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感—关于书法艺术的一些感悟

 

提示:更多内容请点击上方↑来与轩艺苑加关注--------------------------------...



提示:更多内容请点击上方↑来与轩艺苑 加关注

------------------------------------------

书法杂感
—关于书法艺术的一些感悟

马行健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学好它,不但要娴熟地掌握其笔、墨、章法等技巧,而且要学好其理论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历史、地理、文学(包括诗词、歌赋、哲理)、文字源流、美学等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修养。这就是所谓:文心潇洒、博涉专精、技艺道法之兼修也。

学书法,其成功确非易事,但也决非不可攀登。我认为:“有志者事竟成”,功在于锲而不舍。书法艺术,绵延千载、历史沉淀、大浪淘沙,厚积薄发,早已总结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经验、规律和法则,也就是说:我们已“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我们只要循次渐进,志趣专精,坚韧不拔,勤学苦练,就一定有所造诣。当然,天分不同,成功有高下罢了!



书法,经历数千载,我们的前人已经给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要学好,要创新,要少走弯路,我们必须学深学透先人的经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融化自己的感受,才智和个性,水到渠成,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和确立自己独特的书体、书风,这也就是所谓创新了。学习书法艺术唯此为捷径,除此别无它途。否则,“欲速而不达”矣!



书法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内涵博大的操作过程。一篇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气质、功底、才华、情趣和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审美观。书法创作可以抒发性灵、塑造人格、表达人生感悟,陶冶自己的心灵和给人以高雅的精神享受!

有幸遇上佳作,顿觉心旷神怡,触目一派生机。或如饮甘露如沫清风;或如闻木萧之清婉,如听交响之雄浑……心为之所动,神为之所陶,高级享受之精神境界也!



汉字本身没有好坏高下之分。只有汉字在实用的基础上升华为书法艺术时,书写者在书写的汉字之中融合了自己的书写技巧、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之后,世人才用“书如其人”、雅俗共赏等标准来区分不同书者所写汉字的好坏高下优劣,才产生了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赵孟頫等大家。

历代研究书法的人,把书法说得玄之又玄,高不可攀。其实说得明白一点,书法只是写字罢了,读过几年书的人谁都会大笔一挥,没有什么神秘的。



要学习书法,首先要热爱书法,引起对书法艺术的热烈兴趣,而且锲而不舍;这就奠下了一个书法家的先决条件。其次还是兴趣,你先找到一根对你有兴趣的盲公竹(领路的),你对唐碑、魏碑或晋帖有兴趣,你选定一位做老师,临摹、阅读(阅读研讨每一个每一行,每一幅字的笔法、结构、分行布白、气势神韵等等),捉摸他的规律,再求老师朋友质疑问难;或向前人古人求教(咀嚼前人古人的书法理论)。作为一位书法艺术的追求者,这就具备了起码条件。

一位书法艺术家,必需要有你自己,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的生命,你的灵魂。这就要有一定的天份,要有多角度的文艺修养,要有经风雨见世面的人生感受融入你的创作中,然后你的创作才有色彩,有光热,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始终贯彻的是,对艺术和人生的激情和热爱。



书法要有传统继承,但继承完全是为了创新,创新才是目的。学书法要掌握规律,好比赛球、下棋,你必须按规则进行一样。但作为艺术,它又不能死守规律。清初大书法家傅青主(山),记下一段心得:一位小武官猛参将,平日字写得劣,但初六那天他标出一段告示,书法“奇奥不可言”。青主心里羡慕,很想模仿他而不可得,青主又看到小孩临字,乱七八槽,都不成字,但当中忽然出现十分奇古的字,“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 不可思议”。青主叹息说:“才知我辈作字,卑陋捏捉,安足语字中之天(天趣,天真无碍)!” (《霜红庵集》卷四十)不懂字的猛参将,初学临字的小娃娃,有时写出一些字,会令大书法家惊服,这是因为大书法家自觉框框套套太多,缺乏天真和自由之故,写字要能入(掌握规律),也要能出(突破规律),这就要苦功和天份。郑板桥的字,按笔划来说,笔笔败笔,但按整体来说,则奇谲变化,妙趣横生;笔笔败笔转化为妙笔,这是书法艺术的“二律背反”。



