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巡礼|百年守家业,功成在一毫

 

在北碚的静观镇,有一位老人,叫张邦良。他的家族,百年来经营着一个行当,就是制作毛笔。...





▍小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向往——



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温文尔雅,是手握一只毛笔,可以放浪不羁挥毫泼墨,也可以倾心抒写烟雨芳华……

可是这样的幻想期待,渐渐淹没在如今“键盘如飞”的时代里。陆游的“岁暮”是“小筑幽栖与拙宜,读书写字伴儿嬉”,古人的豪情是“朝书暮画,斯如骑战马”,是“行时哈东挥汗,泼出满纸云烟”……

而如今,我们距离一只毛笔,已是多么遥远……



在北碚的静观镇,有一位老人,叫张邦良。他的家族,百年来经营着一个行当,就是制作毛笔。这项即将失落的手艺如今越发散发出古朴的情怀。如今已经年近八旬的张老仍然精神矍铄,尤其说起毛笔的故事,还能侃侃而谈,不禁让旁人好生叹服,百年传承一技,六十年信守一业,“匠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张老从十二岁那年,正式开始跟父亲学艺。早在民国初年,父辈们创立的“德林阁笔庄”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名声鹊起,到张邦良这代,已经是第三代的传承。张老从未辜负祖辈的期望,兢兢业业,一心将家族的手艺传承发扬,他也靠着这样一门技艺,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



“德林阁笔庄”曾经就开在北碚静观镇的这条老街上
六七十年代,是德林阁笔厂的鼎盛时期,十八个制作工人,一年会做出百万只毛笔,远销海外。一只毛笔的制作,分四个工序,百八十道流程,全部只能手工细作,周期差不多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订单量大,工人们只能增加每天的工作时长,从前忙碌时,张老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

张老说,上乘的毛笔,拢拖不散,笔锋整齐,无秃头无弯毛,弹柔适宜,毛身不胀,笔身平顺,盖毛均匀,直圆光亮。德林阁所产之笔,刚柔相济,濡墨而试,直中绳,曲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堪称妙笔。



谈起制笔,张老的眼中立刻闪起熠熠的光。对原材料的严苛挑剔,是张老这么多年来最执拗的坚持。张老绝不用化纤尼龙毛,他说只有天然的动物毛,才能做到尖、齐、圆、健。

比如狼毫笔,就要以东北黄鼠狼为最佳,因为东北雪期长,狼尾毛色好,韧性强,笔力劲挺,宜书宜画,张老的一只“小狼毫”,一根狼尾才能做一支笔,而且一天如果做满12个小时,一个月最多也就能出产60只。

羊毫,是德林阁销售最好的品种,最早张老都是选用江浙一带,专门饲养的山羊为源,因为羊的特殊品种,再加上当地人饲养方式十分考究,从出生后就不下地,圈养在竹子搭的笼子里,这样的羊毛雪白光顺,张老选用的羊毫也只出自这样的羊身上。后来因为整体行业下滑,已经没有人专门为了养出毛笔的羊而如此精心,张老就在静观茶厂,建立了自供的优质山羊基地,继续专心做好笔。



早年间囤下的黄鼠狼尾和优质山羊毛
做大笔的时候,张老发现只用羊毛又不够硬挺,就在笔毛中又加入猪鬃,为找到最合适的猪鬃,他又悉心研究宋代古人的经验,遍访各地,找到最合适的猪的品种,又用极为讲究的复杂工序对鬃毛进行优化加工,光是“去油脂”这道工序都需要两天时间来完成,而这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而貉子毛发散,不能盖在最外层;还有獾子毛也比较硬,适合少用几根,调节毛笔的软硬……

