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艾灸你了解多少

 

我们与您相约共赴古法艾灸神奇之旅心随意动,意随心转。一起建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磁场...



灸疗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艾叶,故灸疗又被人成为艾灸。我们的祖先使用艾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他们在每年的农历四五月间,艾叶茂盛之时,将其摘下或者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以后做药用,其中以湖北蓟州出产的艾叶质量最佳,叶厚而绒多。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正是由于艾叶生长在光照较为强烈,山峦朝南的阳坡面,又是在每年阳气正处于上升阶段的端午节前后采摘收取,所以是纯阳之品,具有起死回生,温通经络之神效。故著名药物学家陶弘景在其《名医别录》中称'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在临床上,艾叶除了可加工制成艾条,艾炷燃烧灸用之外它还常用其他中药组成汤药供人内服,如中医妇科中的“胶艾汤"'艾附暖宫丸"等处方中均有艾叶。
(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历时几千年,艾灸时产生的“药气”由灸位的皮表及随呼吸被机体吸收能起到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及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说艾灸有直接去邪的作用。此外这种药气显然还有安神,醒神和通窍的效用

从左侧《庄子·盗跖》中可以得知,孔子说“我一直没有生病就是因为自己经常艾灸”。因为艾灸能够祛病缓疾、延年益寿,所以孔子长寿功劳肯定缺不了艾灸的调养。

中国人用艾灸治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全面了。比如在《孟子·离娄》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句话是拿艾灸做了一个比喻。古久指出疾病缠身七年依然可以通过艾灸治疗,并且恢复健康,由此艾灸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医圣孙思邈灸足三里活百岁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医圣”之称的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中年时喜欢上了艾灸,据其自己述说常常“艾火遍身烧”,且尤其爱灸足三里穴。孙思邈即便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正是因为艾灸的这种神奇功效,令他痴迷不已,在其所著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两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艾灸的内容,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在灸法上他就增加了许多种隔物灸的治疗方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隔商陆饼灸等。
犬宋皇帝是灸疗的忠实粉丝
在清朝以前,上至皇家宫廷、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好艾灸,几乎人人都认可这种既能防病治病、又可养生保健的医疗方法。据《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急忙前去探望,并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赵光义体有寒湿,温热的气息通过艾灸送入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见弟弟饱受疼痛之苦,赵匡胤心有不忍,于是也给自己艾灸,分担弟弟的疼痛。古人赞赏赵匡胤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于是用成语“灼艾分痛”来颂扬他的美德,赞赏兄弟之间的情分。

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艾灸疗法不仅仅在民间盛行,甚至连皇帝都是艾灸的粉丝。赵匡胤亲自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并且相当信任。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传世墨宝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收藏着一份“灼艾帖”,其内容是说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艾灸的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与研究。南宋著名的画家李唐,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在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幅《灸艾图》,图中描绘的是一位村医坐在小板凳上,正在为病人灸灼背部。此图是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现存于中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果老是觉着腰部凉凉的,就每天用艾罐灸命门穴15分钟。

50岁以后每天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各种疾病。

俗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古人的养生方法真的超简单:一团艾草、一个穴位,每天坚持十几分钟。艾的温煦扫除了身体里的寒湿,让生命之火烧得旺旺的,健康就是这么容易


    关注 紫曦小资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