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着良好书法基础的人却滋长了许多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些人不再静下心来潜修日课,而是极其热衷于追求“书外之功”了,参赛夺奖、办班赚钱、沽名钓誉、谋取头衔……为此而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于是在当今弘扬和发展书法的热潮中,著名的“书法大师”满天飞,可真正被人理解和接受、能让人颌首称道的则少之又少,这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试想,如果没有严肃而端正的态度,执著和刻苦的精神,大笔一挥就能涌现出一位书法大师,那书法家不是太廉价了吗?其书法还有什么高度可言?



当然,世人对书法作品的喜好也是各有侧重和不同,有人喜欢端庄的,就有人喜欢恣肆的;有人喜欢秀润的,就有人喜欢粗犷的,只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关键就在于欣赏者自己如何去感悟,这和人们各自的环境、阅历、性格以及学养等诸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因《兰亭序》而享誉海内外的“书圣”王羲之,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及其所创书法之高度自不待言,自古就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赞语。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厚爱至极,结果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惜因留存下来的书作非临即摹,现已无一真迹墨宝遗存,诚惶之中也让人生出许多的疑惑。而有人更对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宠爱有加,才不考虑你是不是“书圣”,大有对“书圣”视而不恭之意。于是也就有了“后王胜前王”一说。即便是在我国古代,也早有人敢对王羲之书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像韩愈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说,张怀瓘也有“逸少草有女郎村,无丈夫气”之评述等等。



清人袁枚曾经说过:“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由此可见,人们对王铎书法的喜欢和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后王胜前王”一说,也不能说明人们对“书圣”王羲之的不恭不敬,实在是书法的百花园中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的景象而已。

似乎书法要讲发展就不能讲继承,而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这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认识上的盲区,难怪有人对传统笔墨尚一知半解,却热衷于所谓的“现代书法”,实在是因为它可以不受传统的圈限和影响,可以不讲规则,不讲法度,一任肆无忌惮地胡涂乱沫,末了还能堂而皇之地冠以发展创新之名,“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不是在拿书法寻开心吗,何来高度可言?到头来还闹得书法界沸沸扬扬,一片混乱。



有道是“字有渊源”,书法的高度不是可以通过走捷径就能达到的,它是一种长期艺术实践和积累的过程。由于人们所处的各个时代不同,因此所体现的各自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见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就必须根据个人的学识修养,借助于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认知、理解和感悟,而无须曲意附合。其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从中得到借鉴,得到收获。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审美就没有客观评判的标准了,任何艺术都有其审美的客观标准,否则是非颠倒,高度从何谈起;美丑不分,又有什么审美可言?进而还有什么审美的愉悦和感受?由此我们以为,书法的高度应当是在吸收前人传统笔墨精髓的基础上,借助文字线条构成的有别于传统,又被社会时代所认同和接受的一种创新程度。




马行健名颖健,字行健,以字行,号海隅行者。

1968年生于江苏常熟。幼承庭训,随父学习书画,早年师从颜文樑弟子张伊凡(雨帆)先生,后携弟马峻拜师虞山派言焱(均如)、许鄂(如基)先生,同时师从本邑名家徐勤铭、郑棣青、顾纯学、金悠清、应凤仙、周嘉祥、李立新、王萌萌等诸师,自1988年始师著名书法家张锡庚教授,为最初8位入室弟子之一。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张家港分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常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常熟书法》编委。曾供职于常熟市书画院、常熟城市文明展览馆。

作品入展:

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等各级重要展赛

在2010年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优秀作品展中获一等奖、

“纪念欧阳修一千周年首届'醉翁杯'全国书画大赛”获一等奖、

2010年“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名家邀请赛获一等奖。

编辑出版有:

《2006江苏省书画院院长(美术馆馆长)作品集》(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常熟市书画院建院20周年纪念、

《山水清晖一纪念王石谷逝世290周年名家书画作品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传承虞山派 一常熟书画剪辑》(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常熟书画院2008年刊》(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一翁同和书法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束手有策--张锡庚书法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等。------------------------------------------

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


    关注 来与轩艺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