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信仰是我们心中的绿洲

 

【关键词】:思想信仰绿洲纪伯伦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中国社会沙漠精神生活不同民族人生信仰是我...





【关键词】思想信仰绿洲纪伯伦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中国社会沙漠精神生活不同民族人生

 

信仰是我们心中的绿洲



以往虽然谈论不多,“信仰”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往往在谈到宗教的时候会说到“信仰”。近些年来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信仰”这个词在各种场合被言及的频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已经不限于宗教的范围了。这表明,信仰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过,如果要问什么是“信仰”,倒还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会问:“你说信仰?那么,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是思想信仰?还是人物信仰?是集体信仰?还是个人信仰?……”一连串的问号会接踵而来。这表明,如何来认定信仰,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认识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诸如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社会的,等等,的确难以一言而尽,更可能是人言人殊。然而这种复杂的情况也恰好说明,正是因为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学术角度来阐释和讨论信仰,所以信仰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现象,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一种。人是需要信仰的。

放眼古今中外的历史,尽管信仰的内涵有种种的不同,信仰的性质有种种的不同,信仰的名称有种种的不同,信仰的形式有种种的不同,但是信仰似乎总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人们所共有的一种精神支柱。面对着各种不同的信仰,我们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选择信仰的自由。这就是说,信仰不仅是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也是人们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权利——一种实现个人意志的能力。

那么,信仰这种精神生活的权利会将我们带往何处呢?这种实现我们个人意志的能力会让我们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呢?

著名的阿拉伯作家卡里·纪伯伦说:“信仰是我们心中的绿洲。”这句定义性的表达以诗意的语言阐释人类的生活现象,形象而哲理深刻,生动而意蕴丰富,故而成为人们谈论信仰时经常引用的名言。我很喜欢纪伯伦的这一比喻性的信仰阐释。

在我看来,纪伯伦的比喻是说,信仰会将沙漠中的人们带往绿洲,它是跋涉于荒芜而困乏于饥渴的人们心中的希望。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难免要面对种种的不如意:或是崭露头角却遭遇打击,或是才干优出却没有机会,或是拼搏长久却不见功效,或是成绩卓越却得不到承认;天地无比广阔却自觉无比孤独。就像在茫茫的沙漠里走了许久许久,放眼尽是黄沙,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出路。是就此沉沦?还是继续前行?往往是此时人在内心最感困惑的问题。那么,此时的你,如果能相信绿洲就在沙漠中的某个地方,心中就会燃起希望,身体就会充满热情,就能执著地继续自己艰苦的跋涉,战胜饥渴,战胜自己的困惑——这就是信仰赋予人的力量。它是我们内心意志的源泉。

在我看来,纪伯伦的比喻是说,信仰会将沙漠中的人们带往绿洲,它是遭遇狂风沙暴而迷失于脆弱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在前行的路上,人总会遭遇种种的挫折:或是耗尽心力却一无所得,或是胜利在望却功败一篑,或是一片真诚却被横加责难,或是热忱满怀却被报以冷漠:看世界是活力四溢,精彩无比,想自己却感觉茫然无措,四面碰壁,无路可行。就像走在大漠之中而遭遇了风暴,沙尘劈头盖脑而来,搅得昏天黑地,不见方向,疲惫倦怠,委屈悲伤,全都拥挤在心头,莫知所诉。是就此放弃?还是继续努力?往往是此时人在内心最感纠结的问题。那么此时的你,如果能相信绿洲就在沙漠中的某个地方,心中就会充满自信,勇气就会重新回到身上,就能执著地继续自己艰难的跋涉,战胜失败,战胜自己的软弱——这就是信仰赋予人的坚强。它是我们内心毅力的源泉。

我想,纪伯伦的比喻是说,绿洲是沙漠的温馨,一如心中有信仰的人,无论生活是否宽待自己,都永远怀抱对他人的善意,以爱为砖石来建设人间世界。困乏者走进绿洲,就有清洌的甘泉可饮,倦怠者走进绿洲,就有葱郁的绿荫可歇。人们保持着信仰,就会怀抱着温情,就能敞开家门来欢迎那些跋涉于长途而遭遇困难的人。饥渴者会在这里得到问候和关心,疲累者会在这里得到休息和放松。保持信仰的人,热情,慷慨,真诚,朴实,就像绿洲在沙漠中的存在,不张扬,很坦然,只要你需要,他们就在那里。保持信仰的人不因为自己的付出而要求回报,而是保持永远的鼓励——鼓励他人,更鼓励自己;保持信仰的人不因为自己的劳累而长吁短叹,而是保持着永远的微笑——对他人微笑,更对自己微笑。绿洲如果不在沙漠,绿洲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保持信仰的人同样是将付出作为自己的担当,愿意为他人点灯照明,愿意为他人遮风蔽雨——信仰是人生爱心的奉献,它让我们收获着快乐。

