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近现代文学史贡献最大的,是耗尽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翻译那点事儿

 

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其 人 其 事

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

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以胡适和徐志摩为首的“新月派”骨干之一,主编《新月》月刊。

20世纪30年代,引发并参与了中国译坛“信顺之争”的大论战。

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66年退休后专门从事文学翻译;他提倡“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不为迎合世俗而创作翻译庸俗文字。其翻译观如同其人生观,传统、严谨、一丝不苟。
1930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成立编译委员会,胡适专门成立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委员会,由闻一多、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五人组成。闻一多、徐志摩、叶公超、陈源都对莎士比亚了解颇多,翻译起来不在话下,而梁实秋却对莎士比亚知之甚少。然而,了解颇多的四人都因种种原因相继放弃了,唯独这位知之甚少的梁实秋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整整36年。


翻译不是研究,翻译也不能离开研究




他说:

我从三十岁起,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开始的时候也是偶然的,因为翻译莎士比亚,必须要做许多准备的工作,翻译不是研究,可是翻译也不能离开研究,因为你完全不研究你怎么翻呢,翻着碰到困难的地方你看不懂你怎么办呢?还是得要研究,可是你不能全副精神都在研究上,因为你有那么多东西等着你翻,你一研究起来钻到一个小题目里头去,把你的时间精力都用掉了,你没法子翻译。所以我做这个翻译工作,从三十岁做起,一直做到我六十岁才完成,中间当然空的时间很多了。可是我拖了这样长,在这个拖延这样长的时间,我自己也摸索一点点的这个方法来,第一,你找到一个题目之后,譬如我,我就是要翻译莎士比亚的这个四十本著作,那么第一步就是要研究这个书目。所谓书目,就是在这方面有多少书,那这个不简单的,在西洋,这种书目有现成的,莎士比亚的书目有好几种,并且在英国有一种,还是年年地往上续,每一年加一本,每一年加一本,所以书目越来越精,有的撮要的简单的书目,一大本也有。研究别的作家,也有书目,不过不一定成一本书。无论你研究什么东西,先找有关的书目,就是古人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多少工作,你先要了解,你先要把它吸收。


在《莎士比亚全集》完成的庆功宴上,他自嘲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了。

第二,他必须不是天才,如果是天才,他就去写小说,诗和戏剧了。

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翻译完。

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一席幽默,赢得笑声,掌声不断。

大家都知道翻译是一件特别枯燥,工程浩大的工作,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语,都得翻半天词典,琢磨它的用法。

又是这么个前无古人可借鉴的作品,梁实秋足足翻译了30年之久,它才得以和世人见面。

但是梁实秋谦逊,低调,不居功至伟,一番幽默,将自己的辛苦和努力打发的一干二净。

此等品格也是难能可贵的。

往期回顾:

翻译家傅惟慈:用翻译寻找自由|翻译那点事儿
促中外和谐

上海策马翻译

助天下融通
翻译培训首选


    关注 策马翻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