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馨亲述-如是,学会放下不容易

 

那年,我刚刚拿到了金钟奖金奖,还是个弹琴只会拼命把心挖出来给观众的“傻孩子”,而那段吉它视频,也让我开始真正反思自己在演奏上应该怎么做。...



宋心馨,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教师

青年古筝演奏家

★ 2014年“CCTV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

★ 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金奖

★ 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奖”金奖

★ 中国电视最高奖“CCTV中央电视台全国民族器乐大赛”金奖

★ 中国唯一音乐界最高等级三大金奖大满贯的青年古筝演奏家

有无数人为她的琴声感动过,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曾给予她“你弹的比我写曲子时想的还要好”的极高评价。有人好奇,年纪轻轻的她,琴声中怎么会有那么震憾的力量。下面这篇小文中,你也许会看到,一个音乐人的心路,一个筝人的承载。

以下文字来自宋心馨。


九年前,我大学一年级,不经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弹吉它的男孩,他面无表情也无动作地演奏着一支曲子,声音没有力量,而作为听众的我却像是被一块重石压在了心上。那年,我刚刚拿到了金钟奖金奖,还是个弹琴只会拼命把心挖出来给观众的“傻孩子”,而那段吉它视频,也让我开始真正反思自己在演奏上应该怎么做。

其实,早在这之前,我的恩师李萌教授就说过我的这个问题,只不过,我没开悟。



我弹《林泉》,上课时,李老师在听完我的演奏后说,“你为什么把所有的曲子都弹那么悲,你真得觉得别人会感动吗?你的感情用多了,能不能简单一点,白一点,别那么掏心掏肺”。我想,当时的我一定满脸问号,觉得不理解,用情难道不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吗?老师又说,“不要总闷在琴房练琴了,回去多看看别人的演奏,不但要看,还要成千上万遍地看,你现在的状况,看别人一遍,顶你自己练千遍。”

虽然不理解,但作为一个听话的孩子,我还是照做了。当时出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校门往右转,在395公交车站旁的绿化带里,有卖盗版碟的,隔上几天我就去挑几张,有钢琴,有小提琴,有大提琴,有打击乐。。。。。。看了不少,但似乎也没什么进展,直到那一天我看到了那段吉它独奏。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中我也开始慢慢成熟起来。中学的时候,我感性,多愁善感经常是别人对我的印象,大人们说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还不服,现在想想,可不是嘛!如今,我很少掉眼泪,也从不跟别人诉苦,有人说我太强势,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觉得谁都有不容易的地方,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哪里比别人受委屈了,另外,大概也没有人愿意整天看着你一副苦脸吧?

所以,后来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排斥演奏悲情的音乐作品,我想我是对的,因为按照那时我的情况,我必须跳出来一段时间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情感表达方式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



去年年底,我接到台湾“小巨人丝竹乐团”陈志昇总监的邀请,在2016年1月26日在台湾演出作曲家王丹红老师的古筝协奏曲《如是》。为此,我在试奏之前简单地了解了一下《金刚经》,希望能让自己更好的完成这首作品。遗憾当时我还有学校的工作及其他的演出安排,时间上并不是非常宽裕,没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研读经文。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及消失,就像梦中幻影、清晨雨露、雷雨闪电,当“条件”达到时,它们都会出现,出现是必然的,出现只是时间早晚的差别。当条件失去时,它们都会消失,同样,消失也是必然的,消失也只是时间早晚的差别。

我们应该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世界观,是客观的,而非主观。

王丹红老师的主题很动人,柔软却不失力量,易懂并没有落俗,我想,有这样的音乐在,根本就不需要我再做任何多余的修饰了,当然,从卖命掏心中跳出来去诠释动人的作品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为之努力的,虽然在我看完自己的演奏后依然觉得离理想还有差距。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如是》感人至深,却并不悲伤。如是观,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所以把心放下吧。就像乐曲最后一个音从原本黯淡的小调转为正义的大调,所有的心结终将都会被打开。
这首如是,宋心馨大陆首演将于5月14日【威海大剧院】,邀您赏聆。

友情提示:视频为未压缩高清品质,请在wifi下观看。


    关注 重庆古筝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