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结构能给内容赋予魔力?-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上周印象笔记推送的一篇文章让我接触到了这本《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很薄,不到两百页的小册子,但是内容做的真是引人入胜,不只是有料、有干货那么简单,书中对内容的结构也是非常有技巧的,今天就把我看到的结构分享给大家。...



上周印象笔记推送的一篇文章让我接触到了这本《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在某东我也没有买到纸质版,于是只好搞了一个PDF打印出来看。这本书很薄,不到两百页的小册子,但是内容做的真是引人入胜,不只是有料、有干货那么简单,书中对内容的结构也是非常有技巧的,今天就把我看到的结构分享给大家。

作为一名教学设计爱好者,搞明白什么样的内容结构吸引人可以省掉很多力气。因为吸引人的内容本身就会让学员集中精力,老师就不需要那么费心的调动学员的注意,不是吗?这本书的作者是认知学的专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先来看看书中的每一章的标题,或许就明白吸引人的结构关键在哪里了?

第一章,“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第二章,“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第三章,“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

第四章,“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这本书一共9章,每一章的题目都是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通过结构来提升内容吸引力的好办法,将你的答案用一个问题封装起来,然后通过逐步的回答问题来揭示你的答案。并且问题的设计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最好的。

看前四章的标题,我们都会觉得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标题更吸引人,第四章的标题吸引力就会差好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分析第四章的标题,“为什么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概念都抽象了,难以理解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再看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标题,学生的工作就是上学啊,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呢?有点矛盾。为什么电视里的细节学生能记住,而我们讲的他们记不住呢?好奇怪,这里面也有冲突。事实上,问题中包含或隐含了冲突,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吸引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就是,要想内容结构吸引人,就把结论转化成一个内含冲突的好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核心问题。

只有一个好问题肯定是不够的,看看书里的每一章,在开始之前都会一些关于背景知识的问答。第一章的问答是关于教师和学习,第三章的介绍是关于记忆。这些问题中的内容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和一些我们很少问自己的问题,这些背景知识都比较轻松,有些也很有趣。这就好比是课程中的激活旧知的环节,而且这部分内容和故事的开头部分差不多,先来介绍背景,而不是上来就把关键冲突呈现给观众。这就是好结构的第二部分,一个可以介绍相关情况、激活旧知、调节情绪的背景说明。这样的背景说明都是从我们日常熟悉的内容开始,并且偶尔会引出一些我们很少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还会指向核心问题。

书中的每一章在讲述核心观点的时候,都会不停的变换方式,会有图片、会有逻辑图、会有测试题、还会有案例和故事,这就是内容讲述过程的多样性。俗话说“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就是这个道理,不要一直用同样的方式来说事,就像西游记的每一个妖怪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让内容结构吸引人的第三个关键就是叙事方式的多样性。

最后一个关键是要让内容符合逻辑,就是有因有果,让每一个结论的出现都那么的合理而不突兀。太过牵强的内容会让人反感和起疑心,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如果我说“我看到了那个女孩,我就离开了。”和“我看到了那个女孩,那个绝情的旧情人,我就离开了”,那句话会让你看完感觉没有疑惑呢?毫无疑问,有因有果才是吸引人的。

一个有冲突的问题,一个易懂的背景、一个叙事多样化的、有因有果的内容结构就会吸引人。课程的结构也可以参照设计。


    关注 冀培同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