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and亲自阅读,推荐一本父母必读的书

 

这些年来关注亲子教育方面的书,也买了不计其数的这一类的书,总结出一个规律来:凡是那种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知名作家之类的“专家”出的书,一律很烂;而真正的好书,作者仅仅只是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





1
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关注亲子教育方面的书,也买了不计其数的这一类的书,总结出一个规律来:凡是那种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知名作家之类的“专家”出的书,一律很烂;而真正的好书,作者仅仅只是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

卡尔威特就不说了,他华丽丽的留下一个高山仰止般的背影,孤独的耸立于世界200年,至今任然还是一个无法超越的传说。跟随卡尔脚步取得成功的当然也不在少数,著名的早教教母蒙台梭利都算是他的晚辈;斯托夫人,按照卡尔的教育方法养育了女儿,并著有《斯托夫人的教育》传世;木村九一,著名的早教神级教材《早期教育与天才》作者,如果看过的都知道,简直就是《卡尔威特教育》的翻版。当然也有离我们比较近的,刘卫华,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单亲妈妈,凭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把女儿刘亦婷送进了哈佛大学,然后又有了《哈弗女孩刘亦婷》的问世。她为了自己的女儿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一本重印了7次、卖了260万本的亲子教育类书,背后又有包含着怎样的故事?也许只有亲自看过的、亲身做过的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吧!

关于刘亦婷和《哈弗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讨论有很多,但客观公正的来说,我仍然觉得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育儿教材,所以我推荐大家看一看。我无意为任何人做广告,试想,一个人为了一件事默默坚持了20年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本身就是值得人尊重的。这个世上各种成功的例子很多,但像这种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的用实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件事的却并不多。就像前几天哈佛大学公布的一组坚持了75年的调查数据“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一样,可能这种数据对我们并没有太大作用,但仅仅是这种治学态度就会令人肃然起敬。



2
打开这本书,在整篇扉页最显眼的位置只放了一句话:“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句话太熟悉了,好像《卡尔威特的教育》扉页上也是这么一句。很多人都曾误以为这句话是卡尔威特的名言,其实卡尔也只是这句话的受益者,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的一句话。翻开书首先看到了这句话,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老卡尔曾提教育要尽早开始的思想,他的出发点还并不是要给孩子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而是他敏锐的感觉到孩子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退,后来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就是著名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当然出身于在200年前的卡尔父亲并不知道这个理论,他只是凭借着一个父亲的责任感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一点。“儿童潜能递减法则”是这样的:比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从刚一出生就开始对他进行合理的教育,坚持下去,他就可以成为具有l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使是公认为很优秀的教育,他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l0岁开始教育,他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了。

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最终所能发挥出来的潜能就越少,这就是潜能递减规律。形成这一规律的原因是,动物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的发展期,而且每种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同,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很长,而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很短。但如果这些能力在特定的发展期内得不到开发,就会被永远埋没。例如,小鸡“追附母鸡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在这短短的4天内得不到发展,小鸡就会永远丧失掉这种能力。又如小狗“将剩余食物埋在土里的能力”的发展期也是固定的,这时,如果让小狗待在无法掩埋食物的房间里,它就永远学不会如何掩埋剩余的食物了。再举个小孩子学习的例子,很多人会说,五六岁的孩子学钢琴学一年的内容,十几岁孩子三个月就掌握了,这就像埋地下50年的陈酿和调酒师5分钟同样能勾兑出口感一模一样的酒是一样的道理,从外观或者数量的角度去衡量的一件事的话确实是这样的,但本质上来说肯定有着天壤之别。

3
再详细点来说, 一般情况下大家对早期教育的理解更多偏向于教授知识,如数数、背唐诗、背三字经或者比其他孩子更早认识某一类知识,其实这种认识完全是片面的,甚至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更主要的还是智力的开发。智力和知识二者有一定的从属关系,但绝对有着本质的区别。智力是指大脑在处理知识是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比如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而知识则是终身学习的产物,比如生活经验、工作技能以及情商等。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布鲁姆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直到他们到成年为止(对这种人我是表示真心的佩服),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以生活17岁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作为100,那么儿童从出生到4岁的智力就已获得了50%,等到8岁时基本上就已经获得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智力,其后还会有一点提高,直到十七八岁完成智力发育过程。他的这一研究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具重要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但令人迷惑的是,明明4岁之前人的智力发育已经完成了一半,但为什么在4岁之前我们却都不做呢?很多人坚持认为“天赋比教育更重要”,反正这个事情又不具有可比性,毕竟谁也无法让人生重演一次,所以大家也就相信了这样的话——既可以推卸责任,又可以自我安慰,所以说,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如何度过时,孩子本身仍然还是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提前输入信息,定会开花结果”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标题,也正是这句话触动了我,促使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把现在灿灿的情况和当年刘亦婷的情况做了一下比较,虽然现在的灿灿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同时期的刘亦婷差,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是,,刘亦婷出生在1981年,而灿灿出生在2011年,也就是说,早在30年前,一个作为单亲妈妈的刘卫华,就已经坚持走完了我们正在走的路,只有在路上上的人才会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世人的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光彩熠熠的哈佛女孩,但孩子成功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那些默默奉献着的父母们才能深切体会。很多事情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甚至做起来也不难,但关键问题就在于坚持。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往往也就越简单,而越简单的道理也就越需要坚持。

4
在世人传统的观念中,养孩子就像是”撞大运“,谁谁谁家的孩子多好多好,听话,学习好,给父母争光,自己怎么就没有生到这样的孩子呢?然后各种哀叹。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天赋比较高的孩子呢?确实有,但这种概率和买彩票差不多,绝大多数的孩子智商、情商包括各方面能力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性相近习相远而已。所以说,养孩子并不是撞大运,一个孩子的未来绝大多数是掌握在父母手中的,你的孩子没有你想像中的好,不是你运气不好,只是你的付出和你的期望不成正比。再说句开玩笑的话,如果说”撞大运“的话,孩子的投胎才真是”撞大运“,出生以后造就一个怎样的父母?拥有一个怎样的家庭?这都是人之初无法选择的事情,奶茶妹妹的孩子还不知道性别呢就已经身家几百亿,投胎可真是门技术活啊!

爱孩子,这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也是每一个人都在做的事情,但怎么爱?用什么方法爱?不同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当然刘亦婷是幸福的,她有一个好妈妈;而妈妈刘卫华无疑也是幸运的,通过自己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她成功了。刘妈妈的成功带给她的并不仅仅是个人名誉与声望的成功,她的收获更大的应该还是,在孩子还小、自己占有主动权的十几年里,充分运用了这份权利,为自己未来的几十年的人生创造了最有利的局面——即便是不享孩子的福,最起码也不再操孩子的心。从客观上说,这还不能算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把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送上了通往更大成功的轨道。这种结果,是无论你给孩子留下多少遗产都无法买到的。

5
“提前输入信息,定会开花结果”里面的“提前”,指的并不是抢时间,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或者一种状态。以我现在对早期教育的理解,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早期教育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而且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我总结下来也就六个字:系统、陪伴和坚持。它绝不是虚幻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门科学的、系统的、需要花费巨大心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做这件事的这个人最好还要是父母本人,——要求说不上很高,只要愿意,似乎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可以做得到,但难就难在,现实利益和未知未来之间的舍得之间的选择,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

最后说一句,这本书不错。

觉得不错的话转发到朋友圈哦~~
关注孩子,关注未来,关注父爱
“父爱”,一个在你身边正在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为爱一起成长吧!


    关注 父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