的成年人的担忧为例,说明媒介暴力对未成年人情绪表现的潜在影响已经成为了争论的源头。并根据“培养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探讨媒介暴力(电视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提出了不同于先前两种理论的情况,即媒介暴力对于未成年人情绪的影响不同于根据“培养理论”所提出的情况假设。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文章先使用假设法,假设三类的情况。假设1 电视媒介暴力的曝光和增加的焦虑压抑与潜在的沮丧具有相关性;假设2 相对于不使用媒介暴力或者媒介暴力的重度用户,轻度或者中度用户的观察绝大部分是积极结果,因此媒介暴力的曝光和情绪症状的关系是曲线型的;假设3 通过先前曝光现实生活中的欺凌行为,媒介暴力的曝光和情绪症状的关系将会有所缓和。

在验证三种假设时,抽取一份536拉丁裔人群的样本(注重人口种族问题的比重),减少了由于种族问题而出现的调查误差,同时还保证了男女比例的相对平等。对样本采用的调查问卷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保证了相对较高的信度,而且对于调查的数据采用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偏差,能够较好的反映数据集中的趋势。同时还对人口统计上的几个变量,如家庭情况,孩子参与活动等同时进行控制分析,避免了在同一次研究中出现多个无法控制的变量,并采用了相对公认统一的标准和分量表保证得出的数据准确性较高。
文章认为“培养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媒介暴力对于未成年人情绪的影响。首先培养理论的观点是电视媒体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会影响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在文章所研究的问题中,根据培养理论,媒介暴力对未成年人的暴力倾向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按照其调查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看来,媒介暴力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至少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在媒介暴力和未成年人情绪症状之间还存在的诸多影响的因素,如家庭因素,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情绪变化和暴力倾向,而不是单纯的归因于暴露在媒介暴力之下。

其次,“使用和满足理论”把受众看成有特定需求的人,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特定的需求和动机而想要得到满足。而在文章中,作者认为未成年人大量接触媒介暴力会增加受众人群的焦虑和抑郁,但是接触媒介暴力可能是因为这些未成年人可能先前就有焦虑等倾向或者可能是个人的一些原因,从而导致受众人群的焦虑和抑郁加重。但是这一过程不能说明媒介暴力对于未成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通过这一过程的求证研究得出结论媒介暴力对于未成年人情绪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下一个“詹姆斯霍尔姆斯”会是谁?
科罗拉多枪击案已过去3年,但对它的讨论却从未停止,人们似乎更需要大量的研究来阻止下一个“詹姆斯霍尔姆斯”的产生。该文的研究者们并没有贸然给出一个符合先前假设的结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使用暴力媒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之间存在正相关非线性关系,并指明了下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即更多的关注现实环境本身之于受众的影响。
期刊简介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儿童及青少年护理论坛)

儿童及青少年护理论坛是一种经审查,多学科出版物,欢迎投稿(原始)的实证研究论文和理论评论以及欢迎对儿童,青年和家庭的论文。儿童及青少年护理论坛,由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的相互关联的学科: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医学人类学,儿科,儿科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政策,学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以及政府机构和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寻求推动目前的知识和实践。

主编:汤天甜

编辑:王劲娴

文字(翻译):董立扬 于贤珍 郭鑫


传播是天天的告白

【天天微言】点评当下时事

【学术前沿】紧跟学术潮流

【业界动态】关注传媒世界

【资讯速递】打包行业讯息

【开卷有益】收割好文好书

每一条推送都是我们传媒人的告白~

tiantian-media


    关注 天天微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