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写在策马“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世界史”双语解读音频系列面世之际

 

在当下谈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世界史,似乎再应景不过。3月1日,由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隆重开幕,国博的观展人气极一时之盛。...

  文/唐兴(策马集团董事长)在当下谈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世界史,似乎再应景不过。3月1日,由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隆重开幕,国博的观展人气极一时之盛。作为全球著名巡展,“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已在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展出,继3月至5月在国博展出之后,还将移师上海博物馆。谈起这100件精选藏品,自然很容易联想到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项殊胜的经典工程动员了100多名馆员,400多位专家(其中居然还包括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这个发型桀骜的家伙可真不像文博专家),从800多万件馆藏中“取一瓢饮”,展现出人类200万年的文明历程。

 



与大家聊聊这横跨五大洲的100件绝世藏品,是策马的夙愿。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能够直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英文原典,逐句解析,巨细靡遗,帮助每一位有志于学好英语的朋友,在馆长的倾情导览下移步换景,徐徐展开世界史的斑斓长卷。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应当凸显文明之间相互的交融和影响。在各大文明之间穿梭,体会人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求同存异的线索,无疑是一种饱满的喜悦。而这种喜悦,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以物述史的探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就是策马为何要选择它作为解读蓝本的缘故。





阿拉伯铭文青铜手(左)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右)BBC以英语广播形式演绎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曾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被《纽约时报》盛赞为“空前绝后的巨献”。策马认为:若用双语解析的方式而非仅限于英语的单一表达,将有利于国人更加深入的领会原典,更好地提升英语语言及文化素养。我非常欣赏这种用藏品“串起”世界史的叙述方式,正如我也同样赞赏用人物传记“串起”世界史的鲜活努力。历史不应是抽象的、隔靴搔痒的,而也可能是具象的、扑面而来的。在波士顿著名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上,这种用历史遗迹“串起”历史的效果极为直观:老南会议厅、旧州府大楼、法尼尔大厅、老北教堂……你仿佛能听见保罗·里维尔星夜策马奋蹄,身处独立宣言首次宣读时的群情鼎沸,目击邦克山上的激战正酣。一切的一切如临其境,如此生动立体,如此可触可感,如此真切难忘。

 

不仅如此,通过展品而非文字来诠释历史,对于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无疑也是一种更加民主的方式。

刘易斯棋子

我本人对博物馆算是情有独钟,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留下了我恋恋不舍的岁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我很喜欢到隔壁的Barnard College上Anne Higonnet教授的艺术史课。这位出身哈佛与耶鲁的优雅前辈,在幻灯片的光影切换中带我们“扶摇直上九万里”,用娓娓道来的讲述帮助大家打通去往文明深处的隐秘门径,满座皆惊,无不欢喜。如果能用策马双语解读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世界史的点滴努力,将类似的愉悦传递给更多的英语学习爱好者们,我们将倍感荣幸。

 

从今天开始,温上一杯热茶,在茶香氤氲中陪你慢慢聊开去,聊透大英博物馆的这100件绝世藏品,揭示它们灵魂深处的丰富意蕴。踏上这一精神之旅,一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得到这样一种极致的学习体验:每学会一个实用的生词,又或掌握一种别致的表达方式,都能帮助你以更为清晰的视角,进一步拭去缭绕人类文明的风尘,拨开笼罩历史长河的迷雾。100件大英绝世藏品,100集策马双语课程——如此神秘而不失畅快的精神洗礼,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福祉,也是每一位英语爱好者的福音。
 柿右卫门瓷象这一努力,会不会也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努力”?我祈祷如此。毕竟,从未有人做过这样一件事,而饱尝艰辛却勇于担当的坚毅,全基于策马“助天下融通,促中外和谐”的初心。许多现实的障碍横亘在前,例如对篇幅较长的原文需要进行一定的压缩和裁剪,使之更加重点突出,不耽误听众过多的时间;又如对历史背景的注解和引申不可或缺,却又不可拖沓,如何“点到为止”?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策马扬鞭,且以日拱一卒的坚持,敢为天下先。

 

但愿,功不唐捐。
2017年4月25日
关注策马翻译培训官方微信

有趣 | 有用 | 好玩


策马翻译(上海)

ID:
cemashanghai


译不惊人誓不休

练定成就敢攀登
长按二维码关注策马翻译(上海

www.cemachina.com


    关注 策马翻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