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洪涝过后,应注意些什么——疾病预防篇

 

洪涝灾区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是导致肠道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



洪涝灾区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是导致肠道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鼠疫钩端罗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1.预防肠道传染病



(1)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2)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3)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

(4)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5)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6)消灭苍蝇。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2.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



(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3)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

(4)禁止随地小便,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5)临时居所要新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6)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长统胶鞋和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7)有条件的可接种疫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药物。

3.预防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1)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2)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4)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5)及时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4.预防和治疗“烂脚丫”



洪涝灾害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

预防措施:尽可能脱离洪水浸泡。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上岸后应立即洗净脚,穿干鞋,且擦干下身,洗净扑粉换上干净内裤。若发现足部和下身皮肤有破溃,应暂时不要下水,条件允许应穿防水裤。若感染严重,应及时就近至医疗救治点进行诊治,药物治疗。




    关注 南平疾控微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