我想,纪伯伦的比喻是说,绿洲更是沙漠的美丽,一如怀抱信仰者的心中,永远保持着澄明境界的光辉照耀。他们不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着快乐,更在为他人付出的同时成就着自己。绿洲之能成其为绿洲,那是因为地下有汩汩长流的泉水。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生长。于是绿洲上才有了葱绿的田地和金黄的收获,才有了茂盛的树木和香甜的果实,才有了丰美的牧草和成群的牛羊,才有了定居的人们和充实的生活。信仰之于人心的滋养,就像泉水之于绿洲的浸润,让我们在悠悠的人生旅程上从容安然地行进,疲累时可以有休憩之地,迷茫时可以有指路之光。信仰是我们对生活应当如此的认识。“应当如此”——让我们对生活有向往,让我们对前程有期望。如果我们因为现实而失望,那是因为信仰告诉了我们现实本可以具备的模样,于是失望也就转化为推动改变的力量,而我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推动中一步一步地成长。信仰勾画出现实应该具有的种种,它带给我们努力和坚持,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是因为磨难才变得充盈而具有光芒——信仰是人生意义的建设,它让我们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

因此,信仰之于人心,就如绿洲之于沙漠,是希望,是力量,是温暖,是快乐,更是探寻生命意义的指引。

纪伯伦生在黎巴嫩,身为阿拉伯人,他信仰基督教,小时候移民去了美国,青年时又回到祖国学习阿拉伯语。他深深地浸润于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而他最重要的著作《先知》却是用英文写成。他死在美国纽约,葬在黎巴嫩的家乡。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不同文化而混融复杂的人生经历让他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有着独特的角度,具有特别的深度,让他的著作得到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共同喜爱。而他关于信仰的名言似乎也透过他的人生而告诉我们,人是需要信仰的,至于信仰什么,完全在于个人的选择。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仰。如果细心地观察一下就能发现,无论是宗教的教义,还是主义的学说,无论是传统的思想,还是现代的认识,当关涉到人的社会行为时,都有一些共通的价值观念贯穿其中,比如仁爱,比如平等,比如公平,比如自由,比如宽容,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得到了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认可,因为这些价值观念早已经过了历史的淘洗与检验。它们被称之为普世价值。当纪伯伦说“信仰是我们心中的绿洲”时,我想,他所说的信仰,并不拘于任何一种形态的信仰,不限于宗教,也不限于主义,而是在说人与信仰的本质关系。而这种超越于所有信仰形态之上的信仰,那就是对普世价值的信仰——这是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奉行各种不同信仰的人们所共有的信仰。

中国古老的《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信仰之所以成其为信仰,它不仅仅是一种信念,不仅仅表达着人们的相信,不仅仅表达着人们的信任,它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尊奉与行动。高耸的山峰让我们仰而敬之,光明的行事让我们敬而行之。仰而不敬,敬而不行,均非信仰。因此,如果说仰而敬之是信仰的形式和表现,敬而行之就是信仰的本质和品格。

信仰是由理念构成,但是信仰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希望的力量,能够带给我们温馨的快乐,其根本并不在于信仰的理念。理念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只有当我们对这些理念有着仰而敬之的心情,使这些理念进入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膺服,让我们心悦,让我们用生命去认同它,那么,在面对现实而需要决断时,我们就会听从源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我有了自己的信仰。这时的我们,不为外在的利益而诱惑,不为外在的威胁而屈服,不为外在的压力而动摇,不为外在的纷扰而困惑。这时的我们既拥有了信仰,也就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可以微笑地面对整个的世界,可以从容地应对身边的现实,可以平静而充满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途程——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信仰,而信仰是我们心中的绿洲。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中文系


    关注 商南理论前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