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视点 马桥文化,唤醒上海远古记忆

 

我的图文...



6月10日,“马桥文化论坛”现场。周自悦 摄

到目前为止,上海是三大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最早是“崧泽文化”,大约在距今5500年前后,遗址位于青浦境内,可以称为“上海之源”;其次是“广富林文化”,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后,遗址位于松江境内,可以称为“上海之根”;“马桥文化”最为年轻,所处时期距今3200年—3900年,位于闵行境内,可以称为“上海之本”。

6月10日,恰逢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闵行区政协主办的“唤醒五千年的记忆,难以忘怀的远古上海”马桥文化论坛如期进行。

追述“马桥文化”远古记忆


上海,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吗?“这种说法一直流传着,但考古发现,上海已走过了近6000年的文化兴衰起伏历程。在大约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国最发达的文明中心之一。”论坛上,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陈杰说。

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马桥镇俞塘村(北松公路北侧、花王路西侧)。1959年12月7日,当时的马桥公社联工大队俞家生产队社员在俞塘河南岸进行基建工程时,在距地表1.5米左右的土层中,发掘出一大批硬陶、黑釉等陶器器皿和碎陶片。12月10日,上海重型机器厂新建厂房需要填土,用挖土机在俞塘河北岸取土时,同样出土了大量古陶器具和碎片。这些情况被上报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年2月和1966年年初,分别进行了第一和第二次发掘。探明遗址可分五层:第一层是明清文化遗存;第二层是唐宋文化遗存;第三层是春秋战国文化遗存;第四层是商周文化遗存;第五层是距今四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存。

这里,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石器、骨器外,还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同时,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宽约45米、厚1米至2米以上不等、长度不明的面北向贝壳砂带。一直以来,学者对上海江海冲击的成陆年代众说纷纭,马桥考古发掘的遗址,证明此地早在6000多年前就成平原陆地,5200年前就有人栖居。它把上海大部分地区成陆年代足足上推了2000多年。马桥遗址和“冈身”的发现,为上海“冈身成陆说”找到了科学依据。
1977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马桥古文化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命名“马桥文化”;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马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2月至1995年1月间,又分三个阶段对这里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这次发掘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原主任、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建在论坛上介绍,根据碳14测定等数据,“马桥文化”存在的年代对照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序列,其年代大致相当于夏代和商代。因此,“马桥文化”是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马桥遗址的发掘解决了年代关系和文化内涵问题,填补了环太湖地区夏商时期的空白。1997年3月,进行了第四次发掘;2012年9月至11月,进行了第五次发掘。

宋建表示,到目前为止,上海是三大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最早是“崧泽文化”,大约在距今5500年前后,遗址位于青浦境内,可以称为“上海之源”;其次是“广富林文化”,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后,遗址位于松江境内,可以称为“上海之根”;“马桥文化”最为年轻,所处时期从距今3200年—3900年,位于闵行境内,可以称为“上海之本”。

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认为,相比“崧泽文化”和“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更是南北文化在上海地区交汇的产物。他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人类活动发展过程中,马桥文化处于低谷之后的爬坡时期,是远古上海走出历史低谷的起点、也是远古上海开始攀援上升的原点。”比如,“马桥文化”的陶器生产正处于技术创新的转变时期,新出现了烧制火候相当高的硬陶和原始瓷。原始瓷是在烧制硬陶的基础上发明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其表面有一层光亮的釉。“马桥文化”的原始瓷既有青绿釉,也有黑釉,环太湖地区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出产地之一,黑釉原始瓷尤为罕见,这可以说是“马桥文化”的一大发明。

古文化遗址公园已经建成


“上海马桥遗址”碑,立于北松公路858号。此处,马桥古文化遗址公园已经建成。

2010年,因企业扩大业务范围,紫江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紫江伊城科技有限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至8000万元,将原有厂房拆除后重建。

该项目启动后,由于地块属于马桥古文化遗址的控制范围,公司为此与市区两级文物、规划、绿化等多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咨询和沟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址保护与工厂建设相结合”的构想,即企业拿出靠近遗址碑区域的地块来建设遗址展示园及陈列馆,利用离遗址碑较远的北部区域建设厂房的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得到认可后,公司专门聘请了具有文物保护建筑设计资质的公司对该建设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多方听取意见,对项目实施方案做了多次调整。2011年11月24日组织召开了项目方案评审会,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种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根据参会人员对该项目设计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公司完善了设计方案,并正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递交“马桥古文化遗址保护暨紫江伊城改建项目”的申请报告。2012年1月21日,获得上海市文物局对于项目行政许可决定书。
该方案中将厂区内原有分散在厂区内的建筑拆除,移建至厂区北侧,并大量减少建筑面积。厂房移建北侧后,临近北松路侧、约11400平方米的原厂区作为马桥古文化遗址公园陈列馆建设用地。并承诺该项目建成后马桥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域全年免费开放。

为了在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地下文物,2012年4月、9月,紫丹公司先后两次申请由上海博物馆负责工程区域内的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以确认本区域内地下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经过考古调查及勘探,进一步确认了方案的可行性,于2015年9月28日正式开始施工,目前已完工。项目总共占地21887平方米,其中遗址公园面积约11416平方米,厂区面积约10471平方米,厂房立面风貌与遗址公园景观相协调。项目验收通过后,遗址公园和文物陈列馆将无偿交与政府相关部门使用,并向公众开放。

以何种方式“活在当下”


近年来,“崧泽文化”遗址和“广富林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的力度较大,都建起了遗址公园。如何加强“马桥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成为论坛内外所关注的。

马桥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壳砂堤之上。2015年4月正式对公众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将“马桥文化遗址——古冈身”作为固定展位。此前的2013年4月,市政协委员、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周保春曾赴遗址取样勘察。

“原址呈现是最好的方式。” 周保春说。他举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例子:2001年,位于成都西北部金沙遗址的发现再现了古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于2004年底立项建设,2007年4月对外开放。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等部分组成。“陈展效果相当好。”
对于“马桥文化”遗址周边拓展空间有限、保护难度较高的现状,高蒙河认为,日本大阪历史博物馆的案例值得借鉴。“这个历史博物馆就处在城市中,与当地电视台共用一栋高楼。同一个大厅,一边是博物馆、另一边是电视台,地下一层并不是车库,而是隔着透明强化玻璃的古代遗址,展现了‘保护和利用不矛盾’的理念。”

论坛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马桥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闵行乃至上海最具水平和规模的重要考古遗址之一,不能让“闵行缺少一座马桥遗址博物馆”成为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短板。应依托马桥遗址公园,打造小而精的遗址博物馆标志馆、示范馆,可以创新建馆模式,不求大而全。

“‘马桥文化’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下又有多少人知道‘马桥文化’?所以,我们想通过论坛,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播,唤醒五千年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马桥文化”,进而认识上海的远古文化。”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说,“马桥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毋庸置疑,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化遗存和灿烂的文明,如何让更多的当代人更直观地接触‘马桥文化’的深厚底蕴?闵行博物馆、‘马桥文化’遗址陈列馆等的陈展,怎么梳理?也想以这次论坛为引子,请各界人士一起继续交流探讨,以期用最好的方式,将‘马桥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期编辑   王文佳

—————————————————

与协商民主同行

微信号:lhsbwx





转载请注明来源

联合时报社出品


    关注 联合时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