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韵语--心絮如歌》:第十二节 换一种方式

 

------第十二节 换一种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这样的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老师,在教育中我们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一位热爱孩子,时刻为孩子着想的智者,还是一个扼杀天才的魔鬼?我认为在《一本书的“较量”》一文中的那位老师,是一位不理智者,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懂得教育规律的老师。大家都知道,作为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的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它是一个高层次的需要。文中的那位老师,没有尊重学生,她采用打电话叫家长这种威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交出课外书,最后学生虽然把书交出来了,但他是无奈地交出,口服心不服。从表面上看,这场较量好像老师取得了胜利,实质上,老师是最大的失败,她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老师一旦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应威逼利诱,要摆事实讲道理。有好多孩子吃软不吃硬,如果你硬塞给他一块石头,有可能他在咬石头的时候,也会咬破你的手。如果学生不交出书,那位老师又如何收场呢?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门徒顿觉心头一震。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块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与换路相比,换鞋要容易得多,但哲人却选择了换路。同样,在《一本书的“较量”》一文中的那位老师,她根本就用不着与学生较量,她可以换一种方式,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下课后和学生交流。可以在办公室给学生倒一杯茶,解除学生的敌对心理,然后和他讲明道理,告诉他上课看课外书是不对的,课外书应该放在课外看。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书信交流,网络交流等。

换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较量,也许很容易,课堂上就能解决,而与学生心的交流,却很难,它需要一个老师的爱心,也需要教育的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思想上最微妙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碰的好,能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而碰撞的不好,却也能给学生埋下仇恨的种子。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420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十三节 老师上课带不带手机,要因人而异------

现代通讯业的畅达无不让人感受到信息传送的便捷,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教师也是如此。尽管我们学校有明确规定:教师在上课期间不许带手机,但仍有许多老师偷偷携带。我估计了一下,我校半数以上的老师口袋里仍放有手机。

至于老师该不该带手机,许多校方的态度十分坚定:手机分散了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扰乱了课堂纪律,耽误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对学校的规定,老师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张老师今年四十多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时期,他母亲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除了一些常见的老年病外,还有严重的心脏病。那天,张老师正在上课,手机震动,一看是家里打来的。接还是不接,张老师犹豫了。接吧,肯定要挨批评,有可能还要写检查;不接吧,老母亲如果真出了事,他要后悔一辈子。最后他还是接了电话。张老师说幸亏他接了电话,并及时打了急救电话,才把他母亲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像张老师这样有特殊情况的老师,上课就应该带手机。但据我了解,多数老师并没有张老师那种特殊情况。许多老师的手机成了联系饭局和与美眉沟通的工具。所以,尽管许多老师上课带手机也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手机确实影响学生上课。所以,我觉得老师能否带手机应因人而异。那种家庭有特殊情况的老师,上课可以带手机,但最好打到震动状态;反之,则不要带手机。这还需要学校领导切实了解每一位老师的实际情况。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420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作者:黄斌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青春韵语--心絮如歌”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4420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