除了对原材料进行深入的钻研,张老也不断在摸索和思考如何为书写者做出最适合的笔。如果是写楷书的人,运笔速度缓慢,需要选用笔锋尖齐,笔腰强健的毛笔;行书的抑扬变化多,用笔灵活,毛笔以狼毫、兼毫较为适宜,如果是纯羊毫会不易受控;草书放逸奔放,跌宕起伏,则笔锋宜选羊毫为主材料,笔腹笔腰配较刚之狼毫等加健物,可使挥笔之下左右逢源……





张老一生潜心做笔,生命中也有无数细节是因笔结缘。曾经有小孩子来他的店里买笔,后来小孩子长大成家,有了孩子,又带着孩子来张老的店里买笔,再后来还有了孙辈,又带着他的孙辈来张老的店里继续买笔……

也有路人走过张老的门口,看到一款笔,来回转了两天爱不释手,问张老价钱,张老听到这人这么一问,就说:“你应该是写柳体的人吧?”那人一惊,很惊讶张老怎么知道,张老说,不同的人,喜欢他的哪款笔,他便知道那人平日是写什么字体的,两人交流一番发现此人对书法文化还是颇有造诣,那只笔本是张老的心头好非卖品,可是遇见懂的人也愿意相赠,价格随心,并不想赚他利润……

张老的文具店开门营业了五十多年,最近因为危房改造,正式关门贴封了,有位九十岁的老爷爷听说这个消息自己走了二十多里路赶来最后再买一次笔……



老店关门后剩下的毛笔暂放在马路对面儿子的婚庆店里售卖
张老还有一门独门手艺,可以为新生宝宝制作胎毛纪念笔。张老以易经中的八卦五行为要,沿用两百年来传承的工艺,将胎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进行仔细的筛检分类,又经过水作功、扎毫等细致的工艺,以完成生命的祝福之礼。

因为从小演习制作技艺,再加上二十多岁开始虔心练字,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挑灯劳作,让他的眼睛积劳成疾,如今耄耋之年的张老有将近1800度的近视,“其实我的手脚都还灵便,如果不是因为眼睛,我至少做到90岁都没有问题”,其实张老现在已经无法看清纸上的字,但他依然精神雀跃,觉得自己“已经是他们这辈制笔大师级的人中最年轻的了”。如今他仍能凭着几十年的积累,铿锵下笔,从而鉴定一只毛笔的优劣。





张老经常感慨,一门手艺,绝不是三两天就能练就的,像做毛笔这门技艺,起步都要三年,人一定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把这件枯燥的事情长久的坚持下来,当然,这一切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无关其他。张老自认为虽然12岁就开始学艺,但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手艺才算成熟,而这期间是他从未间断的苦练。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了,现在张老的大儿子专练书法,而小儿子便承袭了父亲制笔的手艺。虽然他说自己现在还年轻,父辈的技艺他现在也只能揣摩七七八八,他还需要长久的去锻造,但是他不会放弃,愿意把这项家族的手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不愿让几代人积淀的文化就这样消失,尤其是在这弥足珍贵的今天。

感谢这样的匠人,为完美,长坚守,不妥协。

 

匠心,其实并不是玄而又玄,只是难而又难,更何况还有一项“传承”在其中。张家四代制笔,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家族百年来的坚守,才让今天的人们还能有机会寻得一只古法毛笔。

所谓匠人,是要将一件事,重复的做好,然后再重复的做好,最后还能重复的做好,让想象力和执行力不断交织酿化,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凝聚心力内化为人的精神,用坚毅,重复风霜的磨炼,直到一天,当寂寞爆发欢呼,用执念换来敬仰。

 
-
文|江月,图|黄黄黄
图文内容为源重庆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搜索微信号:yuan-chongqing
关注「源重庆」
独立重庆观察
独特重庆趣味


你眼中的重庆是什么样子?

不管是记忆中的老街老巷;

尘封的故土往事;

还是青涩的校园情结;

只要是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故事,你来写,

老源讲给大家听。

征文请发送至以下邮箱:

yuan-chongqing@qq.com

一经采用,给予报酬,静待雅兴。


    关注 